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世博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2011-05-04王苏莉,汪丽丽

学理论·下 2011年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王苏莉,汪丽丽

摘 要:志愿服务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后世博时代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繁荣发展的时代,探索后世博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通过健全的管理体系、合理的培训体系、多样的激励体系、系统的组织体系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实现高校志愿服务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后世博时代;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6-0152-02

自1994共青团中央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以来,志愿服务在我国已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量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自身的志愿服务不仅保障了世博会的顺利召开,更以此为契机加速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实践进程。在此次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及挑战,随着后世博时代的到来一起融入到后世博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中。

一、建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时代价值

志愿服务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大学生志愿服务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当代青年的特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后世博时代延续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全社会形成参与志愿服务的道德风尚,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推动这项事业实现更大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后世博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特征呼唤长效机制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者精神,但由于长期以来社会过于强调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而肤浅得将志愿服务与“学雷锋”和“为人民服务”等崇高行为画上等号,忽略了志愿者自身的发展,因而挫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和持久性,志愿者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得不到社会的充分认可。

一直以来,大学生志愿者都是志愿者体系的主要力量,高校提倡大学生在服务中理论结合实际,既服务社会又加深专业学习。但是大学生本身知识还不扎实、技能还不全面以及社会对志愿服务的理解简单肤浅,造成大学生志愿服务停留在简单的低水平重复层面服务内容单一化、表面化及形式化。志愿服务需要专业的志愿者组织机构,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覆盖各个专业领域的长期稳定的志愿者队伍。

2.建立长效机制是后世博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不竭的动力

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为志愿者践行志愿精神,传递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提供了专业平台。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有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向专业化发展,而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满足大学生志愿者成人成才的需要。后世博时代,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地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让大学生志愿者得到充分的激励和尊重,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达到了“帮助别人,成就自己”的目的,激励大学生更加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为大学生志愿者明确了道德规范,增强了知识和技能保障,完善了服务主体和效果的反馈评价体系,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稳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发展水平

志愿服务的诞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志愿服务的发展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的。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缺乏经济和物质支持的志愿服务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因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当从基础工作做起,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是对自身发展成长的同步满足。因此,志愿服务的实施和推进必须符合时代的特点和社会需求,与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发展成长相一致。

2.政治体制结构

志愿服务的内涵是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志愿服务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要与国家体制有机统一,要把握好志愿服务发展的基本方向,要把握好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要把握好志愿服务的实现方式。

3.志愿服务发展规律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社会性事业,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要遵循自愿性、资源性及公益性等一般性规律和自身特有的属性,保障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健康性。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做好服务,充分发挥高校组织优势,加强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归属感,更好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服务和奉献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后世博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实现路径:7S长效机制

本文引入企业管理7S系统思维模型探讨后世博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7S思维模型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人员(Staff)、技能(Skill)、战略(Strategy)、共同价值观(Shared Vision)七个要素。

1.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多维立体结构

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密切协作,组建运行与实施系统,形成“政府—社会—高校—志愿者”四级管理体系,确保志愿者高效、规范、安全地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组织结构是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管理的骨架,它担负着信息沟通、组织运转和决策的重任。世博会期间,志愿者的组织管理采用部门型结构,由组织“自上而下”发起。但随着后世博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志愿者将大量回归大学校园,高校不能靠权力驱动和利益驱使,他们将通过与社团或学生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寻求继续发展和锻炼的机会,“自下而上”地开展志愿服务。但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社会阅历浅和易于冲动的局限性,它会导致志愿者活动出现混乱甚至失去控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式应该达成一种多维立体的平衡,既使大学生志愿者真正从执行者变成了主导者,使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意识与内在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服务动机也由外部推动变为自我实现,同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又促进志愿服务的深化和发展。两种模式的平衡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2.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流程

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规范和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健全和完善志愿者保障体系。通过世博志愿服务的经验总结,对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使用、保障等各方面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从志愿者日常管理、权利义务、保险、考核、違规处理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在后世博时代,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将完善现有的流程制度,建立品牌项目,从项目的策划、审批、操作到传承,形成具体的流程指导和明确的操作指南。

3.营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快乐志愿风格

后世博时代,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将随服务时间显著下降,志愿服务精神短时间内不可能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志愿服务可能流于形式。大学生志愿者被动参与服务活动,而得不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得不到自我超越的肯定与欣慰感。“自我实现”是大学生志愿者的重要动机之一。荣誉激励和感情激励是激发志愿者热情与积极性不可缺少的因素,也称为快乐志愿风格。通过志愿者精神引领、志愿服务文化推广、志愿者激励计划,实现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全面对接,使志愿者保持高昂的激情,在艰苦繁重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丰富经历,结识朋友,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4.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人员管理平台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是一个运作有序、分工明确的组织。随着后世博时代的开始,志愿者数量也随之庞大,其内部必须具有相当的凝聚力,有效的人员管理是保证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后世博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科学、正规的管理制度,注重尊重大学生志愿者个性,发挥志愿者个体的创造力,建立完善的内部沟通渠道,建立志愿者自我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注册管理的网上平台,建立统一的志愿者资料库,规范注册管理,合理选择与配置志愿者,在工作安排上充分考虑志愿者的特长、兴趣与爱好,使其与志愿服务岗位相匹配,从而发挥志愿者的个人潜能,实现自我超越。

5.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科学培训体系

在后世博时代,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志愿者培训体系,从而提高志愿者项目设计、组织运作与理事决策等方面的素质,增加志愿者组织自身的吸引力,有利于它的长期的良性的发展。科学的培训体系可以争取政府、民间相关机构的支持,形成较完善的专业培训网络,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志愿者。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志愿者培训工作。高校和社区依托现有的组织管理平台,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并对相关课程给予上岗认定。

6.开拓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新型战略阵地

目前,志愿服务活动多停留在具体活动的参与上,在整个社会层面对青年思想的引领和志愿文化的塑造方面,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后世博时代,志愿服务将从具体的事务性服务,发展成涵盖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内容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丰富的政治教育内容。利用各种媒体,以声、色、光、画等多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志愿服务文化,积极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激发青年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

7.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共同价值观体系

志愿服务是奉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完美结合,是“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的辩证统一。通过世博志愿者运行工作情况的调研,当代大学生拥有很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片面的忽视了志愿者群体的利益要求,会造成志愿者人员流失,组织效率低下,志愿服务活动陷入僵局,严重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在后世博时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应当充分注重个人发展的需要,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纳入到评优评奖体系中,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肯定和鼓励,满足大学生自我提升的愿望,通过以上各种路径建构后世博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以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嫦萍,孙秀慧,陈立俊.角色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志愿服务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11):92-95.

[2]谭建光,凌冲,朱莉玲.现代都市志愿者心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1).

[3]彭华民.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督导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0,(04).

[4]陶倩,卓凯,裔仕佳.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04).

[5]曾琰,陶倩.志愿服务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及其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0,(08).

[6]王敏.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崛起与发展[J].理论学刊,2008,(12).

[7]张素蓉,刘永高.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研究[J].社科纵横,2010,(05).

[8]鄧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