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峨眉山市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
2011-04-19龙艺
龙 艺
(四川省水利干部学校,成都,610072)
峨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向西南大小凉山的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03°10′30″~103°37′10″,北纬29°16′30″~29°43′42″之间。全市幅员面积1170.36km2,东西宽25㎞,南北长46㎞,东邻乐山,南界峨边,西邻洪雅,北与夹江接壤;辖12个镇、6个乡,总人口约45万人。本文根据该市水土流失现状与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1 水土流失现状
参照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和《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技术规程》,结合研究区的气候、土质、及TM影像特征,峨眉山市水土流失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由于研究区内自然和社会因素各异,水土流失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分为西部以峨眉山为主的轻度水土流失区域,东部以中山地形和台地为主的强度水土流失区域。
一般将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看作地区的水土流失总面积。通过调查,研究区境内轻度侵蚀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4.68㎞2,占境内总面积的30.30%,主要分布于峨眉山脚至龙池镇一带。水土流失面积中又属中度侵蚀所占比例最大,达18.06%,所占面积为211.41㎞2。研究区内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的面积分别为54.56㎞2、6.15㎞2,主要分布于普兴-川主一带和高桥-九里-乐都一带,所占峨眉山市总面积比例依次为4.66%、0.53%。研究区各级水土流失面积及所占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峨眉山市水土流失强度分级面积统计(km2)
与四川省水土流失现状相比,峨眉山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3.59%)。但其土流失面积多集中在中度侵蚀(占59.61%),高出四川省水土流失中度侵蚀面积平均比例近15%;强度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5.38%,略高于全省11.67%的平均水平;极强度侵蚀在总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为1.73%,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轻度侵蚀面积则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比例(41.06%),为23.28%。
图2 四川省、峨眉山市水土流失强度对比
2 水土流失特点
研究区处于四川盆地西南,属于水力侵蚀地区。全市水土流失均以水力侵蚀为主,其所占比例在99%以上,其他侵蚀不足1%。在水力侵蚀中,面蚀、沟蚀及崩岗侵蚀均较为严重。由于地理位置位于峨眉山暴雨集中易发区,且地形复杂,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峨眉山市水土流失具有以下特点。
2.1 水土流失总量大,分布广泛
据全国水土流失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峨眉山市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354.68㎞2,达全市幅员面积的30.30%,且广泛分布于全市各个乡镇和大部分村庄。据调查资料显示,研究区内除黄湾乡内大部分地区属微度水土流失区外,其他乡镇的大部分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2.2 水土流失强度高,潜在威胁大
研究区水土流失局部呈现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强度以上侵蚀面积达60.71㎞2,且集中分布在丘陵和中低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土壤极易受到流水侵蚀。在中低山区,长期的地表水冲刷已形成了冲蚀地貌;在坡度较大的区域,水土流失造成植被破坏,形成进一步的侵蚀威胁;在紫色砂岩、砂质泥岩分布的中低山区,暴雨冲刷常引起较大面积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崩塌,威胁山脚居民,并造成耕地的毁坏。另一方面,由于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得不得有效控制,对研究区的耕地质量形成潜在的威胁。
2.3 土壤流失严重
调查资料显示,研究区土壤年均侵蚀总量超过2.00×105t,年均土壤流失厚度超过1.00㎜。尤其在坡耕地区域,土壤流失情况最严重。在坡耕地区,人为对土壤抗蚀性的破坏为土壤侵蚀创造条件,形成水力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相互作用,水土流失愈加强烈,表层土壤受到破坏而流失。
2.4 水土流失成因复杂
峨眉山市位于我国四川盆地西南方向,区域内气候差异大,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人口密度大,各乡镇产业多元化,构成研究区水土流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结构复杂性。
降水径流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研究区降水情况年内分布不均,且位于峨眉山暴雨集中易发区,每年6~8月,250.00㎜以上的降雨平均发生4~5次,其中有1~2次甚至超过400.00㎜。大降雨在土壤抗蚀性较弱的地区形成径流,夹带泥沙引起水土流失。
峨眉山市人口密度较大,耕地不足,迫于人口的增加和发展需要,对耕地的需求量大。在缺乏正确引导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随意开垦坡耕地,乱砍滥伐及不规范的矿产开采,也是当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3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应该结合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针对水土流失与各个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考虑研究区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情况,以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对研究区内水土流失进行综和治理。
3.1 加强坡耕地的管理
峨眉山市的坡耕地垦殖是形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坡耕地的规划治理应充分考虑坡度的大小情况,水土流失强度,土壤性质和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不但做到改善水土流失现状,而且应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2 提高植被覆盖
3.2.1 荒山荒坡利用。峨眉山市荒山荒坡面积较大,水土流失相对较严重。将荒山荒坡发展成对水土流失治理有利的植被覆盖区域,不但有利于保持峨眉山市的水土,还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荒山荒坡的治理,主要根据荒山荒坡的地理位置、土层厚度、肥力、水源等条件综合考虑。在中度以上流失程度且表层土较薄的土地上,栽种用材林和薪炭林,树种可以选择如巨桉、白杨一类的速生林,这样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解决当地的燃料问题。对水土流失程度较轻且表土层较厚的土地,可栽种价值较高的经济林木,并间种灌木和草类,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同时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3.2.2 加大疏幼林管理力度。对疏幼林的管理包括封育和治理两方面。在林草郁闭度0.30以下的疏、幼林地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实行封禁管护,注重其自然修复的能力;同时在疏林地中补栽补植,提高植被覆盖的程度,在林地边缘采取设置围栏等措施,以达到恢复植被的目的。
3.2.3 改变群众观念,提高水土保持意识。通过散发宣传材料、展示图片等形式开展宣传,向群众展示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使水土保持的观念深入人心。另外,还可以通过电台、电视台播放市级领导关于水土保持工作讲话的方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呼吁全社会提高水土保持的意识;还可在交通要道和人群集中的地方制作固定的水土保持宣传标语。
由于山区农民采用传统耕作方式,在客观上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区内,应向农民宣传改变耕作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倡和鼓励当地群众改变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改顺坡种植为横坡种植或等高耕作等。通过这一简单的耕作方式的改变,就能大幅度地减少水土流失。
3.3 加大监管力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3.3.1 做好洪水测报。峨眉山市由于地处峨眉山暴雨集中易发区,加之市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大,每遇大强度降雨时,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隐患。为此,可在各流域,水库等地建设和完善防汛工程,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降雨情况和汛情灾情等,为水土保持提供准确信息。
同时为了加强对全市境内建设项目的管理,及时发现、制止、查处各类违反《水土保持法》的行为。要投入资金在峨眉山市境内各重点地区建立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测点,购置相关设备,配备相关人员,做到适时监测、适时上报和及时处理。
3.3.2 明晰责任,完善水土保持体系。对水土保持中预测、管理、控制、改善措施等环节,要实行专人管理,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工作任务和最终效果,使工作落到实处,并定期汇报和总结工作进展及仍需改进之处。在各镇乡农业服务中心等基层,还应确定水保执法监督人员,做到将水土保持工作具体化,提高水土保持成效。除此之外,政府还应编制统一而又实际的水土保持方案,使各地的水保工作有法可依,明确方向高效有序的进行。
3.3.3 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城市建设和开发是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研究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应重视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对建设项目进行建档,并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种有违水土保持相关法律的项目和活动,坚决惩治不依照法律规定的行为人,充分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的作用,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新的水土流失。
3.4 分区治理
3.4.1 极强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整治重点。针对该区域森林遭到破坏,降水丰富等特点,结合区内社会经济现状,该区水土流失整治应以保护森林植被为主,封山育林。另外,针对该区域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改变坡耕地的耕作方式和耕作习惯,也是治理重心之一。
3.4.2 较强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整治重点。本区域水土流失已进行一定的治理,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新植林生长缓慢,仍需进行长期的管理。人为活动因素是本区域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本区的水土流失重心应是加大监管力度,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使已确定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能落到实处。
3.4.3 中度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整治重点。林业和矿业是本区的主要发展方向,针对本区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失整治重点应是合理规划林业开发面积,用材林砍伐的同时注意保持水土;在矿石开采区,应注意对弃渣弃土的管理,控制乱倒乱堆现象,保证矿石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减少水土流失隐患。
3.4.4 轻度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整治重点。控制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引起的水土流失,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禁止城镇不合理倾倒垃圾弃渣等现象。建设水利设施,调整排灌渠系,改善土壤内排水不良现象,保持水土的同时保护流域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