APP下载

李克强访港的双重意义

2011-05-14邓敏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32期
关键词:李克强中央人民币

邓敏

经济上送大礼继续挺港,政治上则有助于稳定香港人心

2011年8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香港,出席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等活动,公布了中央政府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若干新的挺港措施。

短短52个小时里,李克强共出席了20余场活动,从会见香港特首到探访港人家庭,从考察香港公屋到鼓励青年创业,从出席论坛到亲吻小朋友,从参观金融机构到港大校庆演讲,行程满满,节奏紧凑,代表中央力挺香港。

送“大礼”利在两地

在李克强本轮访港前,香港官学两界对于中央的挺港新政早有期待。但当李克强在港公布中央6类36项挺港政策、措施后,其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步速之快,据说连香港特首曾荫权都有意外之喜。

以往有中央领导人访港,宣布一些惠港新政,香港媒体喜欢称之为“送大礼”。李克强17日在“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发表名为《协力求发展合作促繁荣》的主题演讲表明,这份“大礼包”不仅回应了香港金融界的期待,更涵盖了经贸、交通、旅游、食物和能源供应、医疗服务和教育等多个方面:

大幅提升内地对香港的服务贸易开放水平;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支持香港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发挥香港在粤港澳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和“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的内容。与李克强在论坛之后出席财政部在港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债券仪式、在港交所穿上编号6632的交易员红色背心一样,都被重点解读为中央支持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提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具体举措。

其实此前香港作为一个金融中心已经没落的观点在香港乃至国际社会流传甚广,然而新兴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却为之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去年,香港摘得全球首次公开发行(IPO)排行榜桂冠,交易总额达到530亿美元,高于纽约的350亿美元。对于李克强带着上述“礼物”访问香港,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社评称“香港仍是中国的首要金融橱窗”。

然而,如果纯粹将中央这一系列的新政措施解读为给香港“送礼”则未免流于表面,毕竟包括港澳在内的“十二五”规划是中央对全国经济的通盘考虑。而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说得最坦白,就是因为目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欧美近来出现危机,增加未来不确定性。此时内地和香港必须加强合作,共同维护金融和经济稳定。

根据中央公布的挺港新政,香港投资者可以用人民币投资A股市场,这不仅有利于推动香港离案人民币业务中心的建设,更是加速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境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QFII)早就可以有限制地投资中国的A股市场,但QFII向内地流入的是美元,而香港的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向内地流入的却是人民币。这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一样,都意在鼓励更多的国际人士使用人民币作为投资理财和储备的货币,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以多样化的国际货币取代美元唯一的霸主地位的呼声日益高涨之时,人民币国际化和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李克强在港多次强调“是香港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

政治意涵不容忽视

李克强的三日访港之行,经济意味颇浓:陪同人员中有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商务部长陈德铭、央行行长周小川等一长串内地财经高官,公布的惠港政策又多集中于经济金融领域,但此行的政治意涵仍值得解读。

自1977年香港回归到李克强本次访港前,香港已接待中央政治局常委达14人次,李克强此前亦曾数次访港,但本轮系首次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莅临。以往,以副总理身份访问香港的中央领导人,多为出席国际性会议。如1997年9月,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与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以主办国东道主的身份到港,参加“第五十二届世界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年会”;2003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访港,出席第七届全球CEO年会。考虑到正在实施的“十二五”规划和明年即将召开的十八大,李克强今次强调要在香港多走走、多看看,自有保持中央挺港政策延续性的意味。

早在四个月以前,香港曾有媒体称李克强访港之行将在主持深圳大运会开幕式之后,但最终的安排是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深圳大运会,而李克强专程赴港,此行安排或有深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赴港的前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将审议香港基本法第十三条第一款和第十九条的解释草案,这是香港终审法院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涉及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的自治问题。

为了明年的香港特首选举及23条立法之争,香港各界博弈暗流涌动,李克强适时访港,实为稳定人心,增强港人信心之举。在港期间,李克强多次有类似“天好、心情好、香港更好”之语,在离港登机前的讲话中,更再次强调“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及重要性不可替代”,“对香港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亲民令港媒“受落”

因在国务院主持多项民生工作,李克强访港行程中对住房、教育、物价、就业等格外关心,深入坊间的言行亦让港人对这位相对年轻的中央领导人有了更多的体认。

其实早在刚抵达香港机场的发言时,李克强对在三十多度高温下等待多时的记者道了一句“辛苦”,就让港媒相当受用。而到港首日就实地考察香港公屋,探访普通市民家庭,既是为内地保障房建设吸取经验,也被港媒称为在香港楼价高企背景下的“急香港市民所急”。

在李克强饮下“金茶王大赛2010年港式奶茶青少年组冠军”陈祉光特别调制的港式奶茶后,港媒对这种贴近香港市民生活的行为大加赞赏,并认为李克强对香港青年的关心,是着眼于香港的长远发展,着眼于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出席香港大学百年庆典,具有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的李克强在演讲结尾时“秀”了约两分钟的英文,亦被认为亲民之举。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就认为,香港大学是以英文教学的国际化大学,四成教师来自海外,副总理以英文演讲,是“体贴”听众的表现。

猜你喜欢

李克强中央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
李克强:RCEP谈判要踢好“临门一脚”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李克强的“高铁外交”成绩单
Currency Exchange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