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2011-05-04刘良军
刘良军
(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荆门 448000)
1 “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应解决的重大问题
1.1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成为“十二五” 农业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尤其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只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其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缩小城乡差距。目前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水平。一方面,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很难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民的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还难以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规模扩大和充分就业。因此,无论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拓宽农民的非农收入来源,都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再次,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农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改善要素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最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利于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成为“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的主攻方向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艰巨任务,“十二五”我国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就是要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上取得重大进展,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精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发展目标上,要强调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的双重目标的实现,要着力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的成长,要让农业成为高效高值、绿色生态的现代产业,让务农成为有尊严和体面的职业;在农业发展模式上,要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低效低值且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实际出发,把高效生态新型农业作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模式,要真正体现农业高产、高值、高质、高效、安全、生态等6个方面的发展要求。
1.3 新型城市化和农民工市民化是“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举措
“十二五”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应明确提出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战略,以新型城市化来提升新型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要致力于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互进共促、良性互动的机制。同时要注重实现城市化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突出把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市民化作为城市化的核心内容、把县域城市和中心镇作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的着力点。要把县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积极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从工业化主导的县域经济逐步转向以城市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要加快实现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特别是农民工的市民化,促进更多的有条件的农民到城镇安居乐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
1.4 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应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着力解决农民最急迫希望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树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观念,还要求巩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成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扶贫标准和扶贫开发水平,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进程;普遍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救助制度,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 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2.1 准确把握“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一,通过前期努力,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将为下一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比如,农业投入持续增长,使得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初步强化,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得到改善;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的实施,使我国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合理的产业布局已初具雏形; 《农村土地承包法》、 《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一系列补贴和奖励政策,为调整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关系、促进协调发展创造了良性互动机制;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为加强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创造了条件等等。
第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必将更强。“十二五”时期,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的深入作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必将进一步惠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更加有力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将使先进工业品装备农业的能力更加强大,吸纳农民工转产转业的空间更加广阔,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更加明显,传播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途径更加多样。
第三,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支持“三农”发展的方法手段将更加科学,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将不断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将持续优化。随着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政府和社会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将更加有利,各种资源的配置也将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随着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将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条件,为我国农业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农业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竞争力有效提升的动力机制和外部条件将更加完备。一方面,农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为我国引进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及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将有力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要求,将推动我国农业总体素质的快速提升。为适应农产品出口的需要,我国农业生产将进一步提高节本降耗能力,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将逐步向高质量、高技术、高增值方向转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农村服务业将向便捷化、优质化、标准化、配套化方向迈进,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2.2 “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第一,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与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长期以来农业粗放经营的特征十分明显,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生态比较脆弱的国家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将快速推进,农村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三大要素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将呈现日益加快的趋势。耕地的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在人口增长、农产品需求增加的形势下,耕地紧张的局势将进一步加剧;同时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产业发展条件差,金融和社会资本对农业农村的投资短期内难有根本提升等等,这些都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第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缩小城乡差距形势严峻,城乡二元结构很难得到有效改善。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用工工资将不断上涨,挤占农民增收的空间;同时,农产品价格将进入波动幅度放大、波动频率增加的阶段,由此很容易导致农民农业收入增长放缓。二是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城乡统筹滞后,使得农民进城务工难度加大,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农民财产转变为现实收入的可能性不大。三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的长期存在及其局部严重化,容易导致农业结构调整的反复并妨碍农民增收渠道的拓展。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不完善,影响农业增收的可能性与可靠性。五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趋于放慢、家庭经营收入增长趋缓、转移性收入难以快速增加。
第三,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仍未得到有效恢复,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美国、欧盟等我国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国家或地区为保护和支持本国农业发展,设置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严重阻碍;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旧的矛盾尚未消除,新的矛盾又开始积累,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都进一步增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不容忽视。
第四,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加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未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是我国农户生产经营小而分散,农产品产加销环节多,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仍然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等正处于发展初期,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三是周边国家动物疫情严重,国内仍有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监管等功能任务日益繁重。
3 推动“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着力点
3.1 以稳粮增收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增产,但在耕地不断减少、人口持续增加、需求明显增长背景下,粮食供求平衡任务仍然艰巨。因此,要继续按照稳定面积、增加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坚持粮食生产的“三条底线”,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全国1.2亿hm2耕地的红线;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人均粮食的占有量。同时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面,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升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的比重,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和畜牧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2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通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要坚持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竞争能力。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要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大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三是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要坚定不移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要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3.3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要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强集体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建立有利于强化农业基础的支持保护制度;持续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力度,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继续扩大农业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逐步完善目标清晰、收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完善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水平;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推动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创新农村金融制度,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3.4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始终关系着整个国家发展稳定的全局。如果因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下降而忽视农业,那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会使我国的发展进程遭受重大挫折。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坚持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以统筹城乡为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具体说来,要彻底消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各种要素的机制。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建设城乡统一的资源要素市场,加大金融扶持农村发展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人口、拓展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提高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形成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