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农村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

2011-04-26张晋平

中国农业信息 2011年5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张晋平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 730070)

21世纪的农业将是信息农业的时代,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做强农业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对解决农产品的销售,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就没有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也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快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已经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题。

1 农村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生成因素

任何一个模式都需要有适宜条件,具备 “天时、地利、人和”主客观因素,影响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模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与信息技术自身特点有关,也与一个国家及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发展历史及传播环境有密切关系。概括起来主要因素有以下7个方面。

1.1 时空环境及农业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在一定时间、空间环境内,对体现自身特色与优势产业发展道路、发展方式的总体把握。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模式的选择更不能脱离当前国际经济这一大环境。同时,一个地区的自身农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如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有成功的开拓全国市场的经验,其有条件和能力专注于信息服务链的价值高端 (市场营销)。另外,环境因素还包括政治、文化、法律、自然等。

1.2 农民的愿望及信息利用能力

劳动者是信息利用的主体,他们的需求决定了信息服务的供给,如土地承包到户政策得到农民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这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而随着劳动产品的大量增加,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所具备的基本生产要素基础也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信息服务发展的基本模式,但发展模式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而且取决于这些生产要素是否被有效地运用。

1.3 市场基础和产品结构

农业服务发展模式的形成是在已有的农业市场基础上逐渐演进而成,已有的市场基础,可以为市场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资金、人才、制度等诸多条件。而现有市场间的内在关联和产品结构是选择确定服务发展重点、发展序列的主要因素。

1.4 组织体系和产业布局

在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中,市场需求决定产业定位,决定农户的竞争战略,决定产业政策导向和信息管制办法。农业组织结构决定参与市场分工的方式,决定了与外部要素的联结形式,农业组织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选择决定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据。农业产业是高度地域型的产业,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水平决定农业信息资源配置利用的主要水平,决定区域农业信息服务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决定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一个地区信息服务发展的基本途径等。

1.5 技术因素

农业信息服务是高技术创新型管理,技术对信息服务的发展至关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支持体系、核心信息技术的运用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掌握程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服务发展模式的选择。

1.6 政策因素

在农业信息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采取何种政策措施所起到的效应相当明显。政府的政策不但可以重新配置农业信息资源要素,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使农业产业的发展能获得较大的突破。我国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程度千差万别,要实现农业服务目标,就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府来领导,科学把握发展大局,不断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抓好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保证了农业信息服务有秩序、有步骤、平稳而健康的发展。

2 我国农村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结构分析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发展的转折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农民自主决策的范围,激发了农民的信息需求,同时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服务成为了工具和手段,也受到各领域的共同关注。

2.1 农村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我国农村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呈现主体多化、服务多样化、手段多极化的发展态势,总体上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

2.1.1 宏观层面

我国农村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实际上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延续到现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1995~2000年的启动阶段 (以金农工程为代表),2000~2005年的全面建设阶段 (以中央各部委建设支农工程为代表),2006年以来的信息资源整合阶段(以三电合一工程为代表)。

2.1.2 中观层面

对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并加以不断地深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区域模式创新。如农业专家大院模式、农村信息示范站模式、农技110模式等。②主体模式创新。如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中介组织主导型的信息服务模式。③传输模式创新。主要是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广播、电视以及传统方式等组合下的信息传输服务模式。

2.1.3 微观层面

侧重于用户分层服务和人性化的角度进行的信息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农村核心用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和对农户信息服务水平的改善与提高 (如用户满意度、信息素质教育、个性化服务、服务评价)等的感受。

2.2 农村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基本结构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发展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企业主导发展模式、 “政府+企业”混合型发展模式。每一种模式中,又可分为多种具体的行为模式。

2.2.1 政府主导发展模式

以政府层面为行为主体,主要从事优化发展环境、基础建设和公益服务。如站在全局的高度,建立组织体系;搭建骨干网络,实现 “村村通”;发展远程教育;建设政府网站;进行信息分析与发布;制定与发布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出台有关政策;牵头组织与推动市场力量发挥作用。在这类发展模式中,又可分为6种类型的具体发展模式。

(1)“金农工程”。农业部建立,1994年启动,第一阶段 (1995~2000年),第二阶段 (2000~2011年)。 利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并运行由支持宏观决策、支持生产经营的各类应用系统组成的多元化的信息应用体系及相关的大型数据库群,加速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群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

(2)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建立,2003~2006年在12个省 (自治区)分两批开展了试点工作,2007年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广。

(3)村村通电话工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2004年启动,主要是加大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自然村通电话工程及 “信息下乡”活动,由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公司参与建设。

(4) “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由农业部建立,2006年启动,主要通过电话、电视、电脑3种载体有效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

(5)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 (简称信福工程)。由商务部建立,2006启动,建立新农村商网和商务信息服务站点,为农民实时发布有关政策和市场信息,提供农产品流通方面的咨询和购销信息对接服务。

(6)地方模式。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由省及以下地方创造,探索出如浙江 “农民信箱”、河南三门峡 “三电一厅”、甘肃 “金塔模式”、陕西“农家科技大院”等模式。

2.2.2 企业主导发展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进行扶持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由。主要有3种模式。

(1)“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农业龙头企业组织实施,基地成为公司农业信息服务的窗口,龙头企业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公司与农户通过基地的示范效应进行信息服务。

(2)“公司+政府+农户”模式。公司搭建信息平台、农业专家系统或通过政府购买公司产品后再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进行有偿的农业信息服务。

(3)“公司+载体+农户”模式。主要是电信部门、邮政部门、中介机构通过自身的信息网络向农民传送农业信息。

2.2.3 “政府+企业”混合型发展模式

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有4种模式。

(1)“科技园区+示范区+辐射区”模式。由政府投资示范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单位组织实施。

(2)“政府+大学 (科研机构)+农户”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联合基层农业部门实施。

(3)“农技专家+农民”模式。也称为科技入户,是科技专家与农民之间建立的一对一、双向互动的 “直通车”。

(4)“农业远程诊断系统”模式。以网络化实时农业远程诊断模型与交互式技术为平台,设计有多个组件,可满足浏览学习、快速指认、远程诊断以及专家咨询等多种服务。

2.3 农村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特点

总体看,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发展大体上经历了5个阶段:①以统计信息和指令性计划信息服务为主的阶段。②以政策信息服务为主同时向市场信息服务过渡的阶段。③以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服务为主的阶段。④以农业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信息服务为主的阶段。⑤现在正进入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的新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为主的阶段。尤其是近十几年农业信息化服务发展迅速,研究成为农村农业信息服务的最主要手段,其服务特点有3个。

2.3.1 以农业管理信息服务为主

对农村用户信息需求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农业专业化信息方面,对综合信息需求结构的关注很少。

2.3.2 生产经营信息服务占主导地位

我国农村信息服务需求突显了农村居民对生产经营相关信息 (如技术信息、品种信息、市场信息等)的需求。不足之处是其他信息服务 (如医疗卫生信息、教育或助学信息、社区生活信息、宗教信息)较少。

2.3.3 服务的差异度较大

由于各地农业差异较大,农户的信息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巨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密切关联。所以,各地提供的农业信息服务,无论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还是服务手段、服务水平都有较大差异。

3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创新→定位→整合)是一个综合性、全局性、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各种模式具有各自的特点、作用和适用范围,但也有其局限性。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元的发展组合模式,各种模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从区域发展和全国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农村信息服务战略必须要与地区发展目标定位、农村功能的转型相结合,并且要放在全国农业信息化视野下去思考和定位。

3.1 在宏观层面上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无论是哪一种信息服务模式,都离不开政府的主体作用,这是由农业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及现有国情决定的。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了农村信息化的整体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拥有量正在迅速增加,但目前的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农村信息基础建设后续投入上的不足。因此,应将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工程列入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级政府重要工作日程,以此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有着重要作用。现在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有了充分自主权,他们更加需要获得相关市场信息,迫切需要得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各级政府有着宏大的信息资源和农民无比信赖的公信能力,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所以,面对农民的信息服务需求,各级政府应当以从宏观决策到具体指导,从政策优惠到资金扶持等方面为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有所作为。

3.2 在中观层面上充分发展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过去,仅凭传统的政府单一主体服务体系远不能够适应农民的信息需求。近年来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呈现出的多元化主体,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内在要求,信息化的投入资金主要用于信息化网络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对农村信息资源的投入相对较少。从目前看,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一,农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工程建设在各地的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较大差异。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对各种农业农村信息服务资源的多元化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综合当前国情来看,这种多元化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仍有较大空间。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建设模式,应积极鼓励涉农企业、电信运营商、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协等多种组织的参与,使之能既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合理竞争,又有利于整体合作,形成一个上下互通,左右相连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是我国农村市场发展的长期需求所在,将会为农民带来实际经济社会效益。

3.3 在微观层面上重视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信息技能培训

长期以来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政策取向,无论是在工程建设立项上,还是在优先领域的支持上,基本上采用的是 “自上而下”的方式,农民大多处在被动地位,发言权少,难以真实反映农民的需求与愿望。今后应在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加强各种农业农村信息服务资源 “自上而下”和 “上下结合”相结合的深度整合,通过整合政府部门网络、人才、技术优势,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做到资源共享、有机结合的常态化、规范化,最大程度地整合有效资源、发挥各自特长,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及时把市场需求信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行选择。二是加大农民的信息素质教育培训力度,培养和提高农民通过信息服务渠道适应市场变化、指导生产经营的素质和技能。尤其要培养农村经纪人才、种养大户,带动农民科学致富,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重视程度。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坚持不懈、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工作,更重要的是构建新技术在农民中畅通流动的渠道,建立技术从农户向农户传播的机制,通过宣传农民身边利用农业信息发家致富的鲜活事例来焕发农民的热情,激发农民的行动,以扩大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工程对广大农民的影响力。

农业信息化的巨大作用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快了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下一步的发展,应该进一步认识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价值并进行有效开发,让广大农民通过利用农业信息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应该是 “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发展的目标所在。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