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穷人的逻辑

2011-05-14孙玉祥

杂文选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车夫助人救人

孙玉祥

10月13日,在广东佛山发生的一起儿童被碾事件中,十八个路人若无其事的从在痛苦和血泊中呻吟的儿童身边走过,直到第十九个路人……

这一事件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为什么前面那十八个经济条件社会地位都比陈阿婆要好的成功人士,对躺在地上的小悦悦不屑一顾,倒是拾荒者陈阿婆勇敢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对此,当然是答案多多:有的说陈阿婆之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就是因为她不识字没有文化,不知道南京有个彭宇案,也就不在意随便救人会惹火烧身自讨没趣,她要有文化精通时事的话,也一定会成为她前面的“十八棵青松”之一;还有人认为,陈阿婆所以敢出手,就是因为她是一个拾荒的穷人——穷人嘛,身无余财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什么好敲诈的,当然不妨出手了;还有的更奇特,认为陈阿婆出手救人是为了出名为了炒作——好像陈阿婆早就知道这事儿会闹得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全神贯注。总而言之,在这些人看来,今天的中国,有文化有地位有钱的人,是不会出手救人的。为什么呢?因为人家会因此赖上你,打你地位金钱的主意!

不过,这种粗人比“细”人、穷人比富人更愿意出手助人的事倒不是今天才这样,最起码在上世纪初就这样了。

鲁迅写于1920年的《一件小事》 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我”,一个从小就读“子曰诗云”,在教育部上班,能穿皮袍子有身份有地位的阔人一次坐黄包车,结果“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碰到这事,“我”的看法是“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叫车夫“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跟现在那些碰到别人赶紧走人为上的阔人如出一辙。

可是车夫毫不理会,“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在对方声称自己“摔坏后”,也不怀疑她敲诈自己,就向巡警分驻所走去……

对于穷人更愿意出手助人的缘故,鲁迅在文章中没有说。另一个作家张爱玲倒给我们作出了自己的解答。

在小说《半生缘》中,张爱玲写到:曼桢被自己姐姐设计陷害,被自己姐夫强奸生子后,在医院里受到穷人出身的病友金芳和霖生帮助,顺利逃出姐姐、姐夫控制,此时的她“不但举目无亲,而且身无分文。霖生留她住在这里,他自己当晚就住到他姊姊家去了”。曼桢当然觉得非常过意不去——这时,张爱玲发表议论道:“她不知道穷人在危难中互相照顧是不算什么的,他们永远生活在风雨飘摇中,所以对于遭难的人特别能够同情,而他们的同情心也不像有钱的人一样地为种种顾忌所钳制着。”

的确,“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穷人往往最知道人在苦难中多么需要别人帮助,也因此特别愿意在自己还能伸出手去帮别人一把时,就毅然将这手伸出去——鲁迅笔下的车夫是这样,张爱玲笔下的金芳夫妇是这样,佛山的陈阿婆也是这样,因为这是穷人的逻辑。

【原载2011年10月30日《羊城晚报·人文周刊·世相》】

题图∕最后一块面包∕佚名

猜你喜欢

车夫助人救人
“熊猫血”大哥的第71次救人
为什么海豚会救人
助人为乐的事
晏子的车夫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人力车夫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妙计救人
助人会降低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