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 调结构 抓创新实现十二五山东农机化发展的新突破
2011-04-26林建华
林建华
(作者为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十一五”是山东历史上农机化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16亿千瓦,农机总值达到660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6.1%和34.69%。拖拉机达到243万台,增长17.3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1.82万台,增长83.58%。随着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突破,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全省粮食机械化水平达到87%,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58%,农村各业机械化水平接近了40%。
进入“十二五”,山东农机化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作为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奋进,坚持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调整,在调整中创新,切实在加快转变上下功夫,在优化结构上作文章,在推进创新上搞突破,在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率先发展上争创一流。
在农机化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中,要着力解决好“八个关系”,实现“八个方面新突破”。
一要着力解决好农机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关系,实现装备发展的新突破。总量增长是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结构优化是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前提。推进农机化转方式、调结构,就要坚持走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相协调的发展路子,在总量增长中推进结构优化,在结构优化中实现总量增长,不断构建现代化农机装备体系。一是依靠扶持政策推动增长与优化。发挥农机补贴的导向作用,引导大中小型机械合理增长,配套机械协调发展,新型高效、节能降耗机械优先推广,促进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依靠研发和推广支持增长与优化。研发和推广是农机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环节。要按照先进适用、技术成熟、高效低耗、安全可靠、性能优良的原则,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特别是经济作物机械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三是依靠管理服务保障增长与升级。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管理,严把质量鉴定关,强化农机具安全技术检测,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等。探讨对老旧机械实行淘汰报废的机制。
二要着力解决好突出重点与协调推进的关系,实现全面发展的新突破。突出重点,协调推进,既是工作要求,又是工作方法。突出重点与协调推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新时期,必须正确处理突出重点与协调推进的关系,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提升,以整体工作的发展保证重点工作的实现。一是要善于把握工作重点。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紧紧抓住制约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矛盾,科学确定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要形成重点工作重点抓的工作机制。二是要善于推进重点工作的转移。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重点。我们要密切关注发展态势,科学研判发展需求,努力抢抓发展机遇,适时推动农机化发展重点的战略转移。三是要善于实施重点带动。注意培植典型,总结工作规律和经验,为整体推进提供指导。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地围绕发展重点先行先试,加快实现局部地区、优势作物、特色产业机械化的率先突破,形成重点突破、多点开花、辐射带动、整体提升的发展格局。
三要着力解决好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发展质量的新突破。在现阶段继续加快发展,尽快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仍然是农机化工作的第一要务。但是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农机化工作的原则和目标,一是要努力研发和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的农业机械。努力研发生产效率高、耗能少、性能优的各类农业机械。加快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的生产和推广。引导帮助农机手提高对农机具的养护管理水平,保持良好作业状态,延长机械年限,提高利用率。二是要大力推广普及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按照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理念,通过大力发展普及机械化节水、节肥、节药等新技术,推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要科学配置机械资源,积极推行“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技术模式,减少作业程序,发挥好机具的组合优势和效率。三是要加强农机化标准规范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农机化技术标准规范和农机操作规程,努力推进农机使用和作业的精准化、标准化,不断提高农机作业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四要着力解决好组织方式与规模经营的关系,实现水平提升的新突破。当前单个的农机大户已经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规模生产作业的需要,联合起来、组织起来,整合机械、资金、技术乃至土地等要素,进行系列化服务,开展规模化作业,成为大趋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把农村各种资源变成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机化的生产规模和效率,适应了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实践证明,农机合作社的组织方式,为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一些地方通过农机合作社进行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创新,形成了“土地产权清晰,农户地界模糊;多数人是地主,少数人种地”的经营模式。农机合作社成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组织优势,使其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中勇挑重担、争唱主角。
五要着力解决好农机服务与提高效益的关系,实现服务增收的新突破。农机服务产业化是我国农机化发展走出的一条成功之路。已经形成了农机作业、运输、维修、销售四大农机服务产业,对农机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对农民的增收致富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特别是农机跨区作业,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机械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和农机共同利用问题。但随着农机装备总量的增加和农机化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如何在推进跨区作业的同时,减少农机作业成本、增加服务效益,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转变农机服务方式,实现农机作业方式的多样化,是解决这一课题的可行之路。许多地方探索形成的订单作业、套餐服务、合同服务等方式,为农机作业提供了减少跨区幅度、节省作业成本、相对延长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收入的科学办法。同样,农机服务的各个产业都有一个如何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益的问题。比如,农机维修如何科学布点,增加维修网点的辐射能力;农机销售如何科学确定售后服务半径,减少售后服务的成本等等,都可以通过转变服务方式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六要着力解决好持续发展与安全发展的关系,实现保民平安的新突破。持续发展与安全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持续发展是农机化发展的科学要求,安全发展是农机化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持续发展中保障安全发展,在安全发展中推进持续发展。一是强调持续发展,必须强化安全发展的理念。农机化发展的形势越好,就越要重视农机安全生产。要牢固树立“农机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把安全发展摆上与持续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贯穿于农机化发展的全过程。二是谋划持续发展,必须落实安全发展的责任。农机部门是安全发展的监管主体,要进一步健全监督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工作责任,实施事故倒查和责任追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农机作业安全。三是推进持续发展,必须细化安全发展的措施。目前,农机“三率”不高、违法给汽车挂农机牌、违规给外地农机挂牌,已经成为农机安全的重大隐患和交通事故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机安全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一手抓持续发展,一手抓安全发展,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建设和农机“三率”进村入户集中整治活动,努力创新农机安全监管形式和机制。
七要着力解决好农机管理与为民服务的关系,实现依法行政的新突破。管理与服务是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依法管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要坚持把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当作农机管理工作的第一要旨,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实施依法管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和农机手的根本利益。通过人性化、亲情化、系列化服务来实施有效管理,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机手在人性化服务过程中接受要求、感受管理。要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管理范围,严格工作程序,推行政务公开,规范执法行为,该管的一定要管实管好,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积极探索和建立与公安交警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农机安全监管的全覆盖。要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农机管理队伍正规化建设活动,大力推行文明执法、和谐执法,提高农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八要着力解决好吸取经验与工作创新的关系,实现能力建设的新突破。农机化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是对各级农机部门执政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的考验。一是思想上要有新解放。农机化转方式调结构首先是转变观念、开拓思路。认真检查我们的思想,仍然存在一些传统思维、经验主义等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要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农机化科学发展的思想问题,树立效益优先、创新创造、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农机化转方式调结构的进程。二是措施上要有新加强。加快农机化转方式调结构是一次发展方式变革和全新探索,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强有力的工作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分类指导的原则,从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等方面提出不同要求,加快农机化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三是作风上要有新提升。要大兴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之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农民和农机手,潜心研究、把握转方式调结构的规律,坚持用先进理念研究新情况,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努力推进农机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