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王怕进贫妇家

2011-05-14王安

杂文选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调节基金价格

王安

有一张“二战”时期的照片流传甚广:英国国王幸临伦敦贫民窟,他站在一个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口,问里面的贫妇:“请问,我可以进来吗?”

这事还可以演绎。如果贫妇说不,那英王必不敢进去。因为正是在英国,有一个著名的谚语,说房子再破,“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如果英王扛来一袋面或一床被子,或干脆送上一沓票子,那麻烦更大,英王一定要证明这钱财是自己的,否则——你凭什么拿我们纳税人的钱做人情?这钱财有预算吗?

皇恩浩荡为民谋利呀,你等小民也太不领情了!如果这事放在中国会怎样?目前全国各级政府正在掀起一场反通胀的集体行动,补贴低收入者,储备农副食品等物资,补贴生产企业,建立平价商店等,而反通胀行动首先要有钱,于是“价格调节基金”复活了。

还是英王的那两个问题。第一,能不能进?

且不要瞎猜通胀是不是由于央行的操作失误造成的,就凭政府集体笃力打通胀,已显得皇恩浩荡为民谋利了,该小民感动了。具体到价格调节基金,这是“国务院(1988)23号文件《关于试行主要副食品零售价格变动给职工适当补贴的通知》”中开始要求征收的,此后全国先后有二十二个省区的部分市县开始实施。之后到1998年5月,《价格法》把国务院的《通知》上升为法律。

至此,“能不能进”的问题似乎解决了。但实际上,许多业内人士没有听说过,或已经忘了价格调节基金这回事,此类动作显得随意飘忽,缺啥吃啥补啥——当能源和交通紧张时,就收能源交通建设基金;当中央财政赤字过大时,就收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当教育叫穷时,就收教育附加……

接着是第二个问题:进来干什么?经过预算吗?

先是预算收入。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范围、标准并没有全国统一规定,因此各地政府分别出台自己的管理办法,据称全国有几百套办法和标准。在广东佛山,每售一套新建商品房,按房屋总价的0.2%计征,对汽车销售商也是0.2%计;同为广东的清远更狠,设置了十四条征收渠道,不仅对新建商品房征收,二手房也跑不了;河南是从煤炭下手,原煤每吨二十元、洗选煤三十元、焦炭三十五元——打通胀本该为人民谋利,但不幸却直接从他们兜里掏钱。

然后是预算支出。按照规定,价格调节基金存放于财政专户,收支两条线,但多数省市是按预算外资金管理,价格调节基金一直不在政府性基金目录中,不在预算中反映。价格闹到什么程度才使用价格调节基金?如何使用?挪用基金、专款不专用,使用有偿基金到期不还,甚至成为地方政府的小金库怎么办?在全国财政收入超收近万亿的情况下,政府为什么还要通过价格调节基金从民间集资来稳定物价?

想想很吓人呀,这样一个有法律认定的收费大事,竟如此飘忽。或是因为中央的政策是好的,只是地方执行不力小官蛮干?

拆迁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过去拆迁多是由地方官员,甚至小到村官,与开发商合谋,低价掠地强拆房屋,闹出很多血案,民愤宣扬。官员觉得保安不给力,就调警察到现场,使警察形象受损。今年3月,公安部下達“意见”,明令禁止警察参与征地拆迁等非警务活动。其后,国务院在新拆迁条例中规定,强拆须走司法途径。这回轮到法院急了,日前最高法院给地方法院发通知,只管裁决不管组织实施,“事前向地方党委报告,并在党委统一领导、协调下和政府配合下进行。”至此,强拆不是小官们的蛮干了,已经由行政强拆发展到司法强拆,直至党委强拆。但结果呢?怕是好不到哪儿去。

还是回到价格调节基金。有政策,有法律,有规定,但为什么还出现这等骇人的飘忽?因为中国人心里没有英王的那个“怕”——能进来吗?进来干什么?

【选自《中青在线》】

猜你喜欢

调节基金价格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价格
价格
价格
价格
平均税率、标准税率与收入分布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调节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