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度输液致病不治病

2011-04-20□小

民生周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微粒使用率输液

□小 夕

过度输液致病不治病

□小 夕

人们可能都有这种经历,每到感冒多发的秋冬季节,医院的输液病房内,都会人满为患,甚至在楼道中都会有输液人站着挂输液瓶。

输液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

输液的类型以下几种:第一,用以补充体内水分、电解质,纠正体内酸碱平衡等的电解质输液。如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注射液等。第二,用于不能口服吸收营养的患者的营养输液。营养输液有糖类输液、氨基酸输液、脂肪乳输液等,其中糖类输液中最常用的为葡萄糖注射液。第三,用于调节体内渗透压胶体输液。 胶体输液有多糖类、明胶类、高分子聚合物类等,如右旋糖酐、淀粉衍生物、明胶、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

2010年12月2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的联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透露,去年一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到3.3瓶的水平。

卫生部今年1月10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对此做出了回应,称卫生部将在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方面严格要求,加强控费工作,并表示,滥用药和开大药的情况将得到有效处理。过度用药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专家表示,并没有数据表明输液后能让感冒好得更快,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所带来的风险比口服药大,可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感冒症状较重,如高热不退、频繁呕吐、继发细菌感染等情况下,可由专科医生诊断,决定是否需要输液。

正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海报上的宣传语一样“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有报道称,在国外输液治疗是有严格控制的,门诊输液率一般在10%以下,在我国输液率却高达60%到70%。

输液方式会导致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中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经常输液还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

1、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蓄,引发病症。据专家介绍,注射剂中一般都存在微粒。这些微粒会一直留在体内,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微粒进入人体后,不能被机体吸收,将伴随人一生,在医学上称为“微粒污染”。

2、输入的液体直接进入血液,容易将病菌带入血液。输液的过程中若有任何的疏忽,如药液本身在生产或运输中被污染,注射用的设备被污染或不合格,或自此部位的皮肤消毒不彻底都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从而引起局部发炎,甚至败血症。

3、输液药物的不良反应强烈,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由于输液是液体直接进入血液,如果药物过敏者在血液中直接输入了这种过敏药,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4、输液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抗生素的滥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是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院内使用率是22%到25%,近5年在中国医院的使用率在67%到82%之间。

鉴于滥用输液的危害性,专家提出,医生和患者都应该改变用药观念。“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才是临床用药的合理理念。

专家强调,依据病情采用适当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是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如果病情轻微或处于平稳控制阶段,或需要长期使用药物,一般宜采取口服给药或肌注给药;病情紧急或严重的情况则仍需要快速的静脉输注治疗。专家介绍很多的感冒其实并不需要输液。医院必须重视逢病必“输”的现象,不要让输液理所当然地成为医疗陋习。

□ 编辑 汪文娟 □ 美编 王 迪

猜你喜欢

微粒使用率输液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基于服务学习方法提高青少年安全带使用率
凝聚智慧,着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