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绿色战略思维探讨

2011-04-23张开城

绿色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绿色科学资源

张开城,高 雪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524025)

1 引言

哲学上的发展是指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和过程,表现为量的提升和质的进步。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1]。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这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300多年来工业文明“先污染,后治理”的“增长优先”之路,是以资源的高消耗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对自然的无情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无情掠夺,致使今天的人们必须面对种种危机,人类已经感受到巨大的困惑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表明追求经济片面增长的旧式发展观已经无力回天。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与经验也需要把发展理论与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能片面追求GDP,只重经济发展不顾社会发展,不能只顾社会而忽视自然,并且,我们还必须正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农”问题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问题,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是中国社会矛盾与挑战之首。

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符合时代要求,顺应时代发展,体现绿色思维。

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各种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3 科学发展观下的绿色思维

绿色思维是一种秉承绿色理念,实施绿色战略,以绿色为取向,以绿色求和谐,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维模式。

3.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必须是绿色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科学发展观继承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同时又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健康发展,追求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以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为前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内在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绿色发展旨在改变旧发展模式中环境与发展的不协调关系,寻求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双赢,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使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2]。

3.2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强调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的统一,社会发展与生态维护的一致。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选择并建构一种怎样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是决定中国和整个人类在21世纪历史机遇的重大课题。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人类社会在新世纪发展昭示了一种广阔的前景。其实践后果必将极大地改变并优化人们的存在方式[3]。

3.3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对自然界、对地球的资源长期进行毫无节制的掠夺性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极大破坏,全球变暖、生态失控、人居环境恶化。

工业化与市场化的二元互动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学者指出,市场逻辑为了增加资源的稀缺度必然会人为地塑造人的需求,从而使其获得了贪婪的特点。在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中,人的贪欲不仅不受约束反而会得到诱发、鼓励和强化,由此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和敌对;同时,地球上资源的有限性同人的需求的潜在无限性的矛盾,也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关系之零和等局性质,从而引发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作为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领域中应用的结果,工业化所导致的是人对自然界的现实的占有和攫取,为人们征服和掠夺大自然提供了最有效率的手段[4]。

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今天就要注重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环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既实现经济增长,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5]。

3.4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资源节约型发展

罗马俱乐部早就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现已面临严峻的资源危机,必须当机立断地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原材料的回收利用,节约成本,避免浪费。要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建立重要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对资源的需要。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与安全供给;土地合理利用。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制止乱砍滥伐林木、毁林开垦等行为,提高全民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草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建立战略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完善相关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建立战略矿产资源安全供应的预警系统,实施石油等重要矿产资源战略储备[6]。

3.5 科学发展观注重社会系统的协调统一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五个统筹”体现了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注重社会系统的协调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视社会为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层次的复杂系统。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次之间,区域、城乡、产业行业之间具有很强的互依性。“五个统筹”具体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有机整一思想。马克思这样描述社会有机整一的发展进程:“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它变成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7]。

科学发展观的整体协调思维是一种差别性基础上的辩证统一。邓小平曾提出“两个大局”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2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是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布局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8]。

“五个统筹”的提出就是基于系统辩证发展观,其基本内涵充分体现着系统发展观。第一,在整体上,经济社会系统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其组成因子—— 经济、科技、社会、自然资源和人的全面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协调。第二,在层次结构上,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的“区域”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它的发展应遵循系统学规律,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注重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三,人类的进步和全面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保持着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物流和熵流,“天人合一”是“五个统筹”的美好向往。第四,中国也是一个系统,其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国外的有力支持和帮助,这体现着系统和环境的辩证关系[9]。

4 结语

科学发展观体现绿色战略思维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战略思维

科学发展观追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发展诸要素有关联性和有序性,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谋求经济增长同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协同共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坚持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利益高于一切,要求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要公平、合理、持久地利用自然资源。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EB/OL].[2003-10-14].http://finance.sina.com.cn/g/20031015/0756475685.shtml.

[2]张国玲.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呼唤绿色思维[J]生态经济,2009(10):61~62.

[3]张宝库.“可持续发展观”初探[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7~18.

[4]何中华.“发展”:一个再思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1):67~68.

[5]方 熠.绿色思维与科技创新[J].绿色科技,2009(2):23~24.

[6]方中国.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N].北京娱乐信报,2003-07-25(7).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钟荣丙.“五个统筹”:新时期系统辩证发展观的诠释[J].系统科学学报,2006(3):47~48.

[10]任 暟.生态思维与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06-05(7).

猜你喜欢

绿色科学资源
绿色低碳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给资源分分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科学拔牙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