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有多少“独立王国”
2011-05-14梅桑榆
梅桑榆
今日之“独立王国”,已不多见了,但从各地揭露出来的贪官污吏中,仍可见某些“土围子”式的单位。它们没有宫阙禁垣,不设三省六部,无一班可以安邦治国的文武大臣,更无下旨颁诏号令全国的权力。论其规模,大者不过院子一座,官吏百余;小者不过办公室数间,人员十几。规模如此之小,何以有“独立王国”之威名?乃是因其本质上与古代的朝廷多有相似之处也。
古代朝廷,每有大事,先经廷议、阁议,然后由皇帝拍板。但是,朝臣所议,无论是何高见,只要不合皇帝的意,都等于白说;无论是何馊主意,甚至是祸国殃民的主意,只要合皇帝的意,便是良策。若是皇帝自己先有了什么英明决定,更是不容更改。总而言之,一切都由皇帝老爷说了算。所谓“金口玉牙”,即是指此。今日之“独立王国”,每有大事,也要开会研究,让下级献计献策,然后由主政者拍板。所谓“先民主,后集中”是也。然而下级的什么计、什么策,也得合主政者的意,否则他的计策再高明,也是白搭。而领导常常已成竹在胸,让大家讨论研究,“民主”一下,不过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罢了。主政者只要巨手往桌上一拍,说声“就这么定了”,无论对错,都不容更改。
古代朝廷,皇帝做出错误决策,或欲干坏事,大臣有劝谏之责。然而,虚心纳谏的皇帝极少,大多是闻谏则怒。皇帝一怒,进谏者就要倒霉,轻则贬官流放,重则砍头灭族;至于刑具加身,皮开肉绽,更是常有的事。故自夏至清,“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越来越少,“立仗马”、“秋后蝉”越来越多。今日之“独立王国”的主政者,也大多闻谏则怒。那些敢于提意见的人,虽然不至于受刑流放或砍头灭族,但被贬官撤职甚至被夺下饭碗,则往往难免。主政者的儆戒,可以收到奇效,那就是:目之所见,皆恭顺之态;耳之所闻,皆颂扬之语;决策一出,一片拥护之声;无论干啥,没人敢于说“不”。
古代朝廷,虽然有选贤任能的用人制度,但所有朝臣官吏的祸福命运,都在皇帝老爷手里攥着。哪怕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大人,只要惹恼了皇帝老爷,照样获罪遭贬。历朝皇帝,大多喜谀恶直,亲小人而远贤臣,故奸佞得势,直臣遭殃的故事史不绝书,“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更是用人的铁律。今日之“独立王国”的主政者,手里也攥着下属的祸福命运,且大多喜谀恶直。故属下欲求“进步”、讨前程,就得想方设法投其所好,讨其欢心,否则你即使有天大的本事,要想提拔,也是瞎子撞墙——没门。
古代朝廷,常有外戚为患。皇帝宠爱某个女人,这个女人便满门皆贵,不但兄弟姐妹得封高官,就连那七姑八姨,也跟着沾光,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些人或广纳贿赂,或欺压良善;而受宠的妃妾或皇帝的老丈人、小舅子之流,势力大到一定程度,便要干预朝政,轻则左右朝廷的人选,重则密谋政变,行“取而代之”之事。今日之“独立王国”的主政者虽无三宫六院,美女成群,但除老婆之外,养几个情妇,却是正常编制。老婆的亲属,他们自然要妥善安排,任以要职肥缺;对于情妇,也是有求必应,想搞项目,立即为其打招呼、下指令,想开公司,立即为其择场地、筹资金。老丈人、小舅子之类虽不至于搞政变,但老婆、情妇“干政”却是常事,用现在的话说,叫吹“枕头风”。此风威力无比,什么人事任用、工程项目、巨额贷款等等,无不“风”到事成。故聪明人欲成大事,常常巧走“夫人路线”或“情妇路线”。当然,这威力无比的“雌风”不会白吹,要想让她们开口吹风,先需贿以重金……
一言以蔽之,封建专制制度的种种弊端,古代朝廷上的种种丑恶,都在今日之“独立王国”内存在。要说两者有何不同,也只是时代与规模有别而已。于“独立王国”存在之地,什么民主监督、什么科学决策、什么公平正义,都是奢谈;而民主与法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也必然障碍重重。
【选自《价值中国网》标题有改动】
插图 / 驱使 / 康斯坦丁·帕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