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杂文的名义我们组成了“集团军”
2011-05-14杨子
杨 子
作为北京市委机关报的《北京日报》虽说有杂文专版的历史不短了,也经常在京搞一些杂文征文、大赛、评奖之类的活动,但是,与全国其他报刊联办杂文征文还真是第一次。第一次就“遭遇”这样铺天盖地的联袂,第一次入伙就组成了这样强势的集团军阵容,厉害!没有规模的联袂算不上浩荡。
刚接到《杂文选刊》举办杂文大赛的邀请书时,发现第一批参与的媒体就有二十几家,这就够得上热火朝天了。没想到当我把参加活动的方案交给领导审批,到发出“征文启事”这短短的二十天,参与的媒体就扩展到了六十多家,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近三十年以来经历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杂文征文活动。
《杂文选刊》原本是一家地方性的期刊,从内部刊号每期几百份的“夫妻店”起家,到如今的“上、中、下”三个版面向全国发行几十万份的旬刊,确实令人惊讶。《杂文选刊》蓬勃发展、枝繁叶茂时正逢国内文学期刊的全面萎缩,有些省市区的文学杂志发行量不过三五百份,但《杂文选刊》“风景这边独好”。是因为《杂文选刊》始终能坚持民间立场,坚持批判精神;以杂文的名义“召集”杂文家,让这些具有公共情怀的知识分子们用良知与公正呼唤民主与法制;呼唤人本与人性,用这样的价值理念去与时俱进;以这样的理性与激情“严肃地介入”。“深度的疼痛”才能完全吻合时代的脉搏,杂文家的写作应该是思想与灵魂直接的“出场”。《杂文选刊》永远的“弱势者”立场与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不仅召集了全国的优秀杂文家,还吸引了无数著名作家、诗人、专家学者们的加盟,使一个本该是边缘化的文体,小众的作者群,有限的读者对象,一下子气象万千起来。这其中有社会呼唤改革,民众要求代言的大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杂文选刊》刘成信主编用一生的坚守,捍卫着“弱势者”的人性尊严,为我们的社会能呈现真实,历史能复原真相,人类能捍卫真理无怨无悔地当了“殉道者”。这样的人担纲《杂文选刊》,其麾下岂能不千军万马形成集团军!
《北京日报》由于其特殊的身份与位置,有着敏感的政治嗅觉和感应神经,参加《杂文选刊》的全国性杂文征文,除副刊部主任同意外,还需要主管领导研究批准才行。这说明《杂文选刊》作为“全国性”的期刊其主流文化价值与党报党刊是完全一致的。首都党委机关报参加地方性期刊发起的杂文征文活动表明:杂文是党报党刊从不拒绝的文体,这也是我党办报的一贯优良传统,延安时期的《新华日报》最有分量、最受读者欢迎的就是杂文体的评论员文章。
北京市杂文学会的会刊“北京杂文”就是《北京日报》的副刊版,从创刊到现在一直由《北京日报》的编辑来处理来稿,已坚持了二十五年,并成为《北京日报》的一个品牌。我们在两年一次的“北京杂文奖”评比中,获奖作品无论奖项等级与数量都名列前茅,我本人也是历次评奖中的优秀编辑。这次《杂文选刊》活动我们虽然由于程序上的原因,比其他报刊晚了近一个月,但是由于得到社领导、部领导的全力支持,进展的也极其顺利。从七月份开始到十一月大赛结束,收到全国参赛的电子文稿三百多篇,是平时正常来稿的几倍。由于版面周期偏长,我们虽然以整版的篇幅推出作品也只能发出三十二篇。
正是以杂文征文的名义,我们才能让老报人原《解放军报》总编辑杨子才、原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段柄仁重操“旧业”,再展才华。正是以杂文征文的名义,才能让著名教授毛志成,著名杂文家刘齐、王乾荣、叶延滨、宋志坚、杨翰端、杨学武、汪金友等一次次地选择了我们。他们支持的不仅是《北京日报》,也是《杂文选刊》,更是杂文本身。在当今所有文学体裁中,只有杂文最适合知识分子的表达,只有知识分子组成的集团军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他们该承担的道义与良知责任。感谢《杂文选刊》的这次召集!让全国的杂文作家、杂文报刊、杂文专版、杂文专栏都在“杂文的名义下”结盟,让我们为下次聚集做好准备吧!
(作者系《北京日报》主任编辑)
插图 / 团结 / 吉姆·丹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