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宅对接”菜不贵
2011-05-04高波涛
□ 本刊记者 高波涛
“农宅对接”菜不贵
□ 本刊记者 高波涛
当“核辐射”之殇还没有消去,山东菜农韩进之死让“菜贱伤民”的阴影再次笼罩。而在市场的另一头,消费者还在无奈地接受着“高价菜”的现实。在蔬菜供求市场,“伤不起”的菜农和吃不起的消费者,让人们一度质疑蔬菜市场为何如此风云变幻。甚至不乏对每个环节剖根究底者,而最后的求证结果却始终显得扑朔迷离。
针对“菜贱伤民”而菜价又贵这个“怪圈”,直接对接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双方都受益。“农宅对接”,或许是不伤农、不伤民的新路子。
直投“菜箱”让买菜不贵
家住北京圆明园小区的老王现在再也不用到距离自己很远的菜市场买菜了,而是直接下楼,从自己家的智能“菜箱”里取出当天要买的菜,就像“取报纸”、“取奶”一样方便。这就是北京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某科技公司打造的“农宅对接”,实现从“菜地到家庭”的直投新模式。老王告诉记者,“只要在家里提前从网上预定,第二天新鲜的蔬菜就能直接送到“菜箱”里,到时候直接取菜,不仅解决了上菜市场的不便,另外这些菜还都是新鲜的,价格也实惠不少。”
在北京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这个新模式的开拓者,也是该合作社的理事长赵玉忠。他告诉记者,“过去卖菜都是走菜市场,菜商直接给批走的,菜价不会很高,另外还有很多中间环节,等到消费者买到菜的时候,多少不是太新鲜了。”为了能让消费者吃上新鲜蔬菜,他们从2010年12月开始,他们建立了“五环路以内、五斤以上、五小时内把菜送到家或者智能柜”等服务系统,合作社负责生产、安装、维护、网上购物等环节,客户只要会用电脑即可。
北京圆明园小区的居民从“菜箱”取菜。
赵玉忠告诉记者,“同种商品菜比大超市在同种时间段内价格要低30%,并且比超市保鲜程度要更好。”赵玉忠表示,由于这种模式还在完善阶段,现在绿菜园配送的商品菜目前都是针对高端客户的有机蔬菜。
老王告诉记者,这些菜不仅样式全,一年四季都能保证有新鲜的蔬菜外,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对有机蔬菜安全性的放心。
据记者了解,这种模式已经在圆明园小区、双花园小区、莱蒙湖小区等社区运行。
保护价让“菜贱不伤民”
北京绿菜园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共有298户农民,合作社成立之处还成立了自己的农资门市、批发市场、“互助资金会”等,目的就是实现农业企业化管理。合作社现有300亩有机蔬菜基地,另外还有3000多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实现“直投”的主要是有机蔬菜。
56岁的康庄镇小丰营村王伏兰大姐就是“农宅对接”的受益者,她告诉记者,“种了一辈子地,没有这样省心、省力又挣钱的。”王伏兰原先有6亩地,由于绿菜园合作社的成立需要用地,她就将6亩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了。而自己现在的身份是工作人员,主要是负责5个蔬菜棚的种植,合计3亩地。
难道成了工作人员,种3亩地就比原来种6亩地的收入高吗?
王伏兰给记者算了笔帐,首先自己每亩每年土地的流转费用就能得到800元,原来种玉米的话每亩年产1200斤,按每斤玉米0.5元计算,一亩地才600元收入,而现在一项流转费就保证了原来的收入。
而作为工作人员她还可以领取工资。据王伏兰讲,工资实际上是自己的卖菜的盈余和合作社“三七开”分利,自己得70%。盈余的计算方式:盈余等于总收入减去成本费用,成本费用又包括:育苗、肥料、农药、水电等投入费用。而这些成本费用也不需要自己每次都拿,而是在发工资的时候扣除的。为了保护菜农不受市场菜价波动的影响,合作社给她们的工资保底是1500元,也就是卖菜赔了,盈余少于1500元的情况下,每月仍可以得到1500元,相反多超多得。
王伏兰告诉记者,有一户种大棚芹菜的,除去投入费用,每月能得到2400元,比工资高出900元,在去年两个月就比她多挣1800元。
赵玉忠介绍,“给农民基本工资,这样就保证了不再出现‘菜贱伤民’的现象,风险合作社都给承担了。另外实行单棚核算,日清月结,工资核算时间段,让农户时刻都能有收入。”
如此有保障的收入,当地很多农民岂不是趋之若鹜?随行的绿菜园合作社经理告诉记者,由于合作社是企业化运作,从一开始到销售前是需要大量工人的,这些工种主要面向农民,比如育苗、施肥、浇地、种植、包装等,然而由于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现在这些工作人员主要是40、50岁年龄段的,有时用人还捉襟见肘;而更主要的是销售以后的环节,比如销售、网上下单、配送等,这就需要一些技术性人才,作为一个农业企业,技术人才的欠缺就成了发展的一个很大“瓶颈”。
正视“农宅对接”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部分优质农产品通过向超市、直销店等直接供货的方式,来开拓市场。其构建了菜市场产销一体化的链条,也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实现了商家、农户、消费者的共赢,并且成为眼下国家和企业比较重视的模式。
而北京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宅对接”,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赵玉忠介绍,“北京的菜市场需求很大,按每年绿菜园100多万公斤产量 算,也只能满足4万多人的使用,我的市场占有率很小很小,所以我暂时做高端的有机蔬菜。一个是企业化管理质量可控,一个是得保证合作社可以盈利。”
记者询问智能柜在什么状况下就能保证盈利,赵玉忠毫不保留地告诉记者,每个智能柜每天能达到5户以上就能达到盈利。
赵玉忠说,从2008年10月份起,他就曾经两次试图进入北京市场,并且有两个小区还是无偿提供场地、库房,就是因为销售量小,人工成本高,运输成本高,都以失败告终。“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认识观念上的问题,消费者接受不了就没法发展”,赵玉忠分析道。
随着用户的增多,市场的打开。“现在,用户不是发展的瓶颈,最大的瓶颈而是智能柜。”赵玉忠告诉记者:“一个智能柜的投入要两万多元,现在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在终端投放智能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目前阻碍发展的最主要问题。”记者采访时,赵玉忠不断有电话打入,他告诉记者,都是些合作者,很多人还是看到了这种模式发展的前景,他的前提只有一个:能够在智能柜上给予投入。
做高端的有机蔬菜很容易就能保证盈利,而对于普通消费者买菜贵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赵玉忠告诉记者,普通消费者吃的菜一般都是应季蔬菜。随着6月中下旬,无公害蔬菜的收获,他也将考虑配送无公害的蔬菜,另外接下来对于其它的产品也将逐渐开发销售,当然价格要比市场上的同类品种要低。下一步要在配送时间上由原来的每天早上一次,打算增加到每天下午也能送一次,这样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在“菜贱伤民”和“卖菜难”陷入矛盾的眼下,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去寻找相关环节的问题;另一方面,寻找一条切合农户、切合市场、切合消费者真正利益的路子,也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农宅对接”模式在目前看来,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
□ 编辑 崔银娜 □ 美编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