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上启下,任重道远——记中国著名中医内科学专家王永炎院士

2011-04-24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院士中医药

【编者按】王永炎教授,我国著名的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学报》顾问。王永炎教授从事中医内科科学研究、教育、医疗近 5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王院士热爱祖国,治学严谨,学风正派,重视医德修养,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人民服务,受到学术界以及患者的广泛赞誉。

王永炎教授,天津人,出生于 1938年。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工作,曾任内科副主任,医务处主任,常务副院长,副教授,1983年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1985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第三、四、五届召集人、中国药典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第八、九届执委,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调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200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计划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 ;先后当选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五、六届常委;中国科协第六、七届常委。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

1 在医、教、研上的成就

王永炎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学研究近 50年,先后主持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 (国际合作项目 ,国家“973”、“863”和国家“七五 ”至“十五 ”攻关课题 20余项;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显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1990年以来受聘为中医内科学术带头人,深入系统对中风、痴呆等现代难治病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在病因调查、防治方案、疗效评价方法及中成新药研发等方面都有创新性工作,提高了我国中医脑病诊疗水平,其所在科室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方面,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等标准化建设工作,组织起草制定了相关标准化文件,对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有一定作用,还主持制定了中风病辨证量表与中医脑健康档案及认知障碍筛查标准的研究,并已推广试行;1999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的中医药多学科创新团队的工作,提出了方剂组分配伍研制现代复方中药的新模式,搭建了 3种公共技术平台,项目验收时发表论文512篇,科学引文索引 (SC I)收录 96篇,研制了 10余种现代中成药,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学术影响;近年来还承担着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和避免复发中医方案研究”,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技术规范及指导原则的研究”,并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的北京市教委“新医药学科群”的建设工作及卫生部“健康中国 2020战略规划”中医药组的编制工作。目前主持着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防治甲型 H1N 1流感、手足口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为我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永炎教授自 1986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三等奖 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 5项,获何粱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香港求是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奖”,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先后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临床中医内科学》、《今日中医临床丛书》、《实用中医内科学 (二版)》、《中医脑病学 》等 l2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 500余篇;已培养医学博士 65名,出站博士后 28名,其中 2名博士荣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励。他主编的很多著作已经成为教学参考资料或提供教师、医师从业的指南规范。

2 为人师表,提携后学

王院士重视人才培养,提携青年学者,在行业内外博得了很高的赞誉。虽然已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可对自己的恩师——中医大家董建华院士始终心怀敬意,倡导追思前贤、崇尚国故、传承创新。曾经回忆到董建华先生如何强调养成教育,从要求写字抄稿开始,谦逊和蔼、诚恳热情接待每一位病患者,怎样做人处事都有要求,日久天长、耳濡目染。跟随着先生一块儿学习工作,潜移默化,不断成长,深化了师生情谊,铸造成务实治学勤奋工作的中医后辈人才。王永炎一直认为,他之所以能在行医生涯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有很大程度是受惠于几位前辈师长如任继学、王玉川、王绵之、冯应昆、孟家眉先生的教导与提携。现在的王院士遵从老师们的教导,一样重视对后学者的培养。尽管 2001年他已经从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的领导职务上走了下来,但他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带博士研究生,进站的博士后。他带的学生已有不少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也有的在医疗卫生部门走上领导岗位,还有的成为后备学科带头人及长江学者。这些是他最感欣慰的事情。

3 东学西学兼收并蓄,中医西医融通共进

社会上有不少人说中医是“慢郎中”,王院士不这样看。他几次面对记者采访,都强调指出:“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疗效,千百年来,如果中医药没有疗效,人民大众谁还会去看中医吃中药”。中医既善于对一些慢性病的调理、调和、调养,同时对急性传染病、尤其是病毒性传染病,如流感、病毒性脑炎、手足口病等,中医诊疗仍具有一定的优势。王永炎院士选择的主攻方向就是急性脑血管病,从一开始就面临诊治危急重症的挑战。他主持研制的清开灵注射液在抢救和治疗中风病方面曾取得过显著的疗效。

王永炎院士认为,当前已是东学西学兼收并蓄、科学人文融合互动的新时代了。中医讲天人相应、辨证论治、神形一体,中医学有着鲜活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原创的思维及原创的成就。中医药的科学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科学、人文合而不同、互补互动,中医药学是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典范。回顾上个世纪初叶,有识之士倡导“德先生、赛先生”,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对民族复兴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失偏颇,这也是中医药事业遭遇坎坷的原因之一。与时俱进,形势发展到今日,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西方开始重视学习与研究老聃、邹衍、朱熹、沈括的学术思想;圆融和合的理念、中和中庸为“道”将为科技进入后科学时代鸣锣开道。联系生物医学领域,人们需求道与器的融通,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当今环境生态对于人类健康的贡献度已远远超过生物医药的作用,可见天人合一、适应自然的重要性。生命科学常是无序与非线性的研究对象,尽管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对探索生命奥秘卓有奉献,然而用于健康与疾病防治,尚不尽人意。多种“组学”的研究,出来的海量数据可能使我们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而我们亟需维护生命的淡水。据美国《财富杂志》2004年第3期发表的30余年对癌症研究的总结资料显示,耗资 2000亿美元,刊出 150余万篇论文,筛选了上千个先导化合物,然其收效甚微,自称是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步。他们认为:要调整思路,学习东方人与自然和谐及个体化诊疗的经验。显而易见,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对现代难治病早期防治具有原创思维的现实意义,国人应珍惜,中医当自强,应当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应该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人民的期望。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农村,首先要解决好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就必须调动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农民是喜欢中医中药的,农村医生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广泛推进针灸等非药物防治疾病的方法,最适合中国的国情。医疗卫生的改革应倡导中医药、民族医药与西医药并重,逐步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应把农村医生继续教育项目列入各级政府优先支持的范围,提倡与引导城市医院组织各级各类医师、教师定期轮流下乡,将重心下移到乡镇农村。重点前移到预防疾病、健康教育、母婴保健与公共卫生工作上来。发挥中医中药、民族医药的作用,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重要内容。

关于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王永炎院士指出:通过读经典做临床提高“悟性”,“悟性”表达了医生善于思考、思维、思辨的能力。“悟性”高固然与禀赋、天分有关,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勤奋。坚实的基本功是“悟性”的基础,为此必须早临床、多临床、多拜参师襄诊,肯于勤奋读书、刻苦钻研,善于总结经验,敢于求真、求实、求异。王永炎认为实施名中医战略,首先应当是培育“明医”。追忆前贤,古今中医大家的学风、医风、品德、操守应当是吾辈的楷模。

王永炎院士认为:上世纪以还原论为主体的西医学是建立在以“病”为中心的模式上,今天已从诊治“人的病”向关怀“病的人”在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均重视医学模式与健康理念的更新。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医学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人类的生活满意度与生存幸福感,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医疗需求和实在的疗效,重视个体化医疗与循证医学证据等。这是引起西方学者关注中医药学的内在因素之一。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将对本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整体医学思想、多维恒动的关系本体论、顺应自然的各种疗法有其存在的广阔天地。为此,中医药学学科建设要坚持我主人随,重视传承和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要植根于大科学的背景下,要适应大环境的变迁,要服务于大卫生的客观需求,促进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朝向全社会的广大民众,为提高民众服务的公平性和社会可及性,为建构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院士中医药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赵其国院士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