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城市文化之魂

2011-04-20

民生周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味儿老街遗产

□ 林 娜

守护城市文化之魂

□ 林 娜

一条街道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变迁,一棵古树记录着城市的年轮,一段故事铭记着城市共同的记忆。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冯骥才在《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一文中曾写下这样的话,“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

北京一位民俗艺人制作的泥质百米胡同老街街景一角。

一座座的建筑物,遗址、故居、老街等固然是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和精神符号,然而,更能代表一座城市灵魂的是城市文化风貌。虽然斑驳的雕梁朱窗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光华,房顶的瓦片上长满了青苔和野草,那是年代的标志;裹着小脚的奶奶曾经是位格格,每天她会在胡同口晒太阳,巷子里偶尔飘来卖糖葫芦、磨剪子菜刀的流动小商贩的吆喝声,这是历史的场景。谁也知道,这是道地的“老北京味儿”。没事了还可以去琉璃厂淘淘古玩,那里每个年代的器件都有。大气、包容就在狭小的胡同里,就在高高的皇城根下。

一座没有记忆的城市犹如一个国家没有历史,没有根源,只是现代城市建筑师们的复制品。“旧式建筑”是仿造古建筑的风格所建,青砖所砌的墙完整,没有细沙式样的石灰剥落,这样的建筑分布在北京的旧城。在商业开发充分的地段,青砖墙上装饰着时尚的广告牌,风格有些不伦不类。有的则在门口挂上两个灯笼,取代了闪耀的霓虹,乍一看还以为到了哪个贝勒府。仔细一看招牌,竟写着“某某宾馆”的字样。

无需鉴定,仿造的古董再逼真它也是赝品。

只有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风貌自然地徜徉于城市的街头巷尾,这座城市才会成为活着的城市。当我们回味时,可以有地方让我们去体会;当我们在现代喧嚣的城市生活过久了,在这样的一隅,甚至是某个角落,可以让我们感动。

有人说,旧城改造与城市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何必深究于此。

然而,我们毕竟不是香港,不是新加坡;我们是北京,是上海,是西安,是南京……我们有着六朝古都的脂粉与高贵,有着皇陵的霸气与奢华,有着旧式的风情与俗气……我们有的是历史,是味儿道。

更何况纯正的北京味儿不是只属于北京人的,八百多年的历史使之成为世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承载的是人类文明的记忆。

犹如对茨威格对欧洲的回忆一样,唯有对逝去的世界留恋,才对现在的世界充满寄予。

央视主持人赵普说,全世界仅存的规制保留最完整的都城,在几十年的“百废待兴”中,落寞成了钢筋水泥丛林里的盆景。当然,人们想看真正的老北京也不难,打个电话预约一下,首都博物馆里有供着的“老北京”。赵普的悲观表达是对文化保护的痛彻疾首的呼吁。

城市的魂魄就在于那些活着的历史,我们必须保有记忆。

□ 编辑 李立群 □ 美编 阎 瑾

猜你喜欢

味儿老街遗产
虎年春来年味儿浓
“土味儿”拼多多
老街谣
遗产怎么分
味儿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千万遗产
老街(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