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一五”山西省水利建设十大成就

2011-04-14潘军峰

山西水利科技 2011年2期
关键词:十一五水源山西省

潘军峰

(山西省水利厅 太原 030002)

水是山西之短,更是山西之痛。缺水一直是困扰和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为寻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治本之策,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未雨绸缪,从长计议,在水利部精心指导下,做出了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重大决策,全力推进了事关山西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水利、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水利、事关建设秀美山川新山西的生态水利和事关水利现代化发展的数字水利,举全省之力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水源、农田灌溉、水保淤地坝、地下水保护及汾河清水复流和城乡节水等六大工程。2008年、2009年兴水战略全面进入攻坚阶段,2010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十一五”时期是山西水利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全省水利建设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五年。

1 应急水源工程取得决定性胜利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本着“兼顾下游、维系生态、合理开发,将地表水取用量控制在40%以下”的原则。通过建设一批地表水拦蓄工程,加固改造一批水库工程,在丰水年和正常年份,主要使用地表水,涵养地下水,使地下水储量逐步回升。在特殊干旱年份,由地下水补充供水。

围绕“储水于地下以备旱年之需”的目标,2007年启动了35项应急水源工程。这批工程基本涵盖了建国以来我省不同时期规划的重点工程。到2010年底,35项应急水源工程累计完工27项,这批工程建成后,加上已除险加固的百座病险水库,全省地表水供水能力有了显著增长,2010年水库年末蓄水量已由2005年的6亿m3增加到12亿m3。这批工程的建设,构成了全省经济社会供水的主要水源,有效解决了全省长期以来工程性缺水的突出问题。

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率先实现全覆盖

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确保让全省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水、放心水。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委、省政府将解决吃水问题作为政府的一件大事来抓,特别是2009年,又进一步提出两年内实现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2010年6月和8月,由11位山西省委常委和省级领导带队,两次分赴全省11个市就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和督导。随即,山西省委、省政府召集各市书记、市长专题安排部署农村饮水工作,会议由省委书记亲自主持,省长做动员报告。

从2006年开始,山西省级财政每年筹集资金用于饮水安全,各市县也按水利部要求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为提高冬春季节的供水保障率,2008年省政府动用了省长预备金,为各县配备了专门供水服务车,确保在大旱之年通过送水到村、到户解决吃水问题。

2009和2010年,两年安排投资,解决了58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山西省政府把对农村饮水水价实施补贴列为十项强农惠农政策之一。对井深400 m或扬程200 m以上的农村饮水工程按照每1m3水1元的标准进行补贴。此外,进一步加强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延伸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发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十一五”末,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建成各类饮水工程20 640处,解决了28 283个村、1 18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占全省总人口的40%。其中,建成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201处,覆盖人口365万人,最大的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达18万人。从无水到有水,从苦水到甜水,从挑水到自来水,全省农村饮水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

3 全力抓好农田灌溉软硬件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田灌溉创历史最好水平

(1)在汾河中游,通过水源置换,原来供工业部分的水量由万家寨引黄工程供给,增加了农田灌溉供水量;在临汾,通过引沁河水入汾河,解决了下游沿汾灌溉水源问题。此外,以黄河水源、新建应急水源工程和加固后的水库为依托,按照西引黄河、东抓拦蓄的原则,初步解决东西山区灌溉水源问题。

(2)新建了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等一批大型灌区,启动实施了西山沿黄提水灌溉工程。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两座新建大型灌区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建成投产,新增灌溉面积6.7万 hm2。与此同时,相继开工建设了禹门口东扩、河曲引黄、西范东扩等大中型骨干灌溉工程,这批工程到2011年底建成,可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6.7万 hm2。为进一步解决西山沿黄地区缺水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规划在西山沿黄11县建设145处提水工程,发展灌溉面积8.1万 hm2,受益区人均水浇地由0.01 hm2增加到 0.05 hm2。

(3)扎实推进10大灌区节水改造。全省10大灌区在水利部连续12年大力支持下,通过项目实施,累计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7.3万hm2,灌溉干支渠水利用系数由0.56提高到0.7,工程设施完好率由32%提高到45%。灌区农业种值结构大幅调整,灌区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4)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依托,大力开展节水灌溉。在全省2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中,按照节水优先、集中联片、突出规模效益的原则,重点开展渠道防渗和高效节水工程建设。清徐县通过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初始水权分配、用水计量监控、政策保障和节水工程四大体系建设,年均节水3 000万m3以上,与2006年相比地下水位回升3.56 m。洪洞县举全县之力整合涉农资金,大力开展节水工程建设年活动,使全县2.9万hm2农田基本实现节水灌溉全覆盖,亩次灌溉用水量下降30%以上,年可节水5 000余万 m3。

(5)实施灌溉电价水价、机井灌区补贴和灌区末级渠系建设补贴。2009年,省政府出台了灌溉电价水价补贴政策。将大中型泵站灌溉电价由0.269元/kWh降到0.06元/kWh,水价由0.507元/m3降到0.25元/m3以下。与此同时,2010年出台了灌溉机井补贴办法,对机井灌区每亩补贴20元。通过以上措施,山西省从2008年开始,每年建成一座大型灌区,每年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6.7万hm2。五年来,全省实际灌溉面积再创新高,2010年实灌面积首次达到114.2万hm2,较“十五”末净增34.2万hm2。2010年虽遇严重干旱,但全省粮食产量仍达到108.5亿kg的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农业灌溉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按照“用好老灌区、建设新灌区、改造和修复旧灌区”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快大型灌区建设步伐,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两座百万亩大型灌区相继建成通水,10大灌区和6大泵站更新改造加快推进,2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出台并全面落实了灌溉电价水价补贴政策、农业灌溉机井水价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灌溉积极性。

4 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

按照“除险加固一批、降等一批、报废一批”的思路,“十一五”期间,对列入中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101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全面实施了除险加固工程,2010年年底已全部竣工验收。对未列入中央专项规划的387座小水库,按照病险程度,山西省自行筹资对要害部位进行了应急处理;对存在病险情况的67座淤地坝进行了加固处理;对部分存在问题的小水库依照相关规定,分别进行了降等和报废。

5 水保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山西省新建水保淤地坝2 000多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万hm2以上,累计治理度达到49%,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0.8万km2减少到目前的5.5万km2。特别是近三年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用于沟坝地整治,建成高产、优质沟坝地0.15万hm2,有力促进了当地退耕还林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6 防汛抗旱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山西省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把水库、河道、淤地坝、尾矿库、边山峪口和山洪泥石流预防等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防、撤、抢”防洪体系建设,加大防汛抗旱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基层抗旱服务组织建设,防汛应急指挥和抗旱能力明显提升。同时,首次启动省长预备金为全省配备拉水车125辆,五年通过争取了国家防汛抗旱专项经费,有力夯实了全省基层防汛抗旱基础设施。

7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扎实推进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大力实施了汾河清水复流、节水型社会建设及地下水保护工程,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2010年较2005年全省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56 m;全省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155 m3降到2010年的80 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7提高到了0.5。

8 数字水利及水利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安排专项投资建成了山西数字水利中心。通过沙盘模型和万分之一电子地图演示,为工程规划、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接收卫星云图、适时水雨情信息,实现防汛抗旱异地会商,为快速应对洪涝灾害、提高防汛指挥决策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对大型水库、重要河道关键点进行实时监测,自动测报和远程调度;初步建成全省地下水监测网络,对地下水水位、水量进行实时监测;建立全省水利数字地理信息系统,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9 水利建设机制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山西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并运作良好,形成了由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两条腿走路”的新格局。公司成立两年多来取得银行授信资金,贷款用于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山西省还建立了“以煤补水、以水养水”的新机制,每年征收水资源费。在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等新建灌区建设中积极推广“基建加农建”的水利工程建设新模式,既发挥了项目部专业性强的特点,确保了骨干工程质量,又调动了项目区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和谐共赢的工程建设良好氛围。

10 依法治水取得新进展

山西省对1982年制定的《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并于2008年3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这对加强全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将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山西省抗旱条例》、《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等一批涉水地方性法规条例也已提交省人大并进入立法程序。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猜你喜欢

十一五水源山西省
保护水源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南水源头清如许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寻找水源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
宁夏科技发展规划创新体系建设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