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的照片
2011-04-18凌翼云
■ 凌翼云
一、照片的由来
照片是当年代表萧云端遗留给儿女的,由他的大女儿、省湘剧院退休的萧纫秋保存。我从省文化厅离休老人金汉川处知道有这张照片,借来,找照片中的金汉川、冯放、谢曼云三位老人辨认。29位中认出19位。长沙晚报《老照片》专栏编辑对此有兴趣,将它刊在2011年2月25日副刊上。潇湘电影制片厂离休编辑萧向阳,将报寄给在太原的当年代表徐帆。徐高兴地给我来电话:他也保存有这张照片,还保存有《中南区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团、主席团、大会组织机构名册》。我要求他将湖南代表团名单复印寄给我。有了名单,我再次拜访金、冯、谢三位老人,仔细辨认照片中的人。
我带照片给省文联江学恭同志看,他高兴地告诉我,文联正在筹办60周年庆祝活动,马上带我认识筹办的王涘海同志。王立即将照片扫描留下。两位都不太认识照片中的人,但觉得有史料意义。我虽认识其中很多人,也不全认识,更不了解。从他们以及给我、给晚报编辑打来的电话知道,有人希望多了解些情况。趁现在还有人知道这些代表,我便多了解些情况,作一点介绍,比后于我们的人去做便利、省力些。
二、照片和名单对号
当年代表团名单列有31人,照片上只有29人。29人中,我们辨认出27人,有2人尚待辨认。按照片上的排列,从左至右顺序列名如下,(没有认出的空出序号):
前排 10人:1.张汉卿 2.彭燕郊 3.李锡钧 4.项飞5.6.谭丕模 7.龙友鸣(女)8.王福梅(女)9.何冬保 10.谷曼
二排 9 人:1.2.王晨牧 3.萧燕秋(女)4.董每戡 5.易扬 6.徐帆 7.金汉川 8.谢美仙(女)9.李福祥
三排6人:1.阎金锷 2.萧云端3.刘斐章4.严怪愚5.冯放6.周章
四排 4人:1.谢曼云(女)2.舒三和 3.阳昌凯 4.尹健农
册上有名没能在照片上认出的4人是:孔福生、唐梅生、宋扬、范少卿。照片上只有两个空序,谢曼云仿佛记得有两位并没去开会,哪两位没去却记不起。
现健在的代表中有两位记得,湖南出发的代表中有黄非丹。他是大型花鼓戏《柴山恨》的编导,因为对戏有争论,大会没同意他参加。我是1948年认识黄非丹的。他1912年出生在长沙县东乡,抗战初期在长沙药店学徒时,参加一九三六剧社,后随熊佛西去江浙,在新四军一个宣传队工作。皖南事变后,他和曾是新四军宣传队队员的妻子沈静言晚年在长沙市四中教数学,回到湖南。解放前,沈在我家乡株洲乡下教小学,全家住株洲。1951年,湘潭县县长杨第南邀黄组织县文工团并担任团长,编演了《柴山恨》。戏里写贫农周子成打死地主家的狗,被迫披麻戴孝做道场。这戏在湘潭乡下很受欢迎,配合了土改运动,有“北有〈白毛女〉,南有〈柴山恨〉”之说。文艺界一些人认为这戏“长地主阶级志气,灭贫下中农威”,使戏遭批判。1952年湖南省文工团整编,黄非丹去省文艺出版社当编辑,后被划为右派。1979年,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和省剧协为《柴山恨》等一批剧作平反,为黄非丹等恢复名誉。黄晚年任湘潭县花鼓戏剧团编导。
三、代表简介
名单上有30位代表,1位非代表的工作人员。先介绍代表团团长谭丕模,其余按名单顺序简介。
谭丕模(1899-1958),文学史论家、教授。湖南祁阳县人。1950年7月担任省文联筹委会主委,创办《湖南文艺》。1953年调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58年和郑振铎一起出访西亚和非洲,飞机失事遇难。著作有《新兴文学概论》、《文艺思潮的演变》、《中国文学史纲》等,均在1949年前出版。后一本经他在北师大时修订,由人民文艺出版社重版。
孔福生(1885-1955),农民作家。长沙县明道乡人。马日事变后随贺龙部参加南昌起义,负伤后回长沙作地下工作。解放后任长沙县农民协会主席、湖南省农民协会副主席。工作中创作大量民歌体诗歌,有自传体民歌集《工农记》传世。
王晨牧(1917-1990),中学教师、校长、诗人。衡阳湘剧《醉打山门》剧本整理者之一。衡阳人,当时任衡阳市文联筹委主席。解放前有《往日诗草》集,1984年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诗集《向旷野这边开了一个窗子》。曾参加1979年版《辞源》修订和王船山著作校刊工作。
王福梅(1922-1993),女,湘剧旦行演员,长沙人。原姓冯,从师父姓王。抗战时名噪长沙湘潭,50年代主演《陈妙常》、《追鱼记》、《白兔记》,唱腔和表演有创新。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中演《打猎回书》的李三娘获好评,被灌成唱片,播向全国。后在省戏校任教。
尹建农,情况不明。
李福祥(1914-1981),常德汉剧男旦演员,桃源陬市人,年轻时在药铺学徒参加业余演唱,1930年下海。嗓音、扮相均佳,武功扎实,会玩乐器,人称“假妹儿”。抗日时任桃源县抗敌化妆宣传队队长,解放后一直在常德汉剧团演戏,曾担任团长。拿手戏有《黄河阵》、《盗旗马》、《三元会》、《风仪亭》等。代表作《思凡》,1952年获全国会演演员二等奖。王朝闻著文称他是“真正懂得如何强调细节的好演员”。
李锡钧,农民作者,具体情况不明。
谷曼(1919-2009),诗人,原名王馥,1949年任长沙市文教馆(后改称文化馆)馆长。当时是省文联筹委秘书长。后曾任省文化局办公室主任、省林校校长、省文联副主席。
宋扬(1918-2004),作曲家,湖北汉川县人。1938年参加抗日文艺宣传活动,1944年成为抗敌演剧四队成员,多在湖北、湖南活动,曾在长沙清华等中学任音乐教员。1950年任长沙市工人文工团团长,后任省音乐组组长、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1955年调北京任《歌曲》编辑部副主任。作品有《一根竹篙容易弯》、《苦命的苗家》、《读书郎》、《古怪歌》等。他创作的《天上太阳红彤彤》获1953年三年歌曲评奖二等奖。
何冬保(1917-1984),花鼓戏丑行演员,华容人,先在西洞庭滨演出,1947年进入长沙,创办民众剧院,后建育婴街新舞台。1952年和萧重珪以《刘海砍樵》参加全国戏曲会演,剧目获二等演出奖,两人均获演员三等奖。曾参加赴朝慰问演出。到洞庭湖工地演出,道具扞担结成冰棍仍坚持,被评为甲等模范。1961年调省戏校任教师。
易扬(1918-2008),作曲家,土家族,凤凰县人。1938年作《凤凰青年战时服务团团歌》(词曲),唱彻凤凰。1943年创作《沅水船夫曲》(词、曲),由演剧四队参加西南剧展。50年代初将宋扬《天上太阳红彤彤》配成四部和声,获1953年全国歌曲评奖二等奖。儿童歌曲《好爸爸好妈妈》获1953年中南区三等奖。曾受命组建湖南省艺术学院,任教音乐系。曾任省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
周章(1914-1986),剧作家。原名瞿然,桃江人。1951年任省戏改会秘书(实际负责人)兼编剧,1952年中南戏曲会演时任湖南领队。后调任省湘剧院编剧,创作和改编剧本《八义图》、《琵琶记》等70多个,代表作是《盘盒》。现代戏《田寡妇看瓜》在1952年省文工团会演中获奖。和张德浯合作整理的常德汉戏《祭头巾》剧本,获1957年文化部优秀剧本奖,被《人民文学》刊登。
金汉川,1927年出生于安乡,1951年在中共常德地委宣传部工作。后任湖南省湘剧团团长、省戏曲工作室主任、省文化厅副厅长。《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范少卿,情况不明。
徐帆,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徐沟县(1952年徐沟县与清源县合并为清徐县,属太原市)。本姓常,1949年后一直叫徐帆。当时是湘潭地区建设文工团乐队队长,后由湖南省文化局调文化部工作,曾任郑振铎的秘书。回山西后任山西省晋剧院院长,省文联秘书长、常务副主席。
阳昌凯(1897-1977),衡阳花鼓戏男旦演员,衡南县人。舞台生活50余年,演及湘南、粤北、赣西南,晚年在省戏校和衡阳市戏校教课。代表作《背梅》(又叫《哑背疯》)、《蓝桥会》、《逃荒》等。《背梅》中一人表演两人,用真、假两嗓表现男女对唱,俨然老翁、少妇。《蓝桥会》中蓝玉莲挑水的台步,堪称一绝。
舒三和(1900-1975),长沙弹词演员,长沙人。抗日时期参加长沙杂剧抗敌宣传总队,任副队兼弹词分队队长。弹词艺人过去除少数有火宫殿这样书场外,多靠街头、码头、船舱卖唱。解放后舒三和带头组织艺人学习,成立市曲艺队、市曲艺场。他在改进声腔艺术上讲究,表现人物。创作、改编曲目百余个,代表作《武松打虎》、《拳打镇关西》等,曾由中国唱片社灌成唱片。
唐梅村(1892-1955),中学教师、剧作家。邵阳人,能诗擅画懂曲。对邵阳市祁剧、花鼓戏、木偶戏剧团的扶持不遗余力。编写《红梅阁》、《田螺姑娘》、《小二黑结婚》等剧本给剧团演出。
冯放,文学理论家、编辑。1924年出生于湖北省隋州,本姓潘。1951年参加筹备湖南省文联,创办《湖南文艺》并任执行编委。1984年筹建湖南省文联文艺理论组,主编《文艺通讯》。有《冯放选集》等出版。
项飞(1917-1989),版画家,浙江省龙游县人,毕业于杭州美专,抗日战争时即有版画传世,宣传抗日救国。1951年任省文联筹委会副秘书长、美术组长。1953年美术组移属省文化局后仍任组长,后曾在省群众艺术馆工作。
张汉卿(1903-1973),花鼓戏演员,南县人。在家乡颇有名气,1947年来长沙,为西湖路花鼓艺入省会的首批人之一,生旦净丑皆能,文武六场均会,擅演老生。1955年获省二届会演演员三等奖。代表剧目《青风亭》、《芦林会》、《杀惜》。
彭燕郊(1920-2008),诗人、教授。原名陈德矩,福建省蒲田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任《广西日报》、《光明日报》编辑,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教授。有《彭燕郊诗选》、《高原行脚》和诗论《和亮亮谈诗》。回忆录《那代人》2010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七月派代表作有如《东山魁夷》、《小泽征尔》、《钢琴演奏》等。
董每戡(1908-1980),戏剧家、教授。原名董华,浙江温州人。抗战时曾率戏剧团体为抗日演出,创作《保卫领空》、《天罗地网》等剧作,曾在衡山改革皮影戏艺术,新中国成立后任教湖南大学、中山大学。著有《中国戏剧简史》、《西洋戏剧简史》、《说剧》、《五大名剧说》等。
刘斐章(1909-2006),戏剧家,贵州省兴义县人。青年时在北京参加反帝大同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八·一三”后上海成立救亡演剧队任八队队长,后改为六队仍任队长,当演员、当导演。曾在长沙参加文夕大火救灾和1949年迎解活动。建国后任湘江文工团团长、省文化局艺术科科长、副局长、省剧协副主席。有回忆录《岁月》留世。
谢美仙(1930-2005),祁剧旦行演员。原姓唐,广西兴安县人。母逝父穷,随养父姓。出身桂林仙字科班,在湘、桂边境农村演出。1948年定居邵阳,成为邵阳市祁剧团、湖南省祁剧团的主要演员。代表作《昭君出塞》,获1955年省会演演员一等奖。田汉、欧阳予倩、红线女、马少波等均著文称赞。梅兰芳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说:“这出戏对昭君悲怨心情,表现比较强烈,很能感动观众”。
龙友鸣,女,可能是苗族、湘西的代表。
阎金锷(1910-1970),戏曲史论家、教授。原名阎利甫。山东惠民县人。1950年在湖南大学任教,热心长沙戏曲工作。参加长沙市工人文工团,曾任市文化馆副馆长、市文教局艺术科科长、省文化局艺术科科长、省戏工室主任、省剧协常务副主席。40年代有著作《川剧》、《汉剧》、《柳敬亭传》出版。60年代有《湘剧史》和剧本《辛弃疾》稿,文化革命中书稿被毁,卧病斗室,孑然去世。
严怪愚(1911-1984)记者、报人、作家。邵阳市人。1939年不顾蒋政府禁令,在创办和主办的《力报》(邵阳)上发表汪精卫叛国投敌的消息,对国统区影响很大。抗日胜利后任《东南日报》驻沪记者,1946年在南京梅园新村受周恩来嘉勉。解放前夕在长沙创办和主编《实践晚报》。
萧云端(1915-2005)戏剧家,邵阳市人。抗日战争时期毕业于国立剧专,长期从事戏剧活动。1950年任邵阳地区资江文工团团长,和陈明生等创编的《张谦参军》,由资江文工团和邵阳市花鼓戏剧团演出,1952年分别获中南区戏曲会演和省文工团会演的奖。力荐邵阳花鼓戏《打鸟》,整理后成为剧种代表性剧目。
萧燕秋,不详。
写作中,得到老友朱力士、周健民、姚蓉弟、刘样、金式、李羽立、龚克利、及彭燕郊夫人张兰欣、项飞夫人李淑美等提供情况、资料、线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