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防生培养工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2011-04-13王迎军

关键词:国防生

王迎军

(中共华南理工大学委员会, 广东 广州 510460)

从2000年至今, 我国普通高校为部队培养军事人才的创举已走过了10年的历程。国防生培养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试验摸索到科学规范、 规模迅速扩大、 层次不断展开、 质量不断提高的飞跃。一批又一批毕业国防生逐渐在部队崭露头角, 发挥重要作用, 成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2009年7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要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体制机制。”[1]从国家层面来看, 国防生培养工作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剖析、 全面总结、 准确把握国防生培养工作的规律特点, 推动国防生培养工作科学发展, 全面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适应发展要求, 大胆走出一条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国防生培养路子

华南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大学, 是全国首批承担国防生培养任务的高校之一。签约10年来, 共招收选拔国防生824人, 已输送到部队的毕业国防生437人。学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把握军事人才成长特点, 以新时期部队转型发展需求为牵引, 以打牢国防生履行特殊使命的能力素质基础为起点, 大胆探索实践, 努力破解困局, 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推动国防生培养工作科学发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逐渐走出了一条“三个统一”(博雅统一、 知行统一、 虚实统一)和“三个结合”(军地结合、 内外结合、 点面结合), 富有华工特色的国防生培养路子, 形成了“领导重视、 组织健全、 工作到位、 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受到了军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5年, 学校被广州军区评为“人才培养先进单位”; 2007年, 中央电视台对学校国防生培养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2009年, 学校被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国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是全国两所获奖的部属高校之一, 也是广东省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高校; 以学校为主要完成单位的教学成果“广东高校国防生培养实践与研究”, 荣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 学校国防生文化育人体系建设, 荣获首届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毕业国防生适应岗位快、 综合素质强, 受到了各级首长和部队官兵的广泛赞誉。2005届毕业国防生陈正榕荣立二等功1次, 被部队树为爱军精武的先进典型; 何育、 李昂等毕业国防生参加工作第一年便荣立三等功。

二、 凝练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符合现代军事要求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

学校紧紧瞄准国防生培养目标, 注意融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军事人才成长特点, 注意区分国防生培养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共性和个性, 力避传统军事人才培养的思维定势, 准确界定国防生培养定位, 科学规划国防生成长路线, 逐渐形成了“三个统一”的国防生培养工作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 即博雅统一、 知行统一、 虚实统一。[2]

(一)以博和雅统一为目标, 努力培养和提升国防生的综合素质

博, 是指培养国防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 以及开阔的视野。雅, 是指注重培养国防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坚韧不拔的意志、 刻苦严谨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国防生具有的普通大学生和后备军官的双重身份, 要求高校在国防生的教育培养中以双重视野看待和剖析, 付出双倍的投入和努力, 以取得双份的丰收。培养执著的信念、 优良的品德、 丰富的知识、 过硬的本领,[3]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是国防生与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共同的必由之路。与普通大学生所不同的是, 国防生除了努力学习, 还肩负着应对未来军事战争、 保卫国家安全、 执行国家任务的特殊使命。部队的同志说得好: “工厂的产品不合格是废品, 我们的人才不合格就是危险品。”这一特殊使命要求国防生经受艰苦环境和复杂任务的严峻考验, 具备更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更为崇高的价值体系。在国防生培养工作中, 学校坚持把“博”和“雅”统一起来, 大力锻造国防生德才兼备的特质。一是“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 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课程与思想教育相对分离的尴尬局面, 将理想信念、 道德情操和情感人格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 二是经常性教育与专项教育有机结合, 丰富教育载体, 注重方向引领, 突出内动激化, 不断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校本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机结合, 引入政府部门、 军队院校、 新闻媒体等多方积极力量, 形成多元开放的教育培养环境。

(二)以知和行统一为要求, 着重培养国防生全面发展能力

教育引导国防生既要重视书本学习, 也要加强动手实践; 既要打牢专业知识基础, 也要培养适应部队转型发展的能力素质, 切实把增长知识和增强能力结合起来, 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普通高校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培养国防生, 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牢国防生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军官的能力素质基础, 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国防生开阔的视野、 勇于创新的品格和不断进取的发展后劲。[4]打牢国防生适应部队建设和发展要求的能力素质基础, 是国防生培养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普遍不强, 核心竞争力缺乏, 同质化矛盾突出, 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通病。在国防生培养中, 必须下功夫着力破解这一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 推动国防生智力优势向能力优势转变, 从纸上谈兵向躬身实践转变, 从专业理论素养向军事科技素质转变。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国防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融合、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进而帮助国防生形成独有的“长技”和能力素质优势, 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矛盾的出现。在增强国防生政治素质、 文化素质、 军事素质、 心理素质、 合作能力等能力素质过程中, 学校始终注重知行合一, 切实为国防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优质的平台。如率先在广州军区九所签约高校开展“砺剑计划”国防生科技创新活动, 设立专项经费, 提供实验室、 指导老师等各种便利条件, 大力鼓励和支持国防生进行兴趣型、 研究型、 创新型学习。目前, “砺剑计划”已成功开展3届, 涌现出了“全自动狙击步枪”、 “远程预警控制系统”等120多项科技含量较高、 军事应用性较强的优秀成果。此外, 还安排国防生轮流担任营连骨干、 担任新生军训教官、 到一线部队见习代职等, 促使国防生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学习、 思考、 成长。

(三)以虚和实统一为原则, 着力培养国防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精神

国防生作为新型军事人才, 要胜任将来领导部队科学发展的任务, 打赢可能发生的未来军事战争, 不仅要有求真务实、 脚踏实地的精神和扎扎实实执行任务的能力, 更要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高质高效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于国防生来说, 求实是立地的, 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扎实工作, 忠于职守、 尽职尽责、 履行使命; 务虚是顶天的, 是在求实的基础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实现出类拔萃、 建功立业、 创造辉煌。虚实统一, 是从平凡到不平凡的飞跃。因此, 要教育引导国防生既关注脚下的土地, 也要仰望头上的星空。华南理工大学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 形成了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学校在国防生培养中, 充分发挥校训、 校史、 校歌等校本文化优势, 高度重视培养和引导国防生传承发扬“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 求真务实, 追求卓越”的精神, 扎实做好每一件事情、 认真完成每一个任务、 严格遵守每一项纪律, 同时突出培养国防生“务虚”的精神和能力, 通过日常学习、 训练和生活, 以及组织国防生参加新生军训工作、 社会调研、 科技创新活动、 部队实践锻炼等有利时机, 帮助国防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习和工作, 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思想和头脑, 用创新的精神来强化能力和素质, 不断坚定携笔从戎、 知识报国的理想信念, 不断强化国防生核心竞争力, 不断提高第一任职能力, 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 创新培养方法, 努力构建促进现代军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在“三个统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学校把国防生培养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 优先统筹规划, 优先安排资源, 优先发展建设, 通过军地结合、 内外结合、 点面结合“三个结合”多策并举, 不断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 推动国防生培养工作科学发展。

(一)军地结合, 建立健全齐抓共管育人才的长效机制

国防生培养工作是一项军地并举的育人工程, 涉及军队和高校的各个方面。从十年国防生培养工作的实践来看, 军地融合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国防生培养工作的成效。学校深刻认识军地融合的重要意义, 积极创新思想, 在“共育”上下工夫, 在“融合”上谋突破, 建立健全培养工作机制, 推动军地并举、 齐抓共管、 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 驻校选培办主任为副组长, 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国防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及其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分析解决国防生培养工作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多次联合广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发文规范和加强国防生教育管理工作, 出台了《华南理工大学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优化整合军地资源, 在广州军区某王牌师建立了国防生实践锻炼基地, 聘请军事体育进修学院、 海军兵种指挥学院等军队院校、 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担任国防生军事理论课教师, 选拔优秀返校读研军官参与国防生教育管理工作, 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国防生教育管理队伍。建立健全了军官驻点制度、 值班制度和带训制度, 确立了“学校督导、 驻校选培办主抓、 学院具体负责”的工作思路, 形成了“一个目标, 两套体系, 有分有合, 各负其责”的国防生双重管理机制。2005年, 学校和驻校选培办共同举办了“国防生培养工作五周年”庆典系列活动, 认真总结五年来的经验、 教训和启示, 进一步强化了军地合作。2007年7月, 学校整合驻校选培办、 武装部资源, 成立了中南五省首家国防生教育学院, 由学生工作处处长兼任院长, 驻校选培办主任兼任政委, 进一步巩固了军地共育、 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内外结合, 不断优化全面提高国防生能力素质的培养环境

提供丰富的资源以教育, 建立健全的制度以规约, 发展优秀的文化以熏陶, 为国防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 同时在环境的营造过程中注重激发国防生成长成才的内动力, 凸显国防生本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切实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要求发展”, 充分体现内外结合, 是华南理工大学国防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特点。学校全力打造四个优质环境, 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学习环境、 军政训练环境和文化环境。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过建强堡垒、 丰富载体、 创新形式、 延伸触角多管齐下, 为国防生培养过硬的政治素质营造优质的环境。在国防生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学院成立了国防生党支部, 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任党支部书记, 建立党员示范岗, 设立党员责任区, 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 坚持经常抓、 抓经常, 定期开展升旗仪式、 军营见学、 国防教育报告会、 时政学习论坛、 主题班务会等教育活动, 在每周召开的班务会中, 由国防生轮流宣讲时政热点和军事知识, 调动国防生增强思想觉悟和政治敏锐感的主动性; 结合重大时代主题开展专项教育活动, 如“为神七升天欢呼”主题活动、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 “假如我是两会委员”提案设计比赛等, 坚定国防生理想信念, 增强国防生自豪感、 责任感和归属感; 建立华南理工大学国防生网, 出版国防生刊物《华园砺剑》, 不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形成了有统有分、 虚实结合、 载体丰富生动、 氛围浓厚活泼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二是学习环境。学校选拔一流的学科和专业, 挑选一流的师资, 创建一流的平台, 提供一流的资源, 为国防生夯实科学文化素质基础, 提供优越的学习和科研条件。制定并完善了《国防生军事阅览室学习制度》、 《国防生晚自习管理办法》、 《国防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开展国防生学习经验交流会、 “一帮一”结对子、 优秀国防生评选等活动, 坚持以管带学, 以训促学, 营造优良学风。专门在国防生公寓设立军事阅览室, 购置了一大批种类多样、 内容丰富的军事图书和报刊, 提供充裕的“精神食粮”。大力开展以核心竞争力培养为主线的国防生科技创新活动, 突出激发国防生学习成长的内动力和自觉性, 较好地实现了国防生学习兴趣点与军事知识点的有机结合, 实现了科学文化学习与科技强军意识培养的有机结合, 有效地推动了国防生培养质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飞跃。

三是军政训练环境。适应军事人才成长规律, 结合高校具体特点, 立足实际杜绝“一刀切”, 着眼实效避免“生搬硬套”, 切实为国防生增强适应新时期部队建设发展的军事素质, 打造优质平台和外部环境。建立了国防生模拟训练营, 副营长以下骨干由国防生轮流担任。日常训练常抓不懈, 坚持周一至周五每天出操, 由国防生骨干组织实施。定期开展月末会操、 军事指挥基本技能竞赛, 随机抽选指挥员, 实现“人人有平台、 人人得锻炼”。实行训练目标量化管理, 健全考评体系, 因材施训, 区分层次,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整合军队院校、 驻校选培办、 武装部、 体育学院等资源, 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根据军事人才成长特点, 把国防生大学四年的军政训练分为适应期、 提高期、 成熟期和稳定期, 在各个时期有侧重、 有针对性地组织国防生到一线部队和军区综合训练基地进行集中训练、 当兵锻炼和见习代职, 推动国防生从校园人向军营人转变。

四是文化环境。从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物质文化四个维度, 建设并发展优质的国防生组织文化。确立了“文化育人”的国防生培养思路, 把国防生培养的军事特质与校园文化特点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融合军营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国防生组织文化, 不断健全国防生文化育人体系。建立了国防生教育学院团委、 学生会、 新闻宣传中心、 军事爱好者协会等学生组织,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 不断增强国防生开展文化活动、 增强文化建设、 引领文化方向的能力。先后成立了国防生国旗护卫队、 军乐团、 威风锣鼓队、 长征组歌合唱团等四大文化团队。这些团队先后多次参加国家和省级重大活动、 大型赛事, 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威风锣鼓队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演出, 长征组歌合唱团荣获第八届广东省“百歌颂中华”合唱比赛银奖。建立了广州军区九所签约高校第一个国防生公寓, 大力打造军味浓郁、 积极向上、 特色鲜明的宿舍文化, 为国防生军人素质养成营造浓厚的氛围。树立了国防生文化活动月、 国防生运动会两大文化品牌, 形成了集组织健全、 载体丰富、 品牌突出、 氛围浓厚、 影响宽泛五大特点于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

(三)点面结合, 积极探索推动国防生培养工作全面发展的新方法

学校注重发挥国防生典型的榜样和引领作用, 通过树立一个标杆, 彰显一种精神; 宣传一种精神, 指明一个方向; 引领一个方向, 带动一个群体, 实现以点带面, 全面辐射, 从而推动国防生培养工作整体发展。发挥国防生党员、 国防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 建立“一对一”联系制度, 以先进带后进, 实现共同进步。评选年度十大优秀国防生, 组织巡回演讲, 促使“奋勇拼搏、 全面发展、 卓尔不凡”成为国防生的共同追求。邀请优秀毕业国防生回校与在校国防生座谈交流, 如爱军精武先进个人、 红一团“密云尖刀连”连长边金勇, 多次荣立三等功的科研先进个人何育等; 在国防生刊物《华园砺剑》开设“绿色新星”栏目, 广泛宣传报道优秀毕业国防生的先进事迹, 促使建功军营、 知识报国的信念深入人心, 生根发芽。2009年, 学校结合全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国防生主题演讲比赛, 成功树立了忠党爱国的典型——新疆达斡尔族国防生谢力超。他被选拔为广州军区九所签约高校唯一一名在校国防生选手参加了全军主题演讲比赛总决赛并获奖, 随后还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 在国防生群体和全校大学生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在树先进个人标杆的同时, 还打造了国旗护卫队、 军乐团、 威风锣鼓队、 长征组歌合唱团等集体典型。

学校还注重发挥国防生群体在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通过国防生文化活动月、 国防生运动会、 国防教育报告会等文化品牌, 推动校园文化与军营文化有机结合, 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创新校园文化形式, 引领校园文化发展; 选拔优秀高年级国防生担任新生军训教官, 开创并不断完善“学生训练学生”的军训模式, 进一步提高军训实效; 以国防生为主导开展国防知识竞赛、 国防教育报告会、 军事论坛等主题教育活动, 推动国防教育全面深入开展。

实践证明, 以国防生为着力点, 不仅推动了国防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 同时也对国防生培养产生了积极良好的“反射作用”, 促成了国防生培养与普通大学生培养的相互补充、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形成了国防生培养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所必须的良好外部环境及其推动力。2009年, 学校因国防教育工作组织得力、 载体丰富、 效果显著, 被授予“全国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华南理工大学在推动国防生培养工作科学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充分证明了: 只要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 遵循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把握军事人才成长特点, 在两者的有机融合上下功夫、 求成效、 谋突破, 准确界定国防生培养定位, 树立科学的培养教育理念,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全面提高国防生能力素质, 就一定能够推动国防生培养工作科学发展上新台阶, 国防生培养质量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重庆晚报. 军队高级将领大规模调整 四总部与军区交叉任职[EB/OL]. (2009-07-29)[2011-03-11] http: //www. china. com. cn/military/txt/2009-07/29/content_18223417. htm.

[2] 张振刚. 努力培养创新创造创业型国际化人才[N]. 南方日报, 2010-12-5(A7).

[3] 胡锦涛. 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EB/OL]. (2009-05-02)[2011-03-11] http: //news. xinhuanet. com/newscenter/2009-05/02/content_11301313. htm.

[4] 朱启超, 吴爱华, 许明杨. 树立大人才观 推动国防生培养工作科学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09(23): 30-32.

猜你喜欢

国防生
浅谈国防生军魂意识的培养
浅谈国防生培养问题
地方高校国防生“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心理检测对招收国防生质量的影响
国防生学风状况及其建设探讨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国防生基本状况调查与分析
感悟走过的路——读《国防生日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