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
2011-04-14索虎勤陈渭明李红梅
刘 茹 索虎勤 陈渭明 杨 帅 李红梅
(黄委会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河南三门峡 472000)
黄河三门峡库区水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自1994年1月通过了首次国家级计量认证评审以来,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水利质量检测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准则》(SL309-2007)(以下简称《评审准则》)内容及要求,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了实验室质量管理力度,规范了实验室内部审核程序,细化了实验室质量控制计划,明确岗位,责任到人。硬件、软件两手抓,确保了“监测中心”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在及时准确地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水质监测数据、实时有效地为社会提供优质监测服务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
1 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管理体系
组织机构是管理体系中重要要素之一。质检机构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该机构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否则,管理体系无法运行,更谈不上持续有效了。
“监测中心”1979年9月正式成立。 “监测中心”同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合署办公,并挂靠于本局。属于非独立法人实验室。有独立的账号和账目。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民事责任。对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及一些关键岗位人员均有任命文件和明确职责职权范围。另外该中心还为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的基层单位。负责三门峡库区水环境监测业务工作。
为了使管理体系围绕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有效运行,协调质量活动,“监测中心”制定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支持性文件,确保中心检测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通过质量体系文件的全面贯彻与实施,使全体工作人员理解并自觉执行。自 1994年计量认证至今,因《评审准则》修改了3次,随之该“监测中心”《质量手册》修改了4次,现使用第4版;《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分别为第2版,保证各类质量体系文件现行有效。为加强质量管理,建立适合于该“监测中心”检测工作类型和范围的组织机构、工作程序、各类资源,保证“监测中心”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与质量承诺的有效实施。
2 重视业务培训,提高各类人员素质
人力资源是质量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其“监测中心”员素质、学历高低直接体现一个质检机构具有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管理水平。
“监测中心”现有职工 15人(含主任、副主任分别由局长和主管局长兼任)。其中高级职称 3名,占 20.0%,中级职称 9名,占 60.0%;助工 3名,占20.0%;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14名,占总数的93.3%。专业涉及水资源保护、化学、陆地水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分析、环境工程等。
为满足监测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监测中心”每年委派不同关键技术岗位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技术培训,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监测中心”各类人员均实行持证上岗。从事技术负责和质量负责人员、内审员均接受了水利部计量办举办的全国《水利行业计量认证评审准则培训》,取得了内审员证书。从事水文水资源论证及评价工作的人员参加了水利部举办的业务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对于操作大型监测仪器人员,如美国产的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议等均参加了水利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举办的相应培训。对于新上岗人员,做到由经验丰富的同志带领,在其熟悉分析项目后经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合格后方独立操作,出具准确可靠监测数据。
3 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监测技能水平
黄河三门峡库区水质监测工作自 1957年开展至今,除1967~1975年停测外,前后历经50多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质监测工作愈显得更加重要。监测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由常规监测延伸到省界监测。由生产任务监测扩展到对外提供优质水质监测服务。同时监测断面、项目及频次逐年增加。
20世纪70年代初,“监测中心”的实验室面积不足300m2。现增加至1160m2。监测断面由原来的7个增至40多个。监测项目由20多项增加到50多项。监测频次由原来的每月1次增至到每月3次。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满足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不断在水质监测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随之监测技能水平逐步在提升,监测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监测数据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亦愈来愈高。
目前“监测中心”拥有气相色谱仪、PE-原子吸收光谱仪、COD快速测定仪、多参数流动注射仪等国外生产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水质监测工作得到了上级及同行的认可,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4 开展质量内审,确保监测成果质量
定期开展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纠正和预防不符合工作,确保监测成果的质量,并为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质量内审工作是否搞得好,直接影响质检机构管理体系运行的状态。依据《评审准则》及该“监测中心”制定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质量体系文件,每年初由质量负责人编制内审计划,报“监测中心”主任批准后组织实施。
召开首次会议,按照计量认证评审的2个方面19条要素对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一次全面的内部审核。由具有资质内审员负责编制检查表并实施检查,填写相应记录,向审核组报告审核情况。
在末次会议上,把内审的不符合项向全体职工通报。向“监测中心”主任提交内审报告。提出纠正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到人。由质量负责人对纠正措施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同时搞好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其流程是从样品采集、加保存剂、运送、接收、发放、检测到出具可靠的监测数据。
整个过程严格执行现行有效的方法标准和规范。每月质量控制严格按照该“监测中心”制定的《质量控制计划安排》进行。对不同项目、不同人员进行加测盲样控制,以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各实验岗位责任到人,做到安全、生产两不误。每个工作流程严格按要求进行,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障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处于良好状态。
从 1994~2008年共接受计量认证现场盲样考核共25项次,涉及考核人员33人次。其中人员比对16人次,仪器比对2次,方法比对2次。考核结果均为一次通过。
5 做好管理评审,实现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管理评审是质检机构最高管理者对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以及对本质检机构的适用性,所组织进行的评价活动。它是质检机构发现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并借机进行改进的主要依据。
按照“监测中心”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中规定由技术负责人在年初制定管理评审计划,并报“监测中心”主任(即最高管理者)与其沟通后,组织落实,以会议的形式进行一次管理评审。会议由“监测中心”主任主持,“监测中心”全体职工参加。由相关人员汇报相关内容。管理评审得出的结论由“监测中心”主任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技术负责人跟踪验证整改情况,并编写管理评审报告,发放至相关部门与人员。有关评审记录及时交档案管理员编号归档。
通过管理评审使“监测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实现持续改进,真正使管理水平更上台阶。
[1]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006.7
[2]水利质量检测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准则(SL309-2007)
[3]方璟等.水利质检机构计量认证评审指南(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6
[4]李青山.水利质检机构计量认证准备指南(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