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平凡中超越:记宜宾市“十一五”十大创新人物冯传烈

2011-05-04本刊编辑部陈进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1年3期
关键词:十一五宜宾市农机

本刊编辑部 陈进

坐落于三江交汇处的宜宾市农机研究所

默默耕耘16载,冯传烈率宜宾市农机研究所超越平凡,走出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路,取得了沉甸甸的硕果,荣获“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四川省农机系统先进集体”“四川省农机科教先进集体”“宜宾市人才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2011年3月,宜宾市农机所所长冯传烈在宜宾市“十一五”十大杰出人物系列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大创新人物,其票数位居十大创新人物之首。

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锁金沙江、岷江、长江咽喉,禀赋独特的自然资源、馨香四溢的历史文化,养育出无数的杰出人才。低调而严谨的农机科研工作者冯传烈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的领导下,宜宾市农机研究所致力于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的研制、推广,不断创新拓展,从亏损到创新到超越自我,走出了一条研制推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的新路,逐步成为全省农业科研队伍中的翘楚,真正实现了在平凡中超越。

临危受命 力挽狂澜

1986年,冯传烈从四川工业学院机制专业毕业,分配到宜宾市农机研究所(以下简称农机所),从此便与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他工作勤奋务实,刻苦钻研业务,很快便在农机科研工作中崭露头角,不到八年时间他就晋升为农机所常务副所长。

1994年3月,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农机所却阴云笼罩。由于创办的实体管理经营不善,农机所累计欠款200余万元,这对于每年只有30万元财政拨款的农机所来说,无疑是一笔巨额的负债。工资发不出,有点办法的职工都找关系调走,整个单位犹如一盘散沙。

1995年,时值农机所领导班子换届,年仅32岁的冯传烈临危受命,被推上了农机所所长的岗位。

刚一上任,冯传烈就接连收到法院的三张传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负翁”,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如何变负为正?冯传烈发现负债的根源在于一些多余的“手脚”——经营不善的实体,于是他将经济效益低、阻碍发展的实体关闭,再把这些实体拥有的场地整合之后全部租赁,以租金还欠债。

按说没有了欠款的困扰可以稍稍松口气了,但冯传烈却更着急了:“农机所不搞科研变身‘地主’,靠租场地维持生计,说出去岂不笑话,我怎么高兴得起来哦?”由于长期以来“铁饭碗”“吃大锅饭”的思维,研究所科研室的人员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加上老一辈科研人员相继退休,新进人员没有经验,科研技术水平上出现了断层。面对现状,冯传烈明白,不走市场化道路就不会有发展,既然单位需要市场引导,人才也应该由市场来培养,现在农机所没有培养人才的能力,那就让市场来培养。冯传烈果断地提出,暂时解散科研室!他把科研室的8人召集起来开会:“我想暂时解散科研室,你们自己到市场去应聘,到外面学习技术和管理方法,在这期间单位每月给你们70%的工资,等你们锻炼回来后,单位再将余下的30%工资补发给你们。”

现任宜宾市华神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的汤颖力是曾经被“赶出去”8人中的一员。“当时心里千万个不情愿,被单位‘赶出去’很没面子,压力也非常大,我们工作都是分配的,根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外面找得到工作;但是冯所长态度很坚决,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去外面应聘。”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汤校长仍然记忆犹新、感慨万千,“现在回头看那段经历,我很感激冯所长当年那个大胆的决定。在外面打拼两年后,我拒绝了应聘公司高薪高福利的挽留,回到了农机所,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回报吧。”经过两年的市场磨练,“赶出去”的8人陆续都回到了单位,其中4人现在已是单位的中层干部,另外4人成立了农机所参与经营的宜宾市金钻电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短短五年时间,冯传烈大胆改革,使农机所走出了亏损的阴霾,又用市场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给农机所注入了活力。

立足丘区 致力创新

科研室解散的两年,冯传烈始终没有放弃在农机科研上的探索。他清楚地看到,四川是农业大省,但农机化水平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地域广阔的丘陵山区的机械化作业问题更是制约全省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瓶颈。经过反复思考和调查研究,结合自身实际,他创建性地提出农机所全新的发展理念——以发展小型农业机械为主线,因地制宜,分段作业,实现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并制定了全新科研方针——创新,再创新;实用,更实用。

“那时候流行的观点是丘陵山区不适合搞机械化,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在宜宾这样多丘地区发展大型农业机械当然不适用,农民不是不需要农机,而是没有合适的农机可用,所以发展农机要因地制宜。分段作业就是要研发在耕作、播种、分选等环节中应用的农机。”冯传烈这样解释他的构想。在研制适宜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农业机械期间,困难可想而知,没有经费来源,冯传烈身体力行不计报酬,不计上下班、节假日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既要确定方案指明研究方向又要带领大家采购材料。一次,为购买发动机和有关配件,他早上五点就从宜宾出发匆匆赶往成都市生资市场购买配件,随后驱车前往重庆,赶在下班之前到达重庆嘉陵摩托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与之达成发动机购买协议,当晚又赶回宜宾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光这一天行程就在1000公里以上。冯传烈这种不辞劳苦的精神,感染了农机所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全所上下任劳任怨,潜心投入研究试制工作中。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2000年,农机所研制的第一代耕作机首次下田就试验成功。回忆起耕作机成功下田的那一瞬间,冯传烈至今仍很激动:“一次就成功真不容易啊!那时候紧张得就像飞机试飞一样,当时我泪水都充满了眼眶,它意味着咱农机所科研有盼头了啊。”

耕作机的研制成功给农机所上下带来极大的鼓舞,但是并没有给农机所带来实际的效益,机器也没有能成批生产,怎么办?冯传烈以市场为导向又一次给农机所注入活力——成立成果转化公司。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下,2001年12月,宜宾市华神机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下简称华神公司)成立。冯传烈将本所的农机产品品牌命名为“小金刚”——小巧且性能过硬,并进行了商标注册。

公司成立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只销售第一代耕作机,没有改进更新,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深谙市场运作方式的冯传烈想尽各种方法鼓励科研人员改进研发产品,对成功申请专利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就是其中一种举措。定期参加科技局专利培训的冯传烈,对知识产权非常重视,他常常被下属笑称为“专利迷”,在他看来,专利不只是对科研人员研发出的成果的一种保护手段,还是对科技人员思想创新的肯定与鼓励,同时能够提高所研制机器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知名度,让企业和员工对自己的产品更有信心。在农机所,对于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的奖励1 000元,成功申请发明专利的奖励2 000元,并且张榜表扬。在这种机制的推动下,农机所获得的专利数量从原来的几项发展到现在的30余项。冯传烈还大胆用人、信任人才,他常对员工说:“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为下一次的成功打下基础,花费的财力、物力和时间都是值得的。”在他的信任和鼓励下,农机所的科研人员放手一搏,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第二、三代耕作机、多功能催芽机、小麦播种机、铡草机、脱粒机、湿谷清选机、芽菜切条机、覆膜机等各式各样的新机器一一诞生。

华神公司长期致力于结合市场需求转化推广农机所研制的具有丘陵山区特色的各种小型农田作业机具,扎实发展。2004年之后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更是为华神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在当今如火如荼竞争白热化的宜宾农机销售行业中华神公司仍占有60%的市场份额。

如今,“小金刚”系列农机产品在中国西南丘陵地区广泛推广,还曾受科技部邀请到印度参加中国新技术博览会,并作为国家星火计划20周年科技成果参加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搞好推广 企业反哺

担任所长以来,冯传烈始终坚持农机科研与推广的公益性质,他清楚地认识到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离不开农机科普,农机科普应该更注重现代农机的宣传讲解。说起农机科普,他更是骄傲:“农机科普宣传是最热闹、最有看头的,可以边讲边动手操作,农民朋友学习来才起劲。”每年春耕秋收之前,农机所制作的农机科普宣传展板、各类资料以及新型适用的农机具就会出现在宜宾市的田间地头,从不间断。2005年,冯传烈被评为全国农机科普先进工作者,农机所也获得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的殊荣。

农机所对农村公益事业的贡献不仅仅在农机科研和推广上,还体现在他们为农村的发展培养人才上。

一次在外地一所重点大学学习参观时,冯传烈看见了学校的一句宣传口号“以教学带科研”,他的思想又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别人是以教学带科研,我们为什么不能以科研带教学呢?相比他们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老师来说,我们拥有经验丰富的科研技术队伍,优势更加明显;不但如此,教学还能促使科研人员常常翻书学习、更新知识。”2005年5月,冯传烈组织农机所领导班子开始筹办成立职业技术学校,经过一年的孕育,2006年6月华神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正式成立。

看着学校操场上一张张充满活力的稚气面容,冯传烈感慨道:“当初办这所学校真的没有错,学校招收的大部分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孩子,到这里学习不仅让他们父母放心、省心,还能让他们学会技术,展现他们的无限潜力,能在社会上立足,改变他们的命运。”这所职业学校毫不逊色于公办高职学校,它拥有一批年富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职工队伍,学校里成立了分工明确的学生会,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几年来,学校向四川五粮液、广东富士康、美的、比亚迪等各大公司输送了1 2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

无论是农机科普还是办学都属于公益事业,仅靠政府拨款,农机所要坚持农村公益事业无疑是天方夜谭。如何将农村公益事业坚持下去,农机所当初创办的企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冯传烈一直提倡共同富裕的理念,积极探索企业公司化改革,用股权激励机制调动职工工作动力,职工都享受农机所发展获得的成果,同时也为企业反哺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华神公司、戎强机动车驾驶培训有限公司、金钻电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效益,这些企业每年都会拨出资金,用以改善农机所科研设备、发展农机化以及农村公益事业,为农机所的科研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并为农机所培养出一大批后备人才。

可以说,科研出新品、企业推成果,科研与企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了今天农机所良性发展的局面。

以人为本 凝聚人心

一天采访下来,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的员工,提到冯传烈都是敬佩,赞不绝口。在他们眼中,冯传烈是一个工作狂,不打麻将,只知道工作、看书。其实,走近冯传烈,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喜欢阅读,爱好旅游摄影。在农机所进门的书架上,有很多印有赠阅字样的《国家地理》《军事博览》《读者》等各类杂志,这些杂志大多是冯传烈每月购买看完后捐赠给农机所的。在他的带动下,职工们纷纷购买各类杂志增长知识,并在阅读完后捐赠给单位。在农机所的宣传壁上,我们欣赏到他的一幅幅摄影作品,在光和影的交错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冯传烈广阔的内心世界。

说起开会,大概没有几个人会喜欢,但戎强公司执行经理鲁晓丽却说超过两周不开中层干部会议,他们就混身不舒服。原来自从冯传烈上任之后,他规定每两周召开一次中层干部会,让每个干部通报自己两周的工作情况,使各科室、各股份公司之间相互了解,而冯传烈在中干会上则发表自己最近学习阅读和调研的心得,农机所的中干会俨然一次交流心得、知识更新、提高素质的思想碰撞会。

冯传烈知人善任,他清楚人的能力各有高低,但工作态度非常重要,他发掘每个职工的优点、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帮助职工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使每个职工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有安心的归属感。在忙于工作的同时,冯传烈注重职工的身心健康,他要求工会每年安排职工出行休息,北京奥运会、香港、敦煌、泸定桥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常教导单位男同事在家要体恤妻子,职业女性要兼顾家庭与事业非常不易。冯传烈还时常关心退休职工的身体生活情况,并尽所能地提高退休职工的生活待遇,让工资水平不落后于同类事业单位。他说:“没有这些老人家,哪会有今天的农机所,再说以后自己也会老,将心比心嘛。”

在农机所,处处能让人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时时能让人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这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职工队伍在勤政、务实和拥有创新理念的一把手领导下,将会把农机所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

站在窗前,望着奔流的长江,回望25年的奋斗历程,冯传烈仍不免有所遗憾,但更多的是欣慰。他目光坚定,对农业机械科研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在宜宾“十二五”农机规划上,他提出要研制五种以上围绕小型、节水、宜宾早茶的农业机械。在他的眼中,仿佛看见了另一番景象,在艳阳高照下的农田里,农民朋友们各个喜笑颜开,操作各类农机具,欢快地劳作着……

猜你喜欢

十一五宜宾市农机
四川省粮桑复合种植现场培训会在宜宾市召开
宜宾市三江新区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不一样的农机展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
宁夏科技发展规划创新体系建设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