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布垭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板施工

2011-04-18韩丹芳

四川水利 2011年3期
关键词:边墙滑模面板

韩丹芳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成都,610091)

1 工程概况

清江水布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位于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坝顶高程 405.0m,最大坝高233m,大坝上、下游平均坝坡1∶1.4。面板混凝土总方量8.14万m3,面板共55条块,条宽分为16m和8m两种。面板厚度从上至下逐渐变厚,顶厚30cm,底部最大厚度110cm。面板混凝土分三期浇筑,其中二期浇筑高程为278.0m至340.0m,最大高差62m,最大块长106.64m;面板顶部厚度50.65cm,底部最大厚度74.45cm;L6~R12条宽16m,L11~L7和R13~R28条宽为8m;合计面板浇筑面积 47400m2,混凝土29600m3。混凝土标号为R28300#F150W12,二级配,钢筋约2460t。面板总体平面布置见图1。

图1 水布垭面板坝混凝土面板平面布置

2 施工平面布置

该坝的二期面板混凝土施工是在大坝四期填筑至高程366m后进行,预留宽40m、长约500m的施工平台,其余范围继续填筑。

施工道路:混凝土、钢筋等各种材料的水平运输,由左岸、右岸运至坝前高程366m平台再转至各施工部位。根据施工需要,坝前坡面布置了8台钢筋台车和4台施工台车,分别在0+164m、0+292m各设置一套钢楼梯,另在坝的右翼布置三道软梯。

施工用水:沿坝前铺设φ100mm的供水管与左岸趾板主供水管相连,从右坝铺设φ100mm的供水管至坝中间,每隔16m设三通和闸阀,以供面板施工用水和养护用水。

施工用电:利用左岸和右岸405m高程平台布置的两台500kVA变压器,沿坝前两端向中间铺设3×95型低压电缆,每 50m设一个空气开关,以满足现场施工机械运行和施工照明需要。供电设施设封闭安全防护网。

综合加工厂:加工厂宽25m,沿坝轴线200m布置,用于钢筋和模板的加工和堆放。

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面板混凝土设计参数见表1,根据设计要求,面板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见表2。

表1 水布垭二期面板混凝土设计参数

表2 水布垭二期面板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4 施工机械

拌和系统:以左岸大岩淌HZS90强制拌和机及右岸桥沟强制式拌和站为主,三友坪3ZJ3-1.5自落式拌和楼为辅。聚丙烯腈纤维人工掺加。

混凝土运输机具:混凝土运输以8t自卸汽车为主,6m3搅拌车为辅。从拌和楼经左、右岸上坝公路运至坝面各面板块受料斗再由溜槽入仓。新拌制混凝土从拌和楼运至仓面的时间约需5min~15min。

滑模机具:面板混凝土施工采用无轨滑模。滑模结构尺寸为17.66m×1.5m,由底部钢面板(δ=8mm)、上部型钢桁架([25和Ⅰ25)及抹面平台三部分组成。滑模前部设振捣平台,后部设二级抹面平台,滑模用2台10t的卷扬机牵引。滑模结构示意见图2。

图2 滑模断面示意

5 面板混凝土施工工艺

5.1 混凝土挤压边墙凿断处理

为了尽量减少混凝土挤压边墙对面板混凝土的约束,在沿面板垂直缝方向将挤压边墙凿断,用ⅡAA料填缝并人工分层锤实,再做垂直缝砂浆垫层,采用M20的砂浆人工铺设。

5.2 一期面板顶部脱空处理

由于一期面板浇筑完成后,坝体继续填筑上升,随着填筑量的加大,一期面板范围堆石体蠕动引起一期面板混凝土上口与挤压边墙脱空,并且造成面板裂缝。

5.2.1 充填灌浆浆材。浆材为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Ⅱ级粉煤灰、膨润土等。浆液配合比为:水泥:粉煤灰=1∶2(重量比);水:(水泥+粉煤灰)=1∶1或0.5∶1(重量比);掺加(干料重量)5%的膨润土。

5.2.2 充填灌浆。在一期面板顶部,将直径15mm~25mm的注浆管沿面板与挤压边墙间尽量往下插深,灌浆管间距3.0m。面板脱空填充灌浆采用无压自流方法进行。

5.3 喷涂乳化沥青

挤压边墙坡面整修完毕并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用喷射机由上至下喷涂沥青。

5.4 钢筋制安

每块面板的结构钢筋按设计图纸现场加工。接头采用剥肋滚压直螺纹套筒连接。加工完成的钢筋按要求套丝检查、记录、编号挂牌堆存。安装钢筋时在坡面布置架立筋,架立筋为φ25mm螺纹钢,间排距2.2m×2.4m,插入挤压边墙40cm,按总量的50%布置,其余用板凳筋作架立筋。在架立筋上标出钢筋绑扎的设计位置进行安装。

5.5 止水片制安

采用自制四级铜止水片成型机在坝面施工平台压制成型送至接头处。垂直缝拐角处L型接头采用厂家定做,现场人工安装。铜止水连接采用双面搭接焊,搭接长度不少于20mm。在高程320.0m处增加安装底部水平紫铜止水,和两端垂直缝铜止水焊接连通,沿止水片中线安装沥青杉木板隔缝,在混凝土浇筑完后表面安装面层止水。

5.6 侧模制作安装与就位

侧模为钢木组合结构,主要由[18轻型槽钢配木模板组成。轻型槽钢标准长6m,部分为3m,底部渐变段为6cm厚木模板,每副模板长3m。周边缝模板现场整修加工,侧模安装在垂直缝底止水安装完成后进行,侧模外侧采用三角支撑架固定,内侧采用钢筋支撑。

5.7 溜槽铺设

溜槽采用梯形,每节长2.0m,端部设连接挂勾,在钢筋网上铺设并分段固定。溜槽上部采用柔性材料作盖板,底部铺上塑料布或绒毛毡使其与钢筋网隔开。面板分缝宽16m时,对称布置二道溜槽,8m宽时中间布置一道溜槽。

5.8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用自卸汽车运至坝面后卸入受料斗内,由受料斗顺坡面溜槽输送入仓,按 30cm~50cm分层布料。仓面中部采用φ100mm的振捣器振捣,靠近侧模和止水片的部位,采用φ70mm软管振捣器振捣,脱模后人工两次收面。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和施工速度,受料斗及溜槽在卸料前要用同标号砂浆润滑,保证混凝土输送的顺畅。仓面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3cm~5cm,出机口坍落度按浇筑部位分别控制在5cm~7cm和 7cm~10cm,初凝时间为 10h~12h。

5.9 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表面覆盖粘有塑料膜的绒毛毡保温被,并洒水养护,达到保温和保湿的效果。单块面板浇筑完毕后,在顶部布置一趟花管进行不间断流水滴渗保湿养护。

5.10 雨季施工措施

在遇大雨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将仓面遮盖好,同时做好仓面的排水工作。降雨量较小时,对运输混凝土的自卸汽车覆盖防雨布,对仓内两侧铜止水处用棉纱布拦堵流水,在水平方向将喷涂的乳化沥青凿断以利于流水渗入挤压边墙垫层内,在保证仓面混凝土无冲刷的情况下继续浇筑混凝土。

5.11 混凝土面板缺陷修补处理

二期面板施工中发现一期面板R12、R13块处于趾板变坡处,且为受压区和受拉区的分界地段,受力状况复杂,致使面板底部出现脱皮现象,最深处达18cm,局部位置周边缝中间铜止水已出露。经协商进行如下处理:(1)起壳部位深度超过2cm的范围内,采用M40预缩砂浆修补,深度小于2cm的部位采用SR柔性填料找平;(2)对周边缝中间铜止水片和混凝土之间的缝隙进行灌浆处理。预埋φ16mm 灌浆管(钢管),间距50cm;采用浓水泥浆灌注,水泥为普硅42.5级,灌浆压力不超过0.2MPa;(3)该部位周边止水片施工完成后,回填厚度各为3.0m的粉细砂、粘土、任意料。

6 面板混凝土施工管理

6.1 进度安排

二期混凝土面板采用4套滑模施工,浇筑时间为3个月。2005年11月中旬开始施工准备,2006年1月正式浇筑,滑升速度 1.0m/h~1.8m/h,从中向右、左两边跳仓分序浇筑。

6.2 质量管理

按照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建立健全面板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三检制”,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做到上道工序没验收签证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6.2.1 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用于面板上混凝土施工的原材料,严格按设计要求的品种和型号选用,并经试验检验合格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使用。

6.2.2 采用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在满足设计要求各项技术指标的条件下,对水灰比和外加剂进一步优化。

6.2.3 降低挤压边墙垫层对面板混凝土的约束。按规范要求对挤压边墙坡面进行整理,使坡面无突变错台。同时对所有挤压边墙层间缝用M10砂浆勾缝,在面板垂直缝处将挤压边墙垫层凿断,在挤压边墙坡面上喷涂3mm厚乳化沥青隔离层。将一部分架立筋改为板凳筋,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将插入垫层内的架立筋割除,以消除嵌固阻力。

6.2.4 加强对混凝土浇筑过程的质量控制。每块面板混凝土必须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并签发开仓证后才能浇筑。在浇筑过程中,保证止水处混凝土的密实。在滑模提升时,每次提升距离不得大于50cm。在整个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有专职质检人员跟班质量监控。

6.2.5 认真落实面板混凝土的保湿、保温措施。为了防止面板表面发生温度裂缝,除在滑模支架上挂一套活动暖棚,还选用表面贴有塑料膜的绒笔毡覆盖保温,后期用坝顶固定的花管滴渗保湿养护,并定专人负责检查和维护。

6.3 安全管理

编制施工安全管理方案,对面板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辩识,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对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起重机械的检查。如安全栏杆、安全绳、安全带、卷扬机、钢丝绳、地锚、滑模吊耳、卡环等,以保证其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严格安全奖惩制度,杜绝习惯性违章的发生。

猜你喜欢

边墙滑模面板
面板灯设计开发与应用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MasterCAM在面板类零件造型及加工中的应用
河谷地形对面板混凝土堆石坝边墙施工期挤压形变规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基于组合滑模控制的绝对重力仪两级主动减振设计
PMSM调速系统的自学习滑模控制
并网逆变器逆系统自学习滑模抗扰控制
单线铁路隧道仰拱、矮边墙快速施工技术
Photoshop CC图库面板的正确打开方法
平行边墙出口窄缝挑坎消能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