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州市蔬菜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1-05-02□缪

四川农业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达州市蔬菜农户

□缪 凯

蔬菜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是“菜篮子”工程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达州市蔬菜播种面积127.35万亩,总产量292.9万t,产值41.94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30%以上,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居经济作物之前。为进一步掌握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市经作站对达县、通川区和开江县等进行调研,以综合分析我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展望发展前景,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步伐,对切实解决市民“买菜贵、吃菜难、不放心”的现状,有效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达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态势

1.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四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达市府办〔2006〕28号文件下达了《关于加快发展蔬菜产业的意见》,达市府办〔2007〕130号文件下达了《达州市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制定了达州市“十一五”蔬菜发展规划,成立了达州市蔬菜产业推进办公室,将达州市蔬菜产业并列为达州农业“八大特色产业”,措施有力,成效显著。2009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27.35万亩,产量292.9万t,产值41.94亿元,其中商品蔬菜销售量133.08万t,外调总量17.64万t。蔬菜品质逐步提高,花色品种丰富多样,自给率由2006年前的38%提高到2011年的65%。

2.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蔬菜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低一弱”。

(1)商品率低 我市种植蔬菜多为瓜类和叶菜类蔬菜,大部分为农民自食蔬菜,规模小、品种杂、档次低、效益差、商品量小,商品率为45%,四川全省蔬菜商品率已经达到68%,差距显著。全市商品蔬菜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常年需外调140万t左右,是全省少数几个依靠大量外调蔬菜满足自己的市州。商品蔬菜基地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连片蔬菜基地规模多在500亩以下。

(2)产业化水平低 我市蔬菜加工龙头企业仅1家。加工品种有限,现有蔬菜加工企业产品主要是甜玉米,法国刀豆等,产后分级、包装、贮藏、保鲜等环节加工企业甚少,企业总产值低,辐射带动能力十分微弱。近年来,一些外地企业来我市建基地从事蔬菜生产、销售,如达县正引进建设的莲藕产品加工企业,宣汉佳通农业开发公司等,但基本属于销售型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市场风险较大,带动能力还未真正显现。而省内蔬菜加工产业发达的眉山市,拥有68家蔬菜加工企业(以泡菜加工为主),年加工量达到50万t,产值20亿元,带动基地农民增收2.1亿元。可见发展加工企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所在。

(3)组织化水平低 我市蔬菜主要以农户单家独户分散生产为主,且主要是自给自足,集约化水平低下,规模化生产主体较少,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带动,专合组织发展缓慢,机制不健全,运行不规范,风险承受能力有限。

(4)科技支撑力弱 全市蔬菜生产基本上属于小农户和小业主生产,基本沿用传统方式种植,季节性强,品种单一,集约化育苗、嫁接防病、配方施肥、“三新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集成推广、应用较少。以露地生产为主,设施栽培(大、中棚)面积仅为8.3万亩,且主要为竹木大棚,占7万亩以上,钢架大棚极少,设施水平低下,抗风险能力差,冬春季所需茄果类蔬菜基本靠外调,优质蔬菜、精细菜、时鲜菜、反季节菜的比重低,质量安全不稳定。

二、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优势分析

(1)比较优势 蔬菜是目前我国种植业中最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产业,也是种植业中科技含量最高、工厂化生产最适宜的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粮食作物,居经济作物之首。在种植业中,蔬菜产业的增收作用也最为明显。一般蔬菜生产每亩收入在2 000元左右,设施蔬菜每亩效益可达5 000元以上,高的上万元,效益比一般大田作物高5~8倍,高的可达10倍以上。

(2)绿色优势 无公害蔬菜将成为我国蔬菜产品的主体,绿色、有机蔬菜将是未来我国蔬菜发展的方向。而我市最大的特色在于“绿色”,最大的优势在于“绿色”,工业发展滞后,自然环境破坏较少,90%以上区域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要求,非常适合发展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产品。国内如山东、江苏、浙江等传统蔬菜生产大省,因多年设施种植,土传病害严重,虫害发生频繁,随着这些地区工业的日益发达,大气、水源污染严重,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条件不足,因此在达州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3)地利优势 达州市地处亚热带北部,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年均气温17.5℃,无霜期300天左右,年日照1450小时,年均降雨量1 200mm,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适中,昼夜温差较大,适宜绝大多数蔬菜正常生长。全市属丘陵山区,低山、丘陵、平坝兼有,农业的多样性、代表性明显,有利于蔬菜新品种种植和高新技术推广以及反季蔬菜生产。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铁路、高速公路、空运皆有,是川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加之背靠重庆大市场,连接西北市场的西安,区位优势明显。

2.市场前景分析 达州市城镇居民130万人,城镇流动人口有40万左右,总人口达170万,其中城区人口约70万,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不少农民家庭也靠买菜来吃,商品蔬菜市场缺口大。乡镇菜价普遍高于城市,如通川区蒲家、魏兴、斌郎几个乡镇连续3年早春黄瓜价格高于市区1元/kg。因此,本地蔬菜市场空间巨大,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占据本地蔬菜市场,是我市蔬菜发展的首要目标。此外,连接成渝,融入重渝经济圈后,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3.政策机遇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业发展,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着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重点打造蔬菜、茶叶、马铃薯等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四川省农业厅制定了《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2)》,提出大力提高商品蔬菜比重,扩大秋淡和特色菜比重。2009年省政府下发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12年,建成5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到2015年,建成80个基地强县。蔬菜产业中专门提出建设川东北特色蔬菜区。

达州市将达县、通川区、开江县常年蔬菜基地县,每年从市级财政拿出600万元支持蔬菜产业发展,并给予大力政策扶持,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机遇和条件前所未有。

三、产业发展思路

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生产加工并进,普通蔬菜、设施蔬菜、特色蔬菜并举的原则,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努力实现“四化”,即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川东北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中,产业化是根本,规模化是基础,标准化是手段,品牌化是保障。

1.产业化经营 我市蔬菜生产的根本出路在于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产业化水平低下是目前制约我市蔬菜发展的最大瓶颈。

我市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选择:

(1)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企业作为龙头,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契约、股份制等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联接。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等服务,按协议价格收购农产品,农户按协议生产并销售农产品给龙头企业。

(2)合作组织带动型模式 采取“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的形式,通过发挥合作组织的组织、引导和协调功能,以技术、信息交流和服务为纽带,把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大量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一些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迅速区域化、规模化,靠专业化服务推动产业化经营。

(3)批发市场带动模式 主要是以专业批发市场为载体,采用“市场+经纪人(营销大户)+农户”的模式,形成利益联接机制。这一模式中,经纪人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经纪人与农户签订合同,按协议价格收购农户种植的农产品,农户按协议生产、销售农产品给经纪人。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节省交易成本,提高运销效率和经济效益。

(4)衍生模式 主要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等近几年形成的更为完善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2.规模化发展 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实现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特征之一。形不成一定的规模,就无法构成一个产业。因此,要坚持以规模化促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既有利于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使用及机械化操作,又能吸引营销大户直接到基地运销蔬菜,还能为加工企业建立优质的加工原料生产基地,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我市蔬菜的规模化发展要坚持以蔬菜基地规划成规模为基础,以“小业主+大园区”的模式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同时要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增强带动效益,完善利益联结,逐步形成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长效机制。

3.标准化生产 标准化生产是实现蔬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实现标准化生产,一要靠科技支撑,二要靠制度和体系保障。蔬菜生产标准化的实现主要依靠三大体系、六项制度。三大体系即:技术规范体系、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六项制度即:生产档案记录制度、质量追溯制度、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制度、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主动召回和退出制度。通过三大体系、六项制度的建立,使标准化生产的蔬菜产品最终实现优质高价。

蔬菜种植的标准化技术可以概括为:①良种化。即适销对路新、优品种的引进和种植。②集约化。即集约化育苗场的建立。③设施化。即钢架大棚、遮阳网、防虫网、喷灌、滴灌等设施设备的应用。④无害化。即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农家肥、生物肥、有机肥和病虫害“三诱”绿色防控技术(黄板、性诱剂、杀虫灯)等。⑤统一化。即蔬菜生产基地要实行“五统一”,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4.品牌化发展 产业化、标准化最终通过品牌化实现效益最大化。要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占领市场。要重点发展现有品牌,统一打造我市“无公害蔬菜”品牌。

四、产业发展措施

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蔬菜生产周期短,见效快,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加之我市的“绿色”优势、高山优势及巨大的市场潜力,要树立达州市发展蔬菜产业大有可为的观念,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建设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加大宣传力度,给农民群众算经济帐,让农民了解先进地区蔬菜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改变农民群众的观念和认识,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发展中农民的主体作用。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川东北特色蔬菜区”的发展定位,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园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努力建成一批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蔬菜基地,形成以常年蔬菜基地县近郊为核心,高速公路和干环公路沿线为依托,辐射广大农村的蔬菜产业布局。全市重点发展三大蔬菜集中生产区:一是以达县、通川区、开江县近郊为重点,发展以大(中)棚为主的精细设施蔬菜;二是以国道210、318线等干线公路为产业走廊,发展无公害蔬菜;三是利用万源市高海拔冷凉立体气候特征,大力发展夏秋季反季节蔬菜生产。

3.多元投入,加强基础建设 一是项目带动。积极争取将我市纳入全省蔬菜产业重点支持板块,多渠道争取国家和省上项目支持。科学规划,整合使用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土保持、农机、乡村公路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商品蔬菜基地建设。二是综合配套。建立市、县(区)蔬菜产业扶持发展基金,重点解决商品蔬菜基地的种子、育苗、薄膜的相关费用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加强蔬菜基地的水、电、路建设等配套。积极推行“以承包地入股、农民务工挣钱”的股份投入等多种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集中、向业主集中。

4.强化科技,提升产业效益 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型农民教育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土专家”和“田秀才”。二是加强科技应用推广。推进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大力引进和推广适销对路的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品种选育换代,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力争到2012年,科技对蔬菜生产贡献率达到7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三是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强重要蔬菜品种的生产标准制定工作,强力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在生产环节,大力推广生物肥料,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大力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等无公害控制性设施,建立蔬菜用肥、用药生产档案记录,从源头上保证蔬菜质量;在销售环节,建立健全监测体系,配备专门人员和必要设备,逐步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四是打造达州无公害蔬菜品牌。完善无公害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突出品牌效应,无公害蔬菜的商标注册、地理标志申报认证工作,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努力提升蔬菜产业效益。对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蔬菜基地给予认证补助;对取得国家级、省级农业品牌的蔬菜生产企业给予奖励。

5.龙头带动,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突出龙头带动。各县(区)和市商贸园、工业园要切实制定蔬菜生产和加工的龙头企业培育计划,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出台具体扶持措施,带动产业发展。要按照“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分配方式,形成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二是突出信息引导。整合资源,建立蔬菜产业协会,创办“达州蔬菜网”,加大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信息发布工作,逐步实现与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及时反馈国内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和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销售信息,引导产销衔接、以销定产。三是加强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达州是川东门户作用,建成川东北集蔬菜展销、检验检疫、储存配送和信息发布中心为一体的蔬菜综合批发市场。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地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民店为基础的城乡市场体系,推行农产品直销、代销、配送、加盟联销等现代物流模式。

(通联:四川省达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635000)

猜你喜欢

达州市蔬菜农户
达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初探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奇怪的蔬菜
蔬菜
川东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达州市为例
达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调查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达州市建成精铸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