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远臭近香”
2011-05-14侯志川
侯志川
在“个别地方”,尤其是某些领导,你若是搞点“异地批评”他还是容许的,说不定还“窃窃暗喜”,比如几千里外的某省煤矿瓦斯爆炸啦,抓出一个大贪官啦,舞厅火灾烧死若干人啦,你随便怎么叽里哇啦地“批评”都可以。但如果眼皮底下的“近处”出了同样的乱子,对不起,说好说歹都不行,这就是“远臭近香”:远方可以尽量“臭”,臭名不妨远扬;而咱身边的近处则务必始终永远要“香”,香气一定要逼人。去年湖南一些地方出售的金浩茶油发现致癌物超标六倍,面对此一“近臭”,相关领导首先做的事情之一居然是“要求严格防止事件经由媒体公开”,提出的理由就是那句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大话“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然而讨厌的媒体不听话,还是把这“臭”捅了出来,于是全国人民议论纷纷,根本不管他那里是“稳定”还是“摇摆”了。
语言学家曾经断言:“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会不断催生新的有生命力的词语。”说得何等好呀!如果说“打的”、“泡妞”、“AA制”等词语是普通群众的天才创作,那么,“包奶”、“公吃”(公款吃喝)、“远臭近香”等等则无论如何也只能来自于张二江等“极个别官员”们的实践了。实践不仅出真知,实践也出语言。这些“公仆”的行为正确与否另当别论,如果“一分为二”,他们对于丰富和发展现代汉语语言学的贡献则是不容抹杀的(据说宋朝头号大奸臣秦桧对中国书法艺术也作出了杰出贡献)。就说某些官员现而今非常热衷的“远臭近香”吧,他们最重要的“理由”是所谓“为了稳定”云云,这实在是很滑稽的。因为,姑且承认你们说的“不暴露自家臭事”是“为了稳定”,然而你“纵容”自己的媒体暴露别处的“臭事”,现在通讯交通都特便利,鼠标键盘一按,短信一发,别处的老百姓很快就知晓了,按你们的说法这就很可能造成别处的“不稳定”,这样做明显是“损人利己”,这还符合你们天天高唱的“共产主义道德”吗?所以我猜测,真正的原因,应该是以下三点。
首先,尽量保持“近香”,尽量使咱这里不出现“臭”,叫上下左右都感觉咱治理得不错,“能力强”,自然就有了“政绩”。某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老是说升官全靠“跑”和“送”,说得并不对,其实还是要有一点“政绩”的。如果一个官员没有一点“政绩”,突然被提拔了,老百姓虽然“无可奈何”,却很难使同居官场里的“同志们”没有“闲话”,于是就很难“搁平”。须知在“班子”内外,时刻想要“进步”的兄弟远不是一个两个。“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尽管是一种讽刺,但至少说明官场里一天到晚还是挺在乎官员的“行”——即能力和政绩的,否则上级领导干吗要突出你“行”或“不行”呢?
其次,个别地方“负面现象”即“臭”的产生,是某些体制造成的。官员们对根本改革这些体制无能为力,或者说有能也不力,因而“负面现象”比如腐败之类就老是断不了。断不了又不乐意它冒出来“有碍观瞻”,唯一的办法也只有“防火防盗防记者”,不让大家瞧见,眼不见心不烦,其结果,也就只能想方设法弄得自己这里“以香盖臭”了。
最后一点,我怀疑某些官员只对“披露”别人那里的糟糕事情“乐观其成”,有可能是在运用传统法宝“反衬”和“比较”。祖先们在这方面的现成教导多得不得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比较才有鉴别”云云都是。说刻薄点,说直截了当点,就是别人那里的“臭事”越是暴露得多,就越加反衬了咱这一亩三分地的“和谐幸福”!万一咱这里也有实在盖不住的“臭事”不幸冒出来,你马上就说别人那里也有,天下乌鸦一般什么,彼此彼此,于是谁也不用“友邦惊诧”了。对不对?
当然,这最后一点涉及到了人类心理的某种“阴暗面”,我不太有把握,可能是我多心了,那就不算吧。不过,不管怎么着,在咱们国家里,能够允许“远臭”,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了。咱们不要忘了,若干年以前,只要是在国内,无论远臭近臭都是不准“暴露”的。五十多年前大跃进“非正常死亡”事件,你在当年公开的报纸上看不见一例,一个都没饿死,都活得欢蹦乱跳!从这一点看来,“远臭近香”似乎又并非“近些年出现的”。这说明时代确实进步了不少,但有些名堂却还是与原来的差不多。
【原载2011年5月24日《城市金融报·今朝副刊》】
插图 / 睁眼与闭眼 / 石岛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