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丝绸:走出传统产业的特色路线
2011-04-13
两会话丝绸:走出传统产业的特色路线
每年的两会都是代表、委员们畅议国事、关注民生的集中时期,也是行业人士集中思考行业问题,寻求解决之道的关键时期。2011年又值“十二五”开局之年,业内人士如何看丝绸行业?记者采访了业内有关人士。
将丝绸的“根”完整保留
丝绸是中国纺织行业的传统产业,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史。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天然、华贵的丝绸产品一度势微。对此,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日益重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丝绸产品,一定会重新得到更多人们的喜爱。而作为两会代表的他,如今在做的就是致力于保存这些丝绸技艺和文化,不使这一支产业链条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而断掉。此外,中国丝绸博物馆也在和杭州丝绸协会、杭州女装协会等机构合作,开发一些有更高文化附加值的产品。
对于中国丝绸发展的未来,赵丰认为,一是可以研究如何在纺织产品中加大丝绸的含量;二是可以在弘扬丝绸的天然性和文化性方面下工夫。尤其在天然性方面,中国纺织品的天然染料问题一直没能解决。如果织造、加工等全过程都是纯手工制作,产品就是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品。现在很多国家的民族服装,如日本的和服就属于这一类产品,每一件都不相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未来发展要走特色路线
对于中国丝绸业的未来发展,江苏富安茧丝绸集团董事长卢克松也表示要走高端路线。他认为,金融危机其实给中国的丝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是闻名全国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之一,多年来,富安公司积极探索推行“公司+蚕业合作社+农户”的茧丝绸产业化运行模式,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做大做强产业“龙头”,茧丝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虽然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多次行情严重滑坡,但产业依然保持了旺盛发展。未来,丝绸行业要发展仍要走“科技+品牌”之路,做精做强产业。
三大瓶颈亟待突破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弋辉认为,目前丝绸行业发展中有三大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茧丝绸价格保持稳定;二是对丝绸行业核心技术的科研投入;三是品牌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弋辉认为,要保证茧丝绸价格的相对稳定,一是要有序增加供给,满足行业需求;二是要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进行市场调控;三是防止炒作。
在丝绸行业的核心技术投入方面,还需要国家财政资金的直接支持。例如农业环节的桑种、蚕种改良及研发,工业环节的印染后整理等等,一些基础性技术和一些共性的核心技术,还需要国家资金的投入,这样可以带动民间资本的介入。此外,还有品牌的培育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这涉及到国家战略、企业机制和企业文化等多种因素,都需要国家、行业、企业的深度思考和关注。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丝生产国,每年出口的生丝占到全球产量的70 %。而丝绸制品的价值却只占国际先进品牌产品的1/10甚至1/100。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在科技和品牌方面投入的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
加强政策扶持,振兴丝绸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泗绢集团精梳纺车间主任陶海霞指出丝绸行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一个关键时期,整个产业链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蚕桑基地逐步萎缩,管理不到位,蚕茧原料量少、质劣、价高,进而造成了丝绸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给丝绸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困难;二是丝绸行业中的少数企业不能顾全大局,在产品销售上恶性竞争,少数丝绸企业在产品销售上不顾成本低价倾销,特别是在对外出口中价格很低;三是丝绸行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高,利润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四是丝绸行业核心技术的科研投入少,丝绸产品的尖端技术不多,制约了丝绸企业的快速发展;五是国家对丝绸品牌的培育力度不够,至今没有丝绸类的中国驰名商标,国际丝绸界对中国丝绸品牌的支持力度也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陶海霞认为政府要重视丝绸产业,弘扬、振兴丝绸产业;国家和行业应加强丝绸企业的监管力度,坚决刹住恶性竞争的不良风气。对出口丝绸企业的外销价格要进行政府干预,杜绝低价倾销现象的发生。加大对处于亏损、半亏损丝绸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丝绸企业;丝绸企业应加强与丝绸大专院校和从事丝绸研究的科研院所的沟通,加大对丝绸行业核心技术的科研投入、技术攻关;国家应该加大对丝绸品牌的培育力度,给予特殊政策,加大对丝绸企业知名品牌的技术指导,加大对知名品牌的资金投入,并及时向国外丝绸界推出,赢得国际丝绸界对中国丝绸品牌的支持。
因此,值两会召开之际,人们希望看到更多对于行业发展的有益建议和提案。希望中国的传统丝绸,能在不久的将来再现璀璨华彩。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