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应用放射性药物应注意的问题
2011-04-13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山东东营 257034)
放射性药物是临床影像学检查的常用药物。实际工作中保证放射性药物准确注入体内是显像成功的关键。我们体会临床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基本要求:①注射时严防针头脱出血管;②行全身骨显像时,取正常侧手臂注射;③体内法标记红细胞进行心血池显像时应预先注射焦磷酸盐,再注射99mTc,采用两个不同部位注射;④下肢深静脉造影时,注药及显像过程中要保证扎紧踝部止血带;⑤防止浅静脉显影;⑥“弹丸”式注射时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动作迅速协调;“弹丸”体积应<1 ml,以≤0.5 ml为宜。
静脉选择:核素检查者中老年肿瘤患者较多,因其表浅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构改变,血管壁脆性增加,弹性降低,静脉细或充盈差,血管易移动等,直接注射常难以一次成功;再次注射将延长工作人员接受射线照射时间及增加患者痛苦。静脉注射操作时宜选择粗、直,富有弹性,无静脉瓣,血流量丰富,易于固定的静脉;同时避免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臂、腕和肘窝静脉。选择避开患侧肢体,且穿刺方便的周围静脉。穿刺部位应无感染、瘢痕等。上肢头静脉、贵要静脉为常用静脉。“弹丸”式注射时注射点为颈静脉或左肘静脉,因这些部位静脉分叉较少,又距心脏较近,“弹丸”不易破碎。
注射器具及注射方式:研究发现,注射后注射器内及针头残余药量、注射器配药后黏附量、粉剂药物稀释后增容量等对药物注入剂量有一定影响(1、5、20 ml注射器的无效腔量分别为 44.5、117、131 μl),故临床应用中应避免使用超注射量型号的注射器。为避免注射后注射器内药物残留及内壁沾染,抽吸完治疗量药液后应吸入相当于死腔残余量的气体(用5 ml注射器抽吸药液时可在吸入需要量药液后吸入0.2 ml气体)。为避免注射器内药物的辐射作用,可采用头皮针注射法:第1次,用5 ml注射器抽取3~5 ml生理盐水,接一次性静脉注射针穿刺后注入2 ml左右生理盐水;第2次,迅速从携带式防护箱中取出抽有放射性药物的注射器,接静脉注射针注入药物;第3次接装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注入生理盐水。其优点为可避免药物渗漏,减少注射器中药物残留量、减少辐射量,尤适用于年老体弱和多次化疗后表浅静脉穿刺难度大者。其不足之处为将抽有放射性药物的注射器与静脉注射针对接时易致药物泄漏,增加空气与放射性药物接触机会和时间;操作相对复杂。有学者设计了改良直接注射法:即静脉穿刺见回血注入药液,注射后抽回血1 ml,再次注射,以冲洗残留药物。其优点为注射器内显像剂残留活度明显低于传统直接注射法;注射剂量准确;但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头皮针相比,静脉留置针具有较多优点,如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对血管刺激性小,患者痛苦小,随时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杜绝注射器与头皮针对接导致的泄漏。近年来电机驱动的核素注射器用于临床其可解决弹丸注射造影剂“拖尾”现象;图像采集者可统一控制核素造影剂推注和影像采集,避免因注射与采集不同步导致的部分灌注图像丢失现象,亦可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射线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