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内需中汲取能量

2011-04-29

科技智囊 2011年10期
关键词:个体环境生活

拥有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工作,是每个人的基本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必须要抓住人民生活需求、工作需求两大主线,提供满足需求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激发每个个体,重新认识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改造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从内在需求中汲取发展能量,开启“生命科学”的新时代。

首先关注,什么是我们的生活需求。即维持生命运转的需要,包括纯净的空气、水,健康的食品,适宜四季变化的衣服,安身立命的住所,出行与代步工具,完备的公共设施,清新的自然环境,温暖融洽的家庭,恰当的娱乐休闲,必要的身体锻炼,一定层面的精神生活,等等。

什么是美好的生活,我们可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进一步分出不同层面。一是要有好的生活环境。这包括外部的自然、社区、城市等公共环境,也包括内部的住所、个人空间等私密环境;二是要有好的生活资料。这包括可以方便地购买到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用品,且能满足不同个体对品质、品味的个性化要求。三是要有好的生活内容。这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饮食、运动)、和谐的家庭关系、高品质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等等。

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不断追求美好的生活,需要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家庭组织以及个体的共同努力。从需求层次看,良好的生活环境主要由社会公共部门提供;充裕的生活资料主要由商业经济组织提供;高品位的生活内容,则取决于家庭及其组织成员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规划以及生活理想。

起主体作用的当然是我们每个人。当今时代,生活环境大大改善,生活资料日益充足,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健康”、“幸福”、“高尚”的生活。相反,在物质、科技、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被生活主宰、而非主宰自己的生活;我们太容易沉迷一时享受,而忘记生命的整体;我们有太多选择,但同时也被这些选择肢解成时间的碎片,拼不成一个完整的自己。因此,若论生活层面的问题,恐怕比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更令人担忧的是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空虚、内涵空洞,表面光鲜亮丽,实质腹中无物。实际上,我们从来都不缺少生活,但是这个时代特别缺少细细品味、欣赏、感悟生活的能力、心境、空间。而倘若我们不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不断汲取好奇心、创造力、新的思想与发现,那么,再多的消费,也只是物质生命的消耗;越多的消耗,越多的物质欲望;进而催生投机、泡沫等不良经济产物,以及日益分裂、不安的社会环境。

学会生活,对于个体是一门艺术;对于整体则更需要智慧。这个智慧,其实就是唤起人们的主体意识,理性思考生活,科学安排生活,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负责任,过有主题、有内容、有品质、有节制的生活。将消费力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第二个方面,什么是工作的需求。即开发生命潜能的需要,包括为胜任一份工作必须接受的基本教育、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等;进入某一行业领域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在工作实践中吸收新知、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水平的能力;以及不断突破自我,发挥想象力、创新力,不断产出新的劳动成果的能力。

什么是理想的工作。能满足人不断认知自我、持续发展自我的劳动才是人类对于工作的本质需要。而作为一种社会化劳动,人必须要与世界、物、人、信息、网络等发生关系,因此,工作本质上是通过外化的劳动,达到内在的认同;以及通过主体努力,维护与创造良好的外部关系。评价一份工作层级的高低,不能完全用薪资水平与福利条件来衡量,关键还在于个体的人,是否具备相应条件与环境,构筑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通过这一模式,一是不断提升劳动内涵,从简单体力劳动,到技能劳动、再到智能劳动,直至掌握一定的思想方法及工作方法,灵活自如应对各种事物;二是不断适应外部环境,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适应,再到掌控局面,敏锐洞察整体环境的变化,以积极姿态,在矛盾发展中寻求平衡点、寻找生机点。

满足人们的工作需求,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社会要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企业事业单位要担负起培育人才的责任;而个人,怎样看待工作,怎样工作,期望从工作中得到什么,决定了其最终的工作成就。

起主体作用的依然是我们每个人,但我们首先应该把自己从现实世界中解放出来。当今时代,社会化大分工把人们的工作切割成不同生产环节、不同功能部门、不同岗位职能,比如设计环节、制造环节、销售环节,集团总部、产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职员等等。这看似科学、高效,却是非人本化的。就好像一个人,怎么可能将头脑,五脏、四肢分割成不同部分来运作。其可怕的结果就像我们今天看至Ⅱ的经济世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日益分离;由不平等分工造成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垄断资本大行其道扰乱世界金融秩序。经济发展最终演变为资源的掠夺、规则的垄断、财富的豪取。缩小到微观的个体,如果我们将自己的所思、所行、所求相分离,工作将成为什么?纯粹的金钱游戏,纯粹的名利工具,以及是纯粹的自私自利者。这将多么可怕!我们非但不能通过工作实现自我能力、智慧的增长,反而带来的是功能退化、心态变异、生命耗损,即使积累了一些经济财富,但付出的代价却不能用物质财产来衡量。

对于工作,我们必须重构工作的信念与理念。需要反复、重复,以及经常告诫自己的是:工作的快乐来自思考的快乐、实践的快乐,为别人带来快乐的快乐,它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需要。当我们彼此听到内心的律动时,才能激发真正的创造力、生命力,谱写出和谐的乐曲,取悦别人的同时,实现自我的内在升华。这时,一切物化的流通介质,所谓信用、所谓货币,将是极其多余的。

好好活着,好好生活与工作,这是人们最朴素的需求。但如果这个需求无限制地向外膨胀、扩张,不断吞噬物质资源、不断污染自然环境,不断麻痹个体精神、不断腐化人类心灵、不断挑战道德底线,那么,它最终将导致整体性毁灭。内需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文明方式,不仅中国需要回归“内需”,每个中国人也应重新思考自己的内在需求是什么,如何将这种需求转化为自觉的生命力、发展力,以消耗最少的外部资源,实现最大的内在幸福。

猜你喜欢

个体环境生活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环境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