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消费意愿新低的背后

2011-05-14李静睿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消费率马车居民

李静睿

“十二五”规划首次把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惯有序列进行了调整,消费跃升为第一位,但从央行的调查来看,消费能否真正成为“头马”,尚需观察

两会刚刚落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表述言犹在耳,央行随即在3月16日发布了2011年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调查显示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这一数据创下了1999年该调查开展以来的最低值。

与“没有钱导致不敢花钱”的简单逻辑违背的是,居民收入情况实质上正在向好:央行的调查显示居民对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4.5%,较上个季度升了3.4个百分点。在与收入密切相关的就业领域,居民当期就业感受指数为41.7%,这一数据比上年末和同期分别上升4.8和3.3个百分点,均说明已有显著改善;而在展望未来的工作机会上,预期未来一季就业形势“好”或“基本不变”的居民占了71.7%,认为“就业差”的仅占10.3%,这已达到了2009年以来的最好情况。

但居民为什么不敢而且是越来越不敢花钱?从央行在该报告中另外一个被人较少引用的数据也许可以窥见一斑:居民未来收入预期指数55.4%,与上季度基本持平。央行说,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仍显谨慎”。

脆弱的消费马车

消费,始终是中国经济中最为脆弱的一根神经。在拉动经济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比例问题一直让人担忧。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说,近十年“三驾马车”同比增速平均分别达20%、14%和21%,当中消费增速最低,而近两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95%和55%。有人诙谐地比喻:如果说GDP就是马车,那么“消费之马”甚至被马车反超了。

如果从用以衡量最终消费占当年GDP比率的消费率来看,数据更加让人难以乐观。从2000年至2009年,消费率一共下降了13.7个百分点;同时与政府消费率相对,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更加触目惊心,在2008年,居民消费率曾一度下跌到35.3%,比1978年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即使是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印度相比,也依然是偏低水平。

三驾马车比例失调的隐忧毋庸赘言,在“拉动内需”进入官方话语层已经多年之后,脆弱的消费是否存在走向坚固的可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玉歆乐观地分析称,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居民消费将进入加速升级的黄金期,而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3500美元,因此“消费潜能处于快速释放期”。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一年半之前,尚处在金融危机恐慌之中的中国政府曾试图大幅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但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斌在接受访采时分析,“从中短期看,一年之内我国居民消费会保持稳定。但由于政府目前采取的刺激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提振消费,所以一年以后消费仍有可能出现大幅萎缩。”

在央行的最新数据之下,这一预测显得分外现实,张斌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当时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判断,一方面是对央行大量增发货币会引发严重通胀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是对刚刚启动的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并不乐观。“通胀影响收入预期,收入分配改革没有实质进展,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就不敢消费,特别是当年大上项目,这对中低收入者实质上都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些投资最终会转化为企业利润,而非个人收入的增加。”

消费的焦虑

一份针对公众的“为什么不敢消费”的问卷调查,获得的回答可以无穷无尽:没有买房的人说,我要存钱付首付,现在第一套房也要首付三成了;买了房的人说,央行又加息了,房贷多了不少;在私企的人说,单位没有买医保,万一生病了怎么办?在国企的人说,孩子才一两岁,教育的花销会是个天文数字⋯⋯还有更多的人会以传统作答,认为中国人对待财富的文化一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

然而央行的调查已经证明,在 “负利率”之下,44.2%的城镇储户偏好“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存在风险的理财方式,超过了“储蓄存款”的41.6%,这从侧面说明中国人对于储蓄的爱好并非绝对。此外,即使是在同样喜欢储蓄的亚洲国家中,中国民间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9%,也远低于韩国的52%和印度的55%。

作为全球知名的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已经看出了中国消费的疲软趋势,并分析出了其特点,看起来这与文化传统关系不大。在一次题为“谁在消费”的研讨会中,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马祺援引其公司正在进行的研究称,在去年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已经出现了六个季度以来的首次下滑,而造成下滑的原因是物价上涨,房地产市场过热以及薪酬差距,消费者的观念由此发生了变化。

尼尔森的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出现的消费者信心下滑主要出现在农村地区,其消费者信心下降了11个百分点,马祺称“因为第5级人口(指农村人口)占了中国13亿人口的45%,所以第5级消费者信心的下滑可以看做是整个国家的消费者信心出现了回落”。

在去年的博鳌论坛中,有一场讨论名为“消费——亚洲经济的软肋”,经济学家樊纲在论坛上说,中国的传统,加之中国一代人都还没有走出曾经贫困的影响造成了当前的消费状况,他援引作家莫言“最大的阴影是贫穷”的话语来说明这一点,“从贫困出来的人生活习惯不一样。随着80后、90后的长大,生活习惯也会变化。”

然而现实并不见得如樊纲所言。80后都已年过三十,成家生子已是必然规律,曾经代表新锐的他们,如今在网络上的新标签已为“房奴”与“孩奴”,作为比例更大的80后农村人口,甚至曾经有媒体以“80后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敢交女友”为题报道他们的生存状况。经济学家马光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影响消费意愿的原因很简单:消费能力和未来预期。正因如此,在国家大包大揽的80年代,虽然中国人的收入与今天比较不可同日而语,但消费率却曾一度超过60%。

政治民主与拉动内需

著名学者秦晖曾写过一篇长文名为《中国居民消费率为什么奇低?》,在其看来,拉动内需并不意味着仅仅从经济政策上面做文章,只有在“为自由而限权,为福利而问责”两个方向上不断发展,逐步改变如今这种依靠“低人权优势”展现“竞争力”、 GDP增长虽然迅速但成果分享方面的缺陷却日益严重的状况,方是根本之道。

在秦晖的文章中,他赞许了经济学家陈志武“民主才能拉动内需”这一看起来有些思维跳跃的说法。陈志武这一观点来自某次媒体访谈,访谈中他称,只有加强民主监督,也就是对政府权力、特别是对征税权与财政预算过程的制约和监督,才能减少普通民众的存钱压力,消费意愿才能上升。

此前,陈志武的《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已经红极一时,在陈志武看来,在中国这块大蛋糕中,民众能分到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小,这是“国富民穷”最重要的原因。给公众与企业减税退税,是陈志武认为将其改变最为有效的方式,虽然经济学惯常认为减税与一个强大的民生型政府存有矛盾,但陈志武说,“中国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保证在减税的同时加大对民生的投入”。但是他更为看重的依然并非经济技术手段,而是政治领域的突破,因为“只有在政府预算有广泛公众参与讨论、有立法机构公开听证,只有当征税权回收到全国人大,某种意义上的‘二次分配才有可能”。

马光远并不完全认同上述观点,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有些药方你不能说不对,但是它并非在现有政治经济条件下可以实现,因为“政府已经吃下去的,你不可能让它一口就吐出来,利益的博弈需要时间”。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依然是把蛋糕做大,“以我们现在的GDP,即使政府不拿一分钱,人均拥有也是全球排名124位”。

与中国内地一水相隔的香港,也正在经历消费意愿的考验。同样来自尼尔森的最新一轮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及消费报告调查结果显示,香港消费者信心于2010年最后一季度轻微下跌4至99点,这是这一数据在连续八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下跌。但几乎与此同时,香港政府决定向18岁或以上香港永久居民发放6000元港币的大红包,被媒体亲昵地称为“港府派糖”。在制度尚未可能短期内变革的现状下,这样直接的派糖,是不是能刺激内地居民暂时打开钱包、走向市场?

马光远的回答是,“不可能”,因为未来预期不变,即使钱发到了中国居民的手里,他们的选择仍只会是“存起来”。★

猜你喜欢

消费率马车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连一连
园长变马车
地铁
闭门造车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浅谈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现状
分项收入差距影响消费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