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组织 强化管理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2011-04-14鸡东县人民政府
□ 鸡东县人民政府
精心组织 强化管理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 鸡东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鸡东县紧紧抓住中央和我省进一步加强灌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有利时机,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集中投入、整片推进,协会优先、良性管理”的工作思路,围绕“打造水利强县,服务现代农业”的目标,创新工作机制,突出建设重点,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已完成投资1.1亿元的大型灌区规划骨干工程和投资3 494万元的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一期工程建设任务,10年间水稻面积增加近7万亩,增加粮食产量3 000万公斤,农民年增收7 000万元;工程配套率达50%以上,干支渠道硬化率达到16%以上;水田用水系数由原来不足0.47提高到0.55,年水田灌溉节水7 000万立方米,实现了节水增效的目标。2010年,我县被列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我们抢前抓早,快速启动,截至今年5月,已完成渠道整形140条、长度111.14公里,完成建筑物286座,完成土方823 382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3.6万亩。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真重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鸡东是鸡西地区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全县水资源总量4.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1 363立方米,不足全省的70%,不足全国的60%,已低于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标准。农业用水主要依赖穆棱河及其支流的过境水,但因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穆棱河水可用不可靠,每年6月都会遇到枯水期,加之工程性缺水严重,难以保证全县农业用水需求,水已成为制约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论是当前还是长远,对我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建设进程。
一是建立政府高位推动机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批复下达后,我县立即成立了项目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县灌区管理处为项目法人,抽调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组成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政府高位推动机制。与相关部门领导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细化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项任务的责任,明确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的各项建设目标,以及奖励和处罚措施等,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我县2010年重点县建设计划投资2 40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799万元,省财政补助800万元,县财政配套320万元,其余由受益群众投工投劳解决。在地方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先期垫付资金500万元,拨付管理费60万元,用于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和各项费用支出。将农业局、农业开发办、农机总站、扶贫办、国土资源局等各方面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全部整合到水利重点县项目区,统筹安排,集中使用。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发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民投工投劳投资达220万元。同时,加强资金运行监管,在财政局设立工程专账,资金拨付由施工单位依据工程进度提前申请,经工程监理单位审定通过后,报水利工程项目负责人审批,由财政集中支付。项目完成后,将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
三是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政策、措施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在县城和项目所在乡镇,通过设立永久性标语牌、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增强了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各乡镇及时召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场会,做细做实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受益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义务出车运送水泥构件,清淤筑渠,工作热情十分高涨。定期编发《鸡东县农田基本建设工作简报》,在市级以上媒体刊发各种报道和信息6篇,播放专题宣传片2个,在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发报道2篇。在全社会营造出关心和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早动手,确保提前完工
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分散、工期长的实际,我县不等不靠,早谋划、早准备,想方设法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一是提前备物备料。在申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时,我县就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对项目区内渠、涵、闸、站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调查摸底,编制完成项目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并同步组织灌区养护队开始混凝土板的预制。项目批复时,我县已经预制混凝土板12万块,可保证整形完成的渠道能够及时铺装,为抢抓工期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合理安排工序。在去年上冻前,提前挖好大型构造物基础,对所有渠道土方进行整形,完成全部夯实工作。去年11月20日前,铺设混凝土预制板12公里,占设计衬砌长度的78%。今春,提早清雪、运板、运砂、支模、绑筋,春灌前渠道铺板工作全部完成。
三是改进施工办法。在项目审批期间,我县就积极组织受益农户投工投劳,完成了所有渠道的清淤除障任务,为专业队伍进场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中标通知书下达后,要求施工单位马上组织专业施工队入驻现场,倒排工期,全面开工,想尽一切办法抓进度,抢工期。对于较大的桥、闸、渡槽和跌水等构造物,要求施工单位制作定型模具,同时开工建设多个建筑物;对于斗、农门等小型构造物,利用冬闲时间在室内预制。共制作各类模具140套,预制农门190个,缩短工期50%以上。
三、求实效,确保项目施工质量
重点县项目建设点多、面广、战线长,我县在严格履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基本建设程序的基础上,积极完善“政府监管、法人负责、群众监督”三级质量监控体系,有力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一是突出政府监管职责。我县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施工的原则,对工程的规划设计、招投标、检测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在项目区内的每个村,都设立公示牌,将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投入、招投标情况、监督电话等向社会公开。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领导小组在单项工程开工前,要审查施工单位开工准备情况,经现场认证后才能开工。对原材料和半成品,先对拟定的采购厂家进行审查,产品符合技术要求后,才可购进。进场材料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投入工程建设,保证材料质量达到设计标准。
二是落实法人责任制。在工程建设上,我县始终坚持项目法人终身负责制,建立了由灌区主任、副主任、总工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监管队伍,每个标段派出现场2~3名监管人员,跟班作业,严格按照建设标准,狠抓质量管理。在建设过程中,针对第三标段因淤泥地质条件导致近80延长米渠道铺板层出现变形的问题,要求施工单位将预制板全部拆除,清淤40厘米后全部换沙夯实,重新铺装;对四标段50延长米渠底高程错误和二标段100米混凝土板衬砌不平的渠道全部拆除重装,确保了工程质量。
三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每个项目区受益村都成立了由3~5名群众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协助现场监管人员监督施工质量,调处各类矛盾。在项目区,有一条宽5米、长500米的田间路斜穿水田,铺装的几条渠道均需从田间路穿过,既妨碍渠道衬砌,又影响水田田格化。监督小组从村民和施工单位双方实际需要出发,提出将这条斜穿稻地的田间路改为水田,重修一条田间路的建议。该建议得到建设单位的采纳,投砂石3 000立方米,新修一条1 000延长米的环形砂石路,既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又保证了工程质量,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施工过程中,协调交通、供电等部门和相关村镇,移动高压线杆1处,重新规划渠道走向,取直渠道2.6公里,增加取水口15处,征地20余亩,从而保证了渠道裁弯曲直和水田田格化。
四、抓重点,确保灌区发挥作用
近来年,我县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程,以灌区建设为重点,不断强化领导、深化改革、优化设施,灌区管理效能充分显现。
一是不断深化体制改革。鸡东灌区承担着全县90%以上水田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任务。2002年,我县成立鸡东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处,确定为副处级单位。制定实施了《鸡东灌区体制改革方案》,将灌区界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和运转经费由县财政承担;灌区成立工程养护队,负责灌区工程的维修和养护,原事业编制不变,自负盈亏;灌区所有职工全部参加了养老、医疗和人身意外保险,切实维护了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二是加快农民用水协会组建工作。2006年初,按照省水利厅关于加强用水户协会建设的工作要求,我县以“巩固、完善、规范、强化”为主线,全面推动用水户协会健康有序发展。鸡东灌区现已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23个,会员达到3.86万人,管理水田面积29.1万亩,减少了用水纠纷,提高了灌溉质量。
三是稳步推行水价改革。鸡东灌区是我省首批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单位之一。2009年,我县全面完成水价测算、监测、听证等工作,获得省物价局和省水利厅的批复,实行按方计费,达到了农业灌溉节约用水的目的。
四是积极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我县积极开展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县政府投入150万元,新建了一处信息中心。争取国家投资400万元,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对鸡冠山渠首、东明渠首的远程控制;建立水情自动监测站点34处,为灌区信息化管理动态数据的采集、制定灌溉调度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更新基础数据库、水情监测管理、水费征收管理、灌区用水管理等专业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用水和水费征收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灌区管理效能与决策能力得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