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衔接与对策
2011-04-29陈韦先
陈韦先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每送走一批毕业生,我们都非常关注他们进入中学后的学习状况。然而,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乐观,部分成绩优秀的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后不久,数学成绩就一泻千里,降为“及格”,甚至“不及格”,令家长担忧,教师困惑。
研究表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较差,难以适应初中阶段教学管理相对宽松、学习相对紧张的学习生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自主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就不能独立、妥善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离开教师(或家长)的帮扶就难以独立自主地学习。小学生长期形成“等、靠、要”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与初中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极端不适应,升入初中后表现出明显的学习后劲不足,成绩滑坡就在所难免了。由此可见,加强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对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做法:
一、课前倡导学生“自学”
1.预习新课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传统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质疑问难,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还能满足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不同需求,是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预习时,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新授课内容,找出“已懂”和“非懂”的问题,对有疑惑的内容画上标记,尝试完成课后练习等等。
学生的预习习惯逐渐养成后,教师可以不再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要求及要思考的问题,而让学生独立预习自学、质疑问难,教师再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交流进行疑难指导与自学情况的反馈调控。进入高年级后,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尝试设立数学小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独立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社会调查研究等活动中自学、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收集相关信息
鼓励学生课前用多种方法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材料,不但能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作准备,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自学教科书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报刊、网上搜索等途径获取有关数学学习的信息,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确立有用信息,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收集信息对自己学习的帮助,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课中体现学生“自主”
1.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自主参与学习,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这种氛围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合作者,成为学生民主、平等、亲密的良师益友。
在《体积和容积》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物体大小的比较与容器教具的盛水实验演示,引出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板书后全班齐读。师问:“大家都明白了吗?”全班齐答:“明白了。”此时一位学生有点犹豫,但还是举手了。师问:“你还有什么要问的?”生:“老师,体积和容积有什么不同。”老师(板着脸)指着板书说:“大家一起再来读一读,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那位学生站着与全班一起读,师问:“谁来帮帮他?”两位学生根据概念的文字内容比较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老师问那位还站着的学生:“你明白了吗?”那位学生(含含糊糊地)答:“哦,明白了。”说完赶紧坐了下来。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再举手回答问题,师说:“很多同学懒得举手,我就专门叫不举手的同学来回答问题。”课堂上举手的学生更少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营造出如此的学习氛围,学生会乐学吗?面对学生的质疑,如果教师用另外一种说法,激情满怀地表扬他:“你真厉害!这问题提得真好!”借此机会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两个概念的异同,那么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教师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更多地关注他的亮点,给他们搭建表现的舞台,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一定的成功体验,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会不断提高。
2.重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富兰克林说过:“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两者若缺一,便全无用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无不强调思考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课堂上要给学生“自主”,就要多给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悟”,去“体验”,去“独立思考”。
例如,我曾经听过一节观摩课《从最简单的情形想起》,教师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在数线段、数图形、计算中观察思考、比较归纳,基本了解了“以小见大”(归纳法)的解题策略。此后,老师出示题目:学生每步只能登一级或两级阶梯,学生要登上十级阶梯有多少种不同的登法?这是让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尝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时机。但是,教师在全班读完题目后没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就分别问了“一级”“两级”“三级”“四级”阶梯各有多种登法?“你们能想到十级阶梯有多少种登法了吗?怎样计算?”学生顺着老师的提问一步一步地往下想,一步一步地往下算。在教师过细的引导下,学生没有独立解题的时间和尝试运用解题策略的余地。可见,在课堂上要体现学生“自主”,教师的讲解就必须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自我开拓的空间。独立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通过多次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去获取知识,就会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就感”中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兴趣和能力。
3.加强自主探究的学习指导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景,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结果部分学生在“自主”地玩耍,三三两两地谈论与学习无关的事,使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点拨。所谓的“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抓难点;所谓的“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三、课后突出学生“自理”
1.精简作业,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
部分教师认为,作业是教师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把握情况的主要手段,是学生巩固“双基”的有效途径,因此,只有让学生多做作业,才能提高学习成绩。事实上并非如此,作业量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然就少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就不强,不利于学生作业前复习、认真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作业后检查反思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做作业而做作业,学生很容易对作业产生厌恶情绪。况且,高年级的各种教辅资料良莠不齐,很多资料大同小异,如果教师不加筛选地、随意地布置作业,就会使“做作业”与“改作业”都变成重负而低效的劳动。可见,教师布置过量的作业占据了学生绝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学生完全没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2.撰写数学日记,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数学日记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通过撰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体验学习与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究数学问题的习惯。
只要我们都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的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会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小学生拥有自主学习习惯就能较好地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就能在今后的学习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