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属性决策在防空武器系统机动能力评估中的运用*
2011-04-26王辰光齐泽强王栋梁
王辰光 齐泽强 王栋梁 谢 巍
(防空兵指挥学院1) 郑州 450052)(71282部队2) 洛阳 471022)
1 引言
防空武器系统的机动性,是指在保持完成预期作战任务的条件下,从一处迅速转移到另一处并迅速展开的能力,它是提高防空兵部队机动能力的技术基础。防空武器系统的机动性是防空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是防空兵部队机动能力的技术基础。
2 机动能力指标体系结构
防空武器系统主要用以歼灭空中目标的各种武器系统的统称。包括歼击机、地空导弹、高射炮、拦阻气球、电子对抗设备等。由此可以看出,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评估其机动生存能力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进行机动能力评价之前,应进行系统的分析,既要考虑全面,尽可能找出影响其机动生存能力的各个因素,又要选取主要的关键因素,适当的忽略次要因素。多层次指标体系结构[1~2]模型如图1所示。
3 影响机动能力的因素分析
从层次指标可以看出,机动生存能力的优劣是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对影响其机动能力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才能保证所建立机动能力评估模型的合理性。
3.1 兵力机动能力的影响因素
图1 多层次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防空武器系统的兵力机动能力是行走能力和对各种运输方式适配能力的总称,可以分为道路机动性和越野机动性两大方面。道路机动性,用防空武器系统在不同路面能达到的单位功率效率u11、最大速度能力u12、最大爬坡能力u13、最大侧倾能力u14和最大行程能力u15来描述;而越野机动性则用单位负荷能力 u21、最小离地高 u22、越壕能力u23、攀墙能力u24和涉水能力u25来描述。
3.2 火力机动能力的影响因素
火力的机动能力则是指火炮在同一个阵地或射击位置上,迅速而准确地捕捉目标和跟踪目标并转移火力的能力。系统的射界、瞄准操作速度和多发同时弹着是衡量火力机动性的标志,可以分为方向火力机动性、高低火力机动性和距离火力机动性3个方面。其中,方向火力机动性与方向射界能力u31、方向瞄准能力 u32和方向转火能力 u33有关;高低火力机动性则与高低射界能力u41、高低瞄准能力u42以及高低转火能力u43有关;距离火力机动性则与最大射程能力u51及最小射程能力u52有关。
4 机动能力综合评估方法研究
机动性指标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全面评估比较复杂。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决策信息往往以区间数形式来表达,才能更好的反应评估对象的复杂性、客观性以及人类思维的模糊性。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属性值为区间数,属性权重为实数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应用于防空武器系统机动能力评估。
4.1 区间数定义
4.2 区间数运算法则
4.3 可能度的定义
4.4 可能度的性质
4.5 基于可能度的区间数排序
5 方法应用步骤
第二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wij(i=1,2,…,n;j=1,2,…,m)。对各评估对象xi(i=1,2,…,n)的属性值进行集结。求得其综合属性值(ω)(i=1,2,…,n)。
6 算例分析
已知A型自行火炮、B型高炮、C型高炮越野机动性指标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三种高炮越野机动性指示相关参数
第二步,经过层次分析法可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为:
从而可知,A型自行火炮的机动性最好,B型高炮的机动性次之,C型高炮的机动性较差。
7 结语
在复杂系统评估过程中,有的指标值是用实数表示的,有的指标值是用区间数表示的,这给评估带来了困难。基于区间数和多属性决策建立的防空武器系统机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估模型对系统的各个因素能做出合理的推理,实现系统机动能力优劣的科学测度和判断。通过算例分析结果来看,符合预期判断。然而,在分析过程中发现,防空武器系统的机动能力各个指标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具有异常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网络状信息描述,在进行综合评判的时候或多或少的存在信息丢失的情形,影响了其机动能力综合评估的准确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综合评估模型以求得更加合理的评估结果。
[1]董尤心,张杰.效能评估方法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肖元星,张冠杰.地面防空武器系统效费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陈浩光,李云芝.武器系统效能评估与评估创新[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4(15)
[4]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李勇,等.防空兵作战运筹与决策[M].郑州:郑州防空兵学院,1999,12
[6]李原,孙健敏.组织行为学[M].第 1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7]杨建军.科学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7
[8]文谷生.装甲机械化部队综合信息系统效能评估[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5,19(1):43~44
[9]焦利明.一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J].指挥控制与仿真,2006,28(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