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护理》信息源空间分布与引文分析
2011-04-20邓莲凤
王 芳,邓莲凤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上海 200031)
《上海护理》创刊于 2001年 2月,开创初期为季刊,48页;2004年起为双月刊,80页;2006年起,增加页码为 96页。为了对《上海护理》2001—2009年载文量的分布与引文情况有所了解,我们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现报道如下。
1 《上海护理》信息源空间分布
1.1 年度栏目分布 以《上海护理》5个主要栏目作为统计源,其中论著、专科护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4个栏目的文献为1次文献,即原始论文,而综述栏目文献为 3次文献。9年共出版发行 48期(增刊号未列入统计),共计发表文献1 400篇,平均每年载文155.5篇,平均每期载文 29.2篇。来源文献的年度栏目分布见表1。
1.2 栏目分布
1.2.1 期刊栏目设置,是编者对传递信息导向的一种表示。而栏目间载文的比重,是显示期刊报道重点控制的一种意向。该刊 5个栏目传递信息的重心是显而易见的。如表1所示,该刊专科护理栏文献可谓“独领风骚”,占 47.93%。《解放军护理杂志》也以专科护理文献为主,占 54.73%[1]。
表1 2001—2009年《上海护理》年度栏目分布 (年)
1.2.2 论著栏目文献是提供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信息,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栏目传递的信息内容,是不言而喻的(见表1)。综述栏目文献提供了某专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该刊多为国内外文献加工而成的综述文献,少数是国内文献综述。为“拿来主义”者提供了简捷、方便的综合信息。
1.3 信息源地区分布 《上海护理》名称颇具地方色彩,而表2却显示了该刊海纳百川的气度。共吸纳了19个省市的作者文献 1 400篇。我们将部队护理人员传递的信息文献,根据其所在地区和医院规模分别计入各省市和各级医院。上海地区作者成了这块学术园地的主角占总信息量的 76.8%,连同浙江、广东、江苏等,成了该刊信息源的主要生产者、输出地,占96.5%。
表2 2001—2009年《上海护理》各地区医院分布
1.4 信息源各级医院分布
1.4.1 我们将第1作者所在医院,根据其规模分成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省市级医院、地市级医院、县市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5个水平。表2显示,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是该刊信息源的主发源地,有839篇,占59.9%。与《解放军护理杂志》的结果相仿[1]。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是医学护理学的教育和实践重镇,她们在护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发挥主导骨干作用。
1.4.2 上海地区的大学院校体制改革后,形成了“集团”性的格局,将医院纳入到了院校的旗下。上海的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占上海信息量的 72.6%(781/1 076)。1994—1997年 4种护刊院校及其医院占总信息量的40.0%[2]。而浙江和广东以地市级医院传递护理信息为主,分别占59.8%(125/209)和67.5%(27/40)。可喜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也从中调查社区健康、防治情况,提出对策的研究。
1.5 第 1作者学历分布 《上海护理》载文第 1作者标明学历的计 1 325人次,有的第1作者标明“在读”,我们按在读学历计入相应项内。表3显示,本科生与大专生在信息舞台上唱主角,占信息量的86.0%。2004—2006年《中华护理杂志》也占 79.98%[3]。在我国,护理学科研究生是“破天荒”第 1次,至今人数少,“上台”时间也不长,但表3也已显现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生希望。相信她们今后将发挥优势,在传递护理信息、建设现代护理学科中荣立殊功。
表3 2002—2009年《上海护理》第 1作者学历分历 (年)
1.6 第1作者职称分布 在《上海护理》作者中,各类职称的护理人员不仅是常用户,而且是信息的发源地。我们将第1作者的职称分成5个水平,8年中标有职称的第 1作者计1 294人次。表4提示了主管护师是信息源的主源流,占 57.1%。《中华护理杂志》也占48.6%[3]。而护师、护士是信息源的潜在力量。
表4 2002—2009年《上海护理》第 1作者职称分布 (年)
2 《上海护理》引文情况
文献的引证和被引证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普遍现象和基本特征。用计量的方法对引证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抽象和概括研究,就是引文分析。我们对《上海护理》2001—2009年的主要栏目文献的引文进行归纳和概括,以揭示作者群体在科学研究,撰写论文时阅读和利用文献的行为特征,评价《上海护理》在护理信息流中的作用地位。
2.1 平均载文量和引文量
2.1.1 平均载文量和引文量是引文分析最基本的数据和评价指标[4]。《上海护理》至 2009年共出版发行48期,以其一次文献为统计源,即刊发原始论文的论著、专科护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共计1 240篇,平均每期载文25.8篇。
2.1.2 1 240篇1次文献共引证文献5 969次,平均每篇论文引证4.81次,见表5。与《中华护理杂志》平均引证 4.73条相仿[5],略高于《实用护理杂志》的3.64条[6]。
2.1.3 《上海护理》刊有引文论文 1 195篇,占96.37%,无引文论文45篇,其中专科护理20篇,护理教育6篇,护理管理 19篇。提示该刊作者普遍重视相关信息的吸收和利用,这是发展护理事业的极好兆头。科技论文90%附有参考文献,孟连生[7]报道为88%;中华系列医刊平均为 92.9%[8]。2002—2004《中华护理杂志》为 82.91%[5]。2001—2003年《护士进修杂志》为68.5%[9]。
表5 2001—2009年《上海护理》载文与引文
2.2 利用文献强度
2.2.1 《上海护理》前3年为季刊,后 6年为双月刊。表6显示,《上海护理》引文量逐年递增。前 5年(24期)引文2 246次(占37.6%),后4年(24期)引文3 723次(占 62.4%)。提示作者和编者对利用文献的重视在逐渐增强。
2.2.2 论著栏论文的引文率最高。该栏目所有论文均列有引文,占总引文的42.44%,平均引文量为7.20条/篇。提示该刊论著栏论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中文文献在引证中占压倒多数
2.3.1 该刊引证的文献语种以中文文献为主,占总引证量的81.82%,这与中文文献易得易读又符合国情有关。据文献报道,中文科技期刊引文的主体是西文,其次是中文、俄文和日文。《实用护理杂志》中文占85.02%,外文占14.98%[9]。
表6 2001—2009年《上海护理》引文栏目分布
2.3.2 中华级医学期刊引文语种的倾向,与其他学科期刊基本一致,而省级医刊、中华护理杂志、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杂志,以引证本国文献为主[8]。说明引文语种与作者外语素质有关,也与文献源有关。表7显示,《上海护理》作者引证国外文献占 18.17%,略高于1994—1997年《护士进修杂志 》(15.79%)和《护理学杂志》(12.08%)[2]。《中华护理杂志》引证中文占68.39%,外文占36.14%[5]。利用文献类型以期刊为主,表7显示,《上海护理》以引证期刊文献为主,占中文文献的75.9%,与我国医学期刊、护理学期刊的引证倾向是一致的[5,10]。说明该刊作者对期刊信息新颖、传递快速的特征有较好的认识。
表7 2001—2009年《上海护理》引文语种分布
2.4 引证文献内容以医学和护理学为主
2.4.1 《上海护理》综述栏目共有 160篇文献综述,3 617条引文,其中引证中文期刊2 533条,与其他4个栏目的引证中文期刊数合计为 6 238条。
2.4.2 该刊在引证中文期刊文献中,引证医学期刊文献2 826次(45.3%),护理学期刊文献2 652次(占42.5%),引证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医院感染等期刊文献760次(占12.2%)。这种引证倾向与中文医刊、护刊是相似的[2,8]。说明该刊作者能广泛吸纳相关学科文献所传递的信息,为发展护理学而为我所用。不断扩充与护理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是提高护理队伍素质的最基本途径。
2.5 引证同簇护刊倾向较集中
2.5.1 表8是《上海护理》引证期刊的排序,其引证同簇护刊 28种,计2 652次。同时揭示了该刊作者群在吸纳 28种护刊文献中,前 9种护刊占被引次数的84.8%。客观的说,被引频次的多少与护刊在护理学领域中的地位有关,如《中华护理杂志》。同时也受刊物出版历史的影响,新近创刊的护刊被引次数显然见少。
2.5.2 期刊自引 在科学文献引证中,自引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自引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效应指标。我们做了1次期刊自引测试的尝试,即将该刊文献引证过去在该刊上发表的文献次数和总引证次数作为计算依据,测得《上海护理》被引 187次,占总引证 9 586次(综述栏目计算在内)的1.95%,与《中华护理杂志》等相比[2,5],该刊的自引率有待提高。而《实用护理杂志》自引率高达10.94%[9]。据报道,自然科学的期刊自引率为7.3%,认为学科间无更大差别[4]。
表8 2001—2009年《上海护理》引证护理期刊频次构成表
3 讨论
《上海护理》9年信息源分布是有其自身规律的[11]。与10年、20年前信息源相比,总倾向有许多相似之处[12]。但文献所表达的新科技时代的特色,传递信息的及时性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的。
3.1 《上海护理》是上海护理界交流学术思想、沟通护理、教育和管理等经验的优秀园地。以传递专科护理信息为主占 47.93%。据文献报道,《中华护理杂志》等均以传递专科护理信息为主,平均占 56.4%[2]。我们认为护刊这种选择和安排是合理的。众所周知,临床护理是日常护理工作的主题,众多护理人员从事临床护理直接为患者服务。她们有交流护理工作经验的希望和提高学术水平的需求,该刊的安排可谓符合民意。
3.2 扩大覆盖面 该刊 9年吸纳 18省市护理文献324篇,仅占23.14%。据文献调查,4种护刊也是以传递本地信息为主[2]。该刊的路将越走越宽,涵盖面会更广阔。我们认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新增长点,也是科技、人才和信息的集结地。上海市护理学会和《上海护理》可以团结长三角护理界,开展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不断总结经验,以引领大家建设新时期的护理事业。这是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护理界的期望。
3.3 提供高水平护理文献为特色 护理界的老前辈、专家是护理事业的一大财富和资源。建议建立“上海护理专家数据库”,有计划的向他们约稿,组稿,请他们撰写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或为某些论著撰写述评、点评,也可以展开讨论和学术批评,提升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
3.4 该刊作者群和编者应重视和关注新的信息。引证的总趋势是与护理学科的建设、发展相吻合的,也是符合当前护理队伍素质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引证国外护理文献的比重还会有所增加,预计在 5到 10年内会上升至 25%左右,今后或许将稳定在30%左右。也就是说,护刊文献仍以引证国内文献为主,这不仅与论文作者外语素质相关,更重要的是学科的国情所使然。
3.5 被引证的文献一定要是引证者亲自阅读过的,而且一定是相关引证,避免“无关引证”。即被引文献中的理论、技术、方法、数据资料等,为引证者论文所利用或借鉴或批评。这种相关引证是学科继承、发展的表示。
3.6 10年前曾有学者作了系统的我国护刊信息流研究。近年来,护理人员增加快,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不断充实到护理队伍中来,而负有传递信息重任的护刊却不相适应,出现稿件积压过多,出版周期过长等严重现象[13]。目前,护刊从原有的 7种迅速发展到近30种,我们希望各护刊间,处理好普及与提高,“专”与“杂”的关系,培植几份有特色的品牌护刊。我们期望《上海护理》将不断根据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广大用户的需求,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
[1]张立新,刁惠民,赵崇梅,等.《解放军护理杂志》刊文及引文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1):58-59.
[2]周形海,周剑,胡蓉,等.我国护理学期刊信息源分布分析[J].情报探索,1998,(3):18-21.
[3]王维秋.2004-2006年《中华护理杂志》载文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08,5(4);190-192.
[4]王崇德.期刊引文分析评价中的几个指标[J].情报学刊,1985,6(4):18-21.
[5]张方,李丽.《中华护理杂志》2002-2004引文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4):429-432.
[6]刘司寰,马建旸,李明凤.《实用护理杂志》2001-2003年引文分析[J].华西医药,2005,20(2):208-209.
[7]孟连生.中文科学引文分析[J].情报科学,1983,4(1):11-21.
[8]周形海,邵理家.中华系列医刊信息流的研究[J].情报探索,1993,(2):15-17.
[9]孙淑丰,冯福民.《护士进修杂志》2001-2003年文献计量学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28-30.
[10]周形海,吴学锋.我国医学期刊引文分析回顾与展望[J].医学情报工作,1998,19(1):41.
[11]王伟,王素清.我国护理学期刊论文分布规律的研究[J].情报业务研究,1989,6(4):262-265.
[12]陈飞.对我国护理学文献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2,27(11):520-521.
[13]刘苏君.心理类稿件存在问题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2,27(2):95.Evid Based Nurs,2004,1(3):185-193.
[14]Pravikoff DS,Pierce ST,Tanner A,et al.Evidencebased practice readiness study supported by academy nursing in formation expert panel[J].Nurs Outlook,2005,53(1):49-50.
[15]Foster RL.Challenges in teach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J].JSpec Pediatr Nurs,2004,9(3):75-76.
[16]Johnston L,Fineout-Overholt E.Teaching EBP:The critical step of critically appraising the literature[J].Worldviews Evid Based Nurs,2006,3(1):44-46.
[17]Comarasamy A,Khan KS.What is the evidence that postgraduate teaching i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hanges anything?A systematic review[J].BMJ,2004,329(7473):1017-1021.
[18]Holloway R,Nesbit K,Bordley D,etal.Teachingand evaluating first and second year medical students′practice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J].Med Educ,2004,38(8):868-878.
[19]Straus SE,Ball C,Balcombe N,et al.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kills can change practice in a community hospital[J].JGen Intern Med,2005,20(4):340-343.
[20]GhaliWA,Saitz R,Eskew AH,et al.Successful teaching in evidence-based medicine[J].Med Educ,2000,34(1):18-22.
[21]许能锋.开展循证医学教育 培养循证思维能力[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2,3(2):24-26.
[22]吕卓人.循证医学应该成为 21世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3,3(4):277-279.
[23]陈亚华,季晓鹏.“循证护理WORKSHOP”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J].现代护理,2006,12(1):68-69.
[24]陈进,刘关键,李静,等.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循证医学教学实践情况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12):955-957.
[25]王吉耀.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
[26]McMahon GT,Dluhy RG.Impact of a nove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urriculum[J].Med Educ,2006,40(5):464-465.
[27]LongG,Grandis S,Glasper EA.Investing in practice:enquiry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J].Br JNurs,1999,8(17):1171-1174.
[28]陆爱平,高钰琳.《循证医学与护理》教学设计方案介绍[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6):541-542.
[29]崔焱,林征,许勤,等,循证护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5-6.
[30]严谨,欧阳冬生,陶新陆,等.循证护理教学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24-225.
[31]毛红英.高等护理专业开展循证护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41-43.
[32]蒋运兰,余阳燊,付昌萍,等,循证护理教学法对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21(21):1-3.
[33]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继续教育招生简章[EB/OL].[2007-7-10]http://nursing.fudan.edu.cn/new157.html.
[34]蒋运兰,余阳燊,王芳,等,高等护理专业不同时期开设循证护理教学的效果比较.护理研究,2006,20(11):2852-2853.
[35]Ross R,Verdieck A.Introduction a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urriculum into a family practice residency-Is it effective[J]?Acad Med,2003,78(4):412-417.
[36]Davidson RA,Duerson M,Rom rell L,et al.Evaluation evidence-basedmedicine skill during a performance-based examination[J].Acad Med,2004,79(3):272-275.
[37]胡雁.循证护理应用中常见问题及误区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40-742.
[38]嵇艳,崔焱.护理人员循证护理实践基本素质构成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6-8.
[39]Fineout-Overholt E,Williamson KM,Kent B,et al.Teaching EBP: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organizational change toward evidence-based p ractice[J].Worldviews Evid Based Nurs,2010,7(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