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热与阅读的乏
2011-04-25杨育芬
文 / 杨育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出版的关于读书的宣传画
一、阅读的意义
有人说,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靠什么来激发?阅读是重要途径之一。有质量的、深层次的阅读会激发人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正如《别想摆脱书》中指出的,“书不仅是容器,储藏所,更是伟大的拐角,从这个拐角出发我们可以观察一切,讲述一切,乃至决定一切。”
天才毕竟在高处,阅读却无处不在。我们通过电脑屏幕、手机、iPad等等可以读到互联网提供的无边无际的文字、图片,而且随着阅读工具的便捷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世界上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我们都可以几乎同步在互联网上看到,我们终于摆脱封闭,可以和世界同步了。然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大洋彼岸的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一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互联网正在把我们变傻,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互联网碎片化的阅读使我们正在丧失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卡尔的话听起来虽然有些夸张,但现实中阅读的娱乐化和浅薄化的确在蔓延。
阅读是分层次的,是需要成长的,有一个由浅及深的渐进过程。娱乐性的报纸、杂志以及一些消遣性的图书阅读属于浅层次的阅读,既可以使人放松,也可以引发人的阅读兴趣,进而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为读书设立了一个节日,4月23日的后面藏着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莫里哀等等世界级大文豪的才华与智慧。抖落岁月的尘埃与时下的浮躁,打开流传下来的经典,大师们的思想今日再读也依然闪闪发光。读书,读有质量的书,会滋养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阅读水平,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未来成长的底色与底蕴。仓廪实,衣食足之后,不放纵我们的精神追求,深度阅读激发出的深度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力量源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出版的关于读书的宣传画
中国的读者对精神食粮的消费大多是以快餐为主
二、图书市场分析
——畅销书的是是非非
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出现在各个媒体上的畅销书排行榜了,各大报纸、杂志、网站以及书城都会定期推出自己的排行榜以及衍生出的榜说或排行榜分析。虽然排行榜一直处于争议中,但还是生存下来了,毕竟一年出版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种图书,想选书总要有个依据,即使对排行榜将信将疑,也比没有参考强。每年年底的时候,各大媒体会隆重推出年度图书盘点,评出年度好书。2010年年底,除了各大媒体推出的好书榜,与往年不同的是出现了销量最大的伪书和烂书榜:销售了近300万册,一直占据销售排行榜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被评为伪书;著名出版人、书评人刘明清推出了自己的“2010年度烂书榜”,他给出烂书的标准是“只有那些貌似好书,甚至获得好评,但内容陈腐、见解肤浅、观点与普世价值相悖,且具有蛊惑和欺骗性质的书,才属‘烂书’范畴。”
现在的图书市场是买方市场,当图书的出版供过于求时,图书出版方追求图书的畅销成为必然。图书出版者对畅销书的过于功利化的追逐导致出版的图书种类不断增多,但质量高的书很少。比如图书出版跟风盛行,当《不抱怨的世界》畅销后,《不抱怨的婚姻》、《不抱怨的生活》、《不抱怨的职场》等跟风书一下子冒了出来。由于对短期畅销利益的追逐,重复出版、跟风及同质化现象一直难以解决。畅销书中虽然有没什么营养的垃圾书、烂书甚至伪书,但也有好书,精品书,比如《金融的逻辑》、《当彩色的声音唱起来是甜的》以及《常识》等等。畅销书会影响并引导公众的购买及阅读取向,同时公众的选择又造就了市场的畅销书。但畅销书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去除畅销书中的杂质。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出版行业的自律,有识之士的挺身而出,也有待于公众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
——大众健康类图书
大众健康书总体可分为概念类和实用类两大类,这两类书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些书偏重健康理念,有些书偏重实际操作。目前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自我保健、疾病预防、饮食健康和中医养生等种类上。市场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和疾病出现了更加细分的种类,比如按年龄,分为婴幼儿、青春期人群、中年人、老年人。按不同疾病分为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自从2003年洪昭光的《登上健康快车》火爆之后,大众健康类图书虽然一路跌跌撞撞,却一直红火到现在。在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之前,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刘弘章等的《刘太医谈养生:三分治七分养》等健康书已经出现过问题。这些书的共同特征是作者身份可疑,颠覆常识,声称通过食疗可以防病治病。然而,这些书在被发现之前都曾经热销。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会出些或大或小的毛病,到了医院自己的身体就全交给医生了,自己无法控制,而打针吃药是有副作用的。食疗经济方便,一切由自己掌控,不由你不信,信的结果是一波又一波的伪健康书热销。科学常识的真相通常不那么讨人喜欢,甚至有点逆耳,但总要有人说出来。大众健康常识书虽然没有动人的容颜,却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目前出版市场稀缺。
科学松鼠会上海读者见面会
——少儿文学图书
热销的少儿文学图书可分为三个层次:经典常销书、畅销书、产业制造书。
典经常销书:如《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夏洛的网》等。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一个名叫小豆豆——有自己的想法却被当作问题孩子的不一般的小女孩。大多数只有几岁的小孩子是不可能独立阅读这本书的,因此它更像是一本老师和家长理解孩子的读物;《草房子》讲述了桑桑,秃鹤等一群小男孩六年的小学生活,触及少男少女的纯情,面对厄运时的悲怆与优雅,对尊严的执著坚守等。曹文轩的文字充满质感,通篇散发着美与优雅的气息;《夏洛的网》讲述了蜘蛛夏洛为拯救将沦为熏肉火腿的小猪威尔伯编了一张爱的大网,威尔伯得救了,而夏洛自己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小猪威尔伯生性善良,对朋友衷心耿耿,却胆小、幼稚、懦弱,夏洛聪明、幽默,是一只智慧的蜘蛛。这是一个关于友情、信任与背叛、冒险与奇迹……的故事,充满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洞察。
这些经典常销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在讲述现实故事的同时,会引领读者走向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更宽广和更高远的世界,关乎心灵,关乎人性……
畅销书:包括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和“笑猫日记”系列、郑渊洁的《皮皮鲁总动员》系列等。
这些书中的故事无疑是吸引人的,生动再现了孩子生活中的现实世界,在得到孩子的认同,引起孩子共鸣的同时,也在课余之外给了孩子们快乐和轻松。然而,当孩子们渐渐长大之后,回想当年读过的故事,记忆深处能够留住的东西有多少呢?当然,如果这个世界只有经典也会是乏味的。
《读库》主编张立宪先生
产业制造书:包括“赛尔号”系列、《喜羊羊与灰太狼:虎虎生威(电影连环画)》等。
这些作品通过网络和影视的影响进入了孩子的阅读世界,批量生产,是规模化生产时代的产物,又快又畅销,读一读也未尝不可。它们可以是阅读世界开始的地方,但不该仅仅停留于此。
——科普图书
现代人喜欢读实用型的书,希望就某个问题在书中迅速找到答案,然后照着做,速战速决,方便快捷。然而,科学知识普及图书所要讲述的常识远比绿豆、茄子治病要复杂得多,也枯燥得多。科普书市场相对冷清,能够将科学知识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科普书还很少。
然而,在冷清中也还有一些亮点出现,比如方舟子的《大象为什么不长毛》,比如科学松鼠会及其成员的《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吃的真相》和《冷浪漫》等。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科学传播公益组织,由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年轻科学学人组成,成员分布在海内外。他们的口号是“让科学流行起来”,希望为公众普及一种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发生重大事件时,科学松鼠会会在第一时间在科学松鼠会网站上推出相应的专题解读,从汶川大地震,H1N1流感到日本的核泄漏。作为中国科普书的新生代作者,他们出版的科普书还有些稚嫩。包裹科学的坚果需要慢慢拨开,让“松鼠们”带领我们在阅读中“让科学流行起来”。
中国出版业每年出版的图书种类世界领先,但重复出版、跟风出版、同质化出版现象使真正的好书种类并没有世界领先。张立宪和他的《读库》被称为出版界的理想标杆,他用聪明人下笨功夫的劲头坚守着“一本书本来该有的样子”。有人说出版业的功利化导致好书太少,面对《读库》目前已经升至3万册的单本销量时,有多少出版人愿意静下心来下点笨功夫,让书回归它本该有的样子,而且还能过得不错?什么时候才能让读者觉得自己正在读的是本真正的书,而不是可以随便丢进垃圾桶里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