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水桫椤保护区桫椤种群分布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2011-04-20何琴琴

绿色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鸭脚赤水孢子

何琴琴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 赤水564700)

1 引言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是隶属于桫椤科桫椤属的一种树型蕨类植物,是一种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对研究古生物学、古气候、古环境变迁均具有重要价值,调查和研究桫椤种群分布的现状,对桫椤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北西部的赤水市,地处北纬28°23′~28°27′,东经105°59′~106°03′,是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保护区内沟谷深切,地形封闭,水势条件良好。其地貌形态均为一系列的“V”型或“U”型深切狭谷。海拔700m以下发育了具多种热带种属的南亚热带沟谷雨林,海拔700m以上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谷底一带年平均气温为17℃,极端最高温可达41℃,全年≥10℃积温为5 720℃,无霜期为352d。年降水量为1 200~1 300mm,空气湿度较大,一般在90%。保护区内的土壤,多为发育在白垩系紫红色砂岩上的酸性紫色土,土层深层,有机质较为丰富[1]。

调查范围在保护区内海拔900m以下的沟谷地带,主要为金沙沟、葫市沟、小金铎沟两侧,元厚干河沟小范围内。采用逐株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记录树种、高度、胸径、冠幅等。

2 桫椤群落特征

2.1 群落的种类组成

调查结果表明:在赤水桫椤保护区内共有桫椤21 459株。桫椤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都有分布。乔木层高度一般在2~16m,乔木层主要有桫椤、野芭蕉(Musa balbisiana)、鸭脚罗伞(Brassaiopsis glomerulata)与毛竹。灌木层高度一般在1~2m之间。主要种类有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inensis)、贵州密脉木(Myrioneuron oligonenron)、线柱苣苔(Rhynchotechum oboratum)、贵州蒲桃(Zyzygium houdelii)、锥序水冬哥(Saur auia napaulensis)、云南九节(Psychotria yunnanensis)、连蕊茶、鸭脚罗伞等。草本层及地被层组成的种类以耐阴或阳生的草本植物为主,其中包括较多的大型羽状复叶蕨类,如黑桫椤(Gymnosphaera podophyll)、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介蕨(Dryoathyrinm boryanum)、西南假毛蕨(Pseudocyclosoras esquirolii)、厚 叶 双 盖 蕨 (Diplazium crassiusculum)等等。此外大型草本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大叶仙茅(Curculigo capitulata)、黄姜花(Hedychium flavum)。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桫椤群落内的藤本、附生、寄 生植物并不丰富。在样地中出现的藤本植物有马甲菝葜(Smilax lanceifolia)、拆枝菝葜(S.lanceifolia var.elongata)、厚甲鸡血藤(Milletia pachycarpa)等3种。附生藤本植物仅毛山茨(Pipex martinii)1种。附生草本植物仅见松叶蕨(Psilotum nuloum)及少数苔藓。

2.2 优势种群及其结构

结合各样地的优势成分及其重要特征,可以将桫椤群落分为3类:以桫椤、野芭蕉、鸭脚罗伞为主的常绿阔叶林群落;楠竹、杂竹桫椤群落;溪边、林缘杂草桫椤群落。

2.2.1 楠竹、杂竹桫椤群落

该群落在海拔400~600m的沟谷两岸。楠竹、杂竹是人工经营的纯经济林,郁闭度0.7~0.8,占群落上层,林内乔灌木稀少,偶有高大常绿阔叶树。草本植物以禾本科的中华淡竹叶(Lophatherum sjnense)居多,有少量芦竹(Arundo donax)。因林内荫闭良好,散射光充足,湿度大,桫椤在林内生长良好,数量较多。每亩平均180株,平均高2.3m;地径8.5cm,最大地径24cm,其地径的株数 、百分比分别为10cm以下的植株占45%,10~20cm的占47%,20cm 的占8%(表1)。

表1 楠竹杂竹林参数

2.2.2 常绿阔叶林桫椤群落

本类型人为干扰较少,林向密集。植被保存完好,郁闭度在0.8以上,乔木树种居于上层,平均高10m,地径14cm。常见的上层乔木有樟科的光枝楠(Phoebe neuxanthoides)、槭 树 科 的 光 叶 槭 (Acer laevigatum)、鸭脚罗伞等;灌木主要有粗糠柴、锥序水冬哥等;藤本植物较少,常见的有厚果鸡血藤、油麻藤、野葛等。桫椤在该类型中分布较少,每亩平均120株。该类型平均高度较高,均高3.9m,最高7.5m,地径13.5cm,最大地径20m。其径级株数百分比分别为10cm的占20%,10~20cm的占60%,20cm以上的占20%(表2)。由于植被过余密集,对光、水、肥的竞争较强,不利于桫椤幼苗生长,所以幼小苗较少。

表2 常绿阔叶林桫椤参数

2.2.3 溪边、林缘杂草桫椤群落

该类型是保护区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桫椤分布面积的60%,海拔在240~900m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溪涧两岸海拔500m以内的地方。生境内湿热条件充足,散射光较强,非常适合桫椤生长。桫椤分布较为密集,每亩平均230株,均高3.5m,平均地径15.9m,最大地径33cm,其地径的株数百分比分别是10cm以下植株占32%,10~20cm的占33%,20cm以上的占35%(表3)该类型地径所占比例较为合理,是最为适合桫椤生长的类型。

表3 溪边、林缘杂草桫椤参数

3 桫椤种群的保护对策

3.1 原生地保护

加强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工作,对不同区域内的桫椤群落,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桫椤群落附近成片的毛竹林,可以人为地限制毛竹的扩张,维持原生生境,努力促进次生生境的逆行演替和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在核心区选择典型的群落地段,建立桫椤群落的永久性样地,对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种群的数量、质量等特征及动态演替规律进行观测研究,并建立长期的系统档案,随时反映和掌握其生长状况[2]。

3.2 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桫椤依靠孢子进行繁殖,桫椤孢子萌发需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韩见宇、王用平等经过几年的繁殖实验,提出桫椤的孢子繁殖研究[3]。赤水桫椤保护区工作人员对桫椤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孢子繁殖方式进行。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对桫椤孢子的发育状况,以及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等对孢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观察记录,可以为繁殖桫椤幼苗,保存和扩大桫椤种群数量提供重要的依据。

3.3 易地引种和保护地栽培

赤水桫椤保护区工作人员于2005年将12株桫椤从原生地移栽入距赤水市2km的桫椤博物馆的景观园内。景观园以桫椤为主,配合其它蕨类植物华南紫萁、肾蕨、大芒萁以及大型草本植物海芋等。在景观区内,充分考虑桫椤种群与伴生植物在空间分布中的搭配,为桫椤人工模拟一个原生状态环境。在栽培过程中,夏季作了遮光处理,冬季未作越冬保护,现存活5株。将桫椤移栽到原生地栽培,成活率达71%,现长势良好[4]。

[1]贵州省环保局.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2]曾莉莉,魏德生,陈德明,等.桫椤易地引种与保护地栽培[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2):80~81.

[3]韩见宇,王用平.桫椤的孢子繁殖[J].贵州科学,1991,9(1):61~64.

[4]袁守良,白小节.珍稀濒危植物桫椤移栽的探索[J].贵州环保科技,2005(1):43~45.

猜你喜欢

鸭脚赤水孢子
油菜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征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鸭脚煲就是餐桌上的日出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鸭脚茶扦插繁殖试验初报
风里的“鸭脚”银杏
赞贵州赤水诗四首
赤水情
制作孢子印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