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味怪的作品理不怪

2011-05-14杨子

杂文选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怪味北京日报杂文

杨子

杨翰端先生的诗集《速成时代》即将出版,我从内心里为他高兴。

我和翰端先生打文字交道已有十年,但从未见过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调到《北京日报》工作后,就在《中国青年报》“一诗一画”栏目中读过他的讽刺诗(漫画家王复羊配画),很喜欢。

1999年初我从理论部调到了评论部编言论栏目和杂文专刊,萌发了想开一个“诗配画”栏目的念头,我把想法告诉了漫画家徐鹏飞先生,并请他替我约稿,他就力荐杨翰端先生。从那时起到现在,这个栏目一直坚持了下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十几年来,翰端先生在《北京日报》杂文版先后发表了不少有分量、有影响的作品。如:《速成时代》、《台上台下》、《废铁是怎样炼成的》、《小偷与大偷》、《爱情之变》、《异化》、《梁山机构精简纪实》等等。一经发表即被多家报刊和网站转载,好多读者来信称赞此栏目五味俱全,有嚼头。诗虽短,却有角色、有对话、有议论、有场景、有深刻的哲理和寓意。诗写得淋漓尽致,读后余味无穷。

那时,我一直以为杨翰端先生是位老先生,记得他给我的第一篇稿就是手写稿,字迹工整,一笔一画,每次给我的都是原稿。他的诗虽短,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简练、犀利,耐人寻味。从诗的字里行间,我读懂了他坚持正义,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赤子之心。

后来由于该版版面少,诗配画专栏停发了近一年之久。当我调到文艺副刊部后,又恢复了此专栏,便马上和翰端先生联系。至此,我俩才有了第一次通话,感到他为人做事极为低调。从通话中得知翰端先生正忙着准备把在《北京日报》杂文版发的讽刺诗编个集子,几家出版社都看好了他这本讽刺诗配漫画集,我当然与他一样高兴。近日,他给我寄来了书稿和作者简介,我才知道我们是同龄人,有着许多共同的经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讽刺诗集《怪味集》。有评论说,读杨翰端的《怪味集》,常享受着行文简练,以少胜多,节奏明快如鼓点击打、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对仗比兴与俚语口语相映成趣的审美愉悦,感受到一股刚健清新的可人之風徐徐吹送(《杨翰端和他的讽刺诗》,载2007年第2期《当代文坛》)。

二十多年时间里,他已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中国漫画》等全国多家报刊发表讽刺诗两千余首,发表文学作品四千余篇,并多次获奖。而他偏偏看中在《北京日报》杂文版上发表的作品,令我感动。

此刻,我翻看着杨翰端先生寄给我的厚厚一叠书稿,眼前幻化出当年他一笔一画写成的诗稿。那熟悉的字体,统一的稿纸,好像看到了他挑灯夜战,奋笔疾书的身影,感受到了诗集沉甸甸的分量。这里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真可谓“十年磨一剑”。

其实,从1980年10月他在《重庆日报》发表讽刺诗开始,三十年来他一直还在写讽刺诗。他选择的不是一种文体,他坚守的是一种精神,是一个知识分子与媚俗文化“不合作”的批判精神。他不是站在谁的“主义与立场”表态,他的批判锋芒是对着我们的文化、思想与思维方式中的丑陋。

严格地说,翰端先生这些讽刺诗在文本意义上更像是杂文,讽刺诗是一种杂交的文体,它表现形式上像诗,断句、押韵、形象思维,可内容上它有思想、有锋芒的批判,所以有人也把它称之为“怪味”文体。诗歌的主要特征是抒情,是在完成一条灵魂的“审美之路”;诗歌是神性的个体之爱的精神救赎,诗的灵感与诗的精神品质更多的是表现个体生命的独立感受。翰端先生的讽刺诗不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抒情与审美,而是一个思想者的独立精神的认知。他用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精神暴政”在进行着“堂·吉诃德”式的对抗,他不因为自己的力量单薄而放弃,他可以被强大者忽略,但他永不言败。

翰端先生的讽刺诗在形式上用足诗的思维方式——形象性。虽说他的部分作品是为别人的漫画配诗,可他拓展画面的能力永远超越画面提供的那些形象,在更广阔的领域中找到同一主题的意象,把这些丑陋集束起来鞭挞。没有开阔的视角就无法收集丰富的素材,没有深刻的认知又会流于对现象的罗列。杨翰端先生在拓展讽刺诗形象空间的同时还做到了深刻。这完全取决于作者的能力了,是他对讽刺诗从构思、立意、语言到创作手法的把握能力,是他对社会深刻思考和感悟的能力,是他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能力,是他批判精神凝结的智慧能力,是他怀着对社会、时代一种责任感与大爱的能力。

我不是评论家,但翰端先生的这些作品都经我手发表,他请我写序,我欣然接受。这本书的出版,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很有意义。对我而言,也是一种美好的纪念。坚信翰端先生会写出更多受读者欢迎的佳作,也祝他创作丰收!

【原载2011年10月27日《北京日报·杂文》】

猜你喜欢

怪味北京日报杂文
画与理
2020年7亿人每周至少锻炼1次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奇趣怪味豆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
怪味美食家
怪味解读
寄小读者的信
夜是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