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形势及对策

2011-04-27魏书精胡海清周汝良

森林防火 2011年2期
关键词:林火危险源火灾

魏书精,胡海清,孙 龙,周汝良

(1.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林火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成为近年来林火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1]。森林火灾的发生与蔓延受气象条件、植被类型、扑救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时空规律性,其中气象条件对林火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2]。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剧增,给森林防火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引起了森林植被类型与可燃物载量及含水率的变化,从而改变了林火发生蔓延规律,导致林火发生几率增大,蔓延速度加快,防火期延长,防火面临新的挑战。为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充分发挥火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碳减排增汇的作用,提出确实可行、经济高效的森林防火对策,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科学的森林防火路径,走林火生态系统管理之路,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我国森林防火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我国森林防火事业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面临严峻形势。1999-2010年共发生森林火灾108868起,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人员伤亡的年际变化见表1,从表中可看到,最近四年我国防火的严峻形势并没有根本得到改善。2007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9260起,比2006年增长13.34%,2007年,全国共投入扑救森林火灾经费1.09亿元,比2006年下降54.58%;2008年是近20年来森林火灾次数最多的一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4144起,比2007年增长52.74%。全国因火灾受害森林面积5.25万hm2,比2007年上升79.2%;因火灾伤亡174人,比2007年上升85.1%;2009年,我国10多个省区遭遇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旱情,火险等级居高不下,部分省区火灾频发。全年发生火灾8859起,受害森林面积4.6万hm2,人员伤亡110人,全年发生了36起重大、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同比增加1倍多。2010年,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7723起,受害森林面积4.58万hm2,人员伤亡108人。同时,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hm2,森林覆盖率20.36%,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虽然这为增加林业碳汇,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基础,但对森林防火工作却提出了新的挑战。

表1 我国1999~2010年森林火灾次数、受害面积、伤亡人数

2 我国森林防火的对策及路径选择

森林防火事关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碳减排增汇战略的实现,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已对我国的林火发生规律产生重要影响[3],要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的森林防火之路,必须充分发挥林火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林火进行科学、系统、动态的管理。

2.1 建立森林火灾危险源辨识库、优化危险源管理

应借鉴城市消防中的有效危险源管理办法,强化森林火灾危险源管理,积极应对全球变暖背景下防火面临的新挑战,有的放矢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危险源是指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物理化学等特性,使其具有容易导致火灾等的危险,是各种事故发生的根源。危险源辨识是指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其过程不但包括对危险源的识别,而且必须对其特性加以判断分类,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辨识步骤:一是危险源辨识;二是风险评价;三是风险辨识;四是风险控制,包括制定管理方案。

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是安全工程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要借鉴建筑物消防设计中性能化防火设计思想,针对各危险源制订防范和处置措施。森林火灾危险源辨识、分级、评价与控制是进行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制订应急预案的依据[4]。在森林防火中,可从二方面加强森林火灾危险源辨识与控制:一是可燃物方面,其危险源有:密植幼林、大面积针叶林、大面积人工纯林、阳性灌木丛、沟塘草甸、杂草丛生处、阳坡林分、农林交错处、林缘、居民区林缘、铁路公路边林带、失修防火线防火路、储存有易燃易爆、化学、放射等物品的场所、加油站、大型仓库等。二是火源方面,其危险源有:农林牧等用火、入山人员、林区的坟墓、公路沿线、流动人员、疯子傻子等特殊人群、林中高压电线、没有防火罩的机动车辆、火车、雷击火易发处、林区建筑工地、旅游景点、野外吸烟或带火种人员等。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下防火的严峻形势,必须建立森林火灾危险源辨识库,并对危险源分级与评价,建立完善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有的放矢做好森林防火危险源管理工作。

2.2 加强森林防火综合规划、实现科学管理

按照《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制定科学、统一的技术规程、设计规范及相关的管理标准和制度,确保林火规划与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具体内容包括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阻隔系统、通信系统、信息指挥系统、森林航空消防系统、森林防火队伍能力及装备建设、宣教工程和物资储备库及火灾损失评估系统建设7个方面。目标是建设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高防火装备水平,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扑救能力,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管理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扑救工作科学化,逐步建立森林防火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对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使林地过火率控制在1‰以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3 强化可燃物管理,大力推行计划烧除、实现“黑色防火”

计划火烧(黑色防火)是加强可燃物管理,进而有效防控重大火灾,碳减排增汇的有力工具。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三要素之一,因此,调控可燃物,调控林分,减少其积累是防火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建设工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得森林可燃物积累及管理问题更为突出,通过计划火烧,有效减少易燃可燃物,达到可燃物可持续管理的目的,有效降低火险等级。实行计划烧除,一是能减少可燃物的积累,降低燃烧性;二是可发挥其在碳减排增汇中的作用;三是用火烧开设防火线或林内计划烧除,其防火功能见效快效果好,又经济实惠;四是低强度的计划火烧可加速凋落物的分解,增加土壤养分和肥力,有利于森林的生长发育更新。

2.4 加强防火林带建设、实现“绿色防火”、发挥林火阻隔作用

绿色防火(生物防火)指利用绿色植物(乔、灌、草等),通过造林、营林、补植等经营措施,减少林内可燃物积累,改变火环境,增加林分自身的难燃性和抗火性,同时能阻隔或抑制林火蔓延[5]。绿色防火主要技术措施:一是防火树种、灌木、草本及栽培植物的选择与培育。二是迹地造林。三是宜林地、疏林地等抗火耐火树种、灌木引进。四是现有次生林改造防火林带(分)。五是现存人工林的抗火抚育。六是营造绿色防火线。

在完善林火阻隔网建设时要注意:一是所有的阻隔带必须闭合且具有一定宽度,起到应有的阻火作用;二是加强防火道路网的建设和维护。三是加强防火林带建设,尽量避免开设生土带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做好生物和生物工程防火,营造既能防火又能增加林木资源的永久性工程。

2.5 强化责任、狠抓火源管理、从源头上强化防控

防火工作最关键的就是管住火源,完善源头预防机制:一是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二是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宣传手册、板报、警示牌和媒体网络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火宣传活动,提高群防群治意识。三是严控重点部位,强化危险源的控制,对危险源须严加看守。四是在通往重点林区的路口设立防火检查站,对过往车辆、行人进行严格检查。同时,加强流动巡逻、检查督查力度,坚持24 h值班制和领导带班制、领导包片制,确保领导管理到位,从源头上杜绝火源,排除火灾隐患。

2.6 增加投入、强化基础建设、实现防火现代化

加大对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把火灾预防和扑救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将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火灾的预防和扑救经费作公共财政支出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完善林区道路,修建瞭望台,布设林业视频监控,建立防火无线电指挥网络,配备防火宣传指挥车,引进火灾扑救的新技术、新装备,做好扑火物资储备,促进森林防火的现代化。

2.7 深化林火机理研究、把握林火规律

目前,人类对林火的规律、机理、特点、发生发展过程等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模糊阶段。在扑救火灾时,采用人海战术,打政治火,防火开支居高不下,不能实现“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而是变成“预防为辅、消灭为主”的森林防火政策。因此,要深化林火机理研究、把握林火规律,发挥森林防火在碳减排增汇中的重要作用,为防火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8 规范扑火队伍建设、加强技能和安全培训

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森林火灾扑救能力。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灭火技能。经常开展扑火演练,使防火队伍随时上得去、灭得了,将火灾损失控制在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范围。为了经济有效地使用扑火技术和装备,必须开展森林防火指挥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规范化培训,让消防队员掌握相应的扑火、自救技能。坚持科学扑救,确保扑火安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2.9 实施林火生态系统管理、确保科学用火管火

森林是一个由乔、灌、草和林内所有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当人类在森林防火中忽视生态原则而片面强调禁火、灭火时,森林生态系统就因缺乏火因子而遭受退化破坏,其整体功能受到影响,所以在防火中要优化配置各要素,遵循森林生态系统林火的自组织特性,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反对谈火色变,见火就打的片面性,遵循生态系统管理,确保生态安全。同时,应充分利用火的有益性,把火作为经济低廉的森林经营工具,发挥火的生态作用,确保科学用火管火。

2.10 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气候暖干化导致林火频发,火险等级提高。森林碳汇及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森林大火加剧了碳排放,造成严重的生态后果,严峻的防火形势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因此,必须通过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来解决,特别是林火对碳排放增汇和碳循环的影响,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需各国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合作。主要包括林火监测、国际救援、数据共享以及加强区域性、国际性的项目合作等。我国应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防火科技含量,积极开展火灾预测预报,建设现代化的森林防火体系,加快3S技术在林火管理中的普及应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技术共享,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实现森林防火的跨越式发展。

2.11 科学规划区划火险,做好林火预测预报

森林火险等级的划分是在可燃物燃烧性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火源等条件对某一区域进行火险等级的划分,为预防和扑救火灾提供科学依据,是做好防火工作,实现林火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林火预测预报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森林防火方针的重要措施,亦是营林用火、计划烧除和火灾扑救的重要依据。为了预防火灾带来的危害,应在加强气象中、长期趋势预报和引用危险天气的中、短期预报的基础上,做好森林火险预测预报,并形成区域化、网络化。加强森林火灾监测,及时发现火情,真正实现打早、打小、打了。

2.12 完善森林防火专业教育体系,确保人才供给

为完善森林防火专业教育体系,确保人才保障,国家相关部门和林业高校应联系社会需求,强化招生、培养、就业三方面的和谐对称,做好人才需求市场的调研与分析,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特色鲜明、发展科学的森林防火学科体系。同时,须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师资培养;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探索森林防火专业全新教育模式,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森林防火的现代化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保障。建议在专科、本科层次设立森林防火(林火生态与管理)专业,目前,东北林业大学森林防火专业已形成从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层次;西南林业大学亦能培养森林防火方向硕士研究生;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设立森林消防专科和林火管理方向本科;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培养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方向专科。建议对这些院校加以培育,使之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充分发挥林火在碳减排增汇中的作用,为我国的森林防火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3 结语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以及林火发生规律新变化,必须因势利导,科技兴火、依法治火,正视气候变暖的挑战,积极利用火因子在碳减排增汇中的生态作用,做好管火用火工作,积极应对,确保森林资源与生态安全,开创森林防火事业的新局面。

[1]田晓瑞,舒立福,王明玉,等.林火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6,19(5):38-42.

[2]刘祖军,刘健.林火发生时间规律探讨和趋势预测[J].林业勘察设计,2007,(2):62-65.

[3]魏书精,胡海清,孙龙.气候变化对我国林火发生规律的影响[J].森林防火,2011,(1):30-33.

[4]李世友,袁俊杰.昆明市森林防火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6):93-95.

[5]胡海清.林火生态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林火危险源火灾
无锡惠山区坚持“六抓六强” 构建林火防治铜墙铁壁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林火监测系统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与发展
半边天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辨识与管理控制探讨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