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诅咒”研究综述

2011-04-13

关键词:资源诅咒禀赋制造业

舒 胜 兰

(广东商学院 华商学院,广州 511300)

1 引言

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是福还是祸?回答这一问题,需从两方面来考虑。首先,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潜在的收入来源,通过储蓄转化为资本,支持了未来的经济增长。如德国的工业革命可能得益于他们丰富的煤炭和矿产资源;同样自然资源的丰裕使美国获得了更高的生产率,并最终导致19世纪的繁荣局面。尤其近年来,石油、铜矿、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价格迅猛上升,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的短缺制约着世界各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但放眼国内外,颇为残酷的事实却是自然资源丰富的经济体其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地区经济在自然资源的专业化开发中产生了挤出效应,如挤出了制造业发展中所需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并且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差距,恶化了制度,从而间接地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本文对有关“资源诅咒”问题的研究进行一个简单的综述,以期对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点帮助。

2 “资源诅咒”概念的提出

国际经济学界对有关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在时间上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分水岭。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流经济学家充分肯定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一国是一种福音。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资源导向型国家经济增长的恶化,更多的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负相关性,即一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是福音,而是诅咒,学者们把这一现象称作“资源诅咒”。“资源诅咒”这一概念由Auty(1993)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随后,大量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当属Sachs and Warner(1995)的文献最具代表性,被引用率高达933。这些研究主要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就是“资源诅咒”的存在性,也就是说自然资源的丰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是正还是负;其二就是“资源诅咒”为什么会发生,即 Gylfason提出的称之为“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

3 “资源诅咒”存在性研究综述

“资源诅咒”是否存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取最恰当的自然资源丰裕度的度量指标。同样的样本和估计方法采用不同的指标得出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贸易结构,即自然资源产品出口密度,被开创大师Sachs and Warner所采用而被许多后来者所沿用,但是这类指标也遭受到最多批评。因为自然资源出口占GDP比重和自然资源禀赋之间虽然有比较强的正相关性,但其还不能达到作为起替代变量的程度。首先,如果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制造业属于资源密集型,那么其初级产品的出口密度就不足以反映其自然丰裕度。其次,自然资源出口为主的国家或者地区不一定是自然资源丰富型国家。按照相对比较优势原理来说,自然资源出口比重大一方面说明了这个国家或者地区在资源部门的比较优势,反面则说明其在制造业部门的比较劣势。因此,资源类产品出口比重高的国家很可能反映的仅仅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落后地位。最后,资源依赖型国家在经济生产中的低效率只能说明这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失败,而与自然资源本身无关。总之,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受到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但除此之外还受到诸如经济政策、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与自然资源禀赋的外生性有所违背。第二类指标是产业结构层面,即资源部门的投入或者产出水平。这一类指标和初级产品出口密度一样都是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融入了人类的主观努力,是所谓的“事后法”。第三类就自然资源储量。这类指标理论上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只是一来数据比较难以得到,二来自然资源的基础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但相对于前两类来说,这类是最具代表性的。

一般认为“资源诅咒”是成立的。Sachs and Warner(1995)以初级产品出口额占GDP比重反映资源禀赋水平,对95个发展中国家在1971—1989年的GDP的年增长率与自然资源禀赋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表明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在控制初始收入、贸易政策、投资、政治质量和一系列贸易指标的基础上,负相关性仍然存在。随后其把年度范围扩大到1970—1990年,或者在模型中加入了地理和气候等控制变量,但其负相关性仍然不变。另外一些学者则把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解为直接的正向作用和间接的负向作用。Papyrakis and Gerlagh(2004)发现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负作用超过了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因此存在“资源诅咒”现象。Boschini等(2004)则认为“资源诅咒”是否存在关键取决于政治制度的优劣和所拥有资源的类型。有些自然资源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原因更容易引起诸如寻租和冲突等问题。但是这些潜在的问题可以被政治制度因素所抵消。矿产丰富的国家只有在政治制度恶劣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资源诅咒”的现象,反之则不成立。

4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研究综述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缺乏一个普遍认可的有关“资源诅咒”的理论体系,因此有关“资源诅咒”为什么会产生的机理主要是描述性的和逻辑推断的。但是,研究者还从实证方面进行了验证。一般认为,“资源诅咒”产生的根源在于自然资源对某些经济增长活动的挤出效应。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荷兰病效应。这一说法起源于Matsuyama(1992)用“联接方法”构建的模型。他认为经济结构中促使制造业向采掘业转变的力量通过削弱了具有学习效应的制造业的成长而降低了经济增长率。Sachs and Warner(1995)正式把这一模型应用到“资源诅咒”的分析中。他们将国民经济分为三个主要的部门:可贸易的资源类出口部门、可贸易的制造业出口部门和非贸易产品部门。资源出口部门的繁荣将产生两种不同的影响:一方面资源类出口部门的扩张将带来这个部门收入的上升,收入的增加带来对可贸易制造业部门和非贸易产品部门产品需求的上升。这会引起非贸易部门产品价格的上升,进而导致实际汇率上升。但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中新增的需求将会被进口所填补,因此价格不会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实际价格不升反降,其竞争力将受到打击。这是所谓的消费影响。另一方面,可贸易资源出口部门的繁荣将提高这个部门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产值,这将引发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和资本向可贸易资源出口部门的流动。这样一来,制造业部门在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方面成本上升,因此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受到进一步的打击。而制造业部门具有技术外溢和干中学的特点,承担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甚至培养企业家的使命,对一国经济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制造业部门的衰落将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落后。

(2)对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动的忽视。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的居民会认为自然资源才是他们最为持久和重要的资产,因此往往会无意识甚至是有意地低估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动的长期价值。另一方面,自然资源部门属资源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对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动的需求本身就低,而制造业和其他对人力资本需求高的产业又由于“荷兰病”等原因受到抑制,那么整个国家对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的需求会大大下降,这样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就相对下降,政府和私人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3)寻租行为与制度弱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名义上归政府所有,私人要想在争夺自然资源开采权中获胜——在发展中国家制度不健全的前提下——则必须向行政人员行贿(Torvik,2002)。而由于资源开采具有高回报率的特点,分裂型国家往往会因此爆发争夺资源的战争(Hodler,2006)。同时受贿者一般将“黑钱”通过各种非法途径转移到国外,这种资本外流对经济增长危害极大。另一方面,自然资源丰富型国家的资源优势往往阻碍了政府的制度创新,政府没有动力进行改革,从而延缓了工业化进程与市场的多样化建设。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有关“资源诅咒”的研究尽管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但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有关“资源诅咒”的研究基本上都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资源诅咒”这一违背常理的现象,各学者只是从诸如贸易条件恶化、荷兰病、挤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并恶化制度等传导机制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在指标的选取上,文献都只是对自然资源的某个指标进行分析,并且大部分文献使用的是产业发展和贸易结构层面的指标,而这些指标由于加入了后天人为因素的影响并不能真正代表自然资源禀赋。第三,有关“资源诅咒”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跨国数据的样本进行分析,而较少有学者专门研究一国内部区域层面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才有小部分学者把这一问题引入到一国内部考察不同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1]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

[2]Auty,R.M. 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M].Routledge,London,1993.

[3]Sachs,J.and A.Warner.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R].NBER Working Paper No 5398,1995.

[4]Gylfason,T. and G. Zoega .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ole of Investment[J].World Economy,2006,(29).

[5]Papyrakis,E. and R. Gerlagh.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7,(51).

[6]Matsuyama, K.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2,(58).

[7]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的假说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4).

猜你喜欢

资源诅咒禀赋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三江并流 “资源诅咒”与发展路径
比“资源诅咒”更可怕
“资源诅咒”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