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流行语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2011-04-13张箭
张 箭
(河南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从高校流行语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张 箭
(河南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高校流行语是在青年大学生中流行的一种鲜活的语言形式,是大学校园生活的直接反映。从高校流行语中,可以直接捕捉到大学生活的动态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青年学子的价值取向,并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当代大学生在人生理想方面,既注重精神的价值,又注重物质价值,人生价值呈现出鲜明的务实取向;当代大学生积极肯定个人价值,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从高校流行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消极的部分,需要正确引导。
高校;流行语;大学生;价值取向
高校流行语是在青年大学生中流行的一种鲜活的语言形式,是大学校园生活的直接反映。从高校流行语中,可以直接捕捉到大学生活的动态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青年学子的价值取向。另外,大学生群体的流行语会蔓延到社会上其他的青年群体,甚至影响或引导整个主流文化,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领导着时代新潮流。因此,透视高校流行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思考,揭示其特点和内蕴,对于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流行语的界定
对高校流行语进行界定需要首先对流行语进行界定。对于流行语,定义很多,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权威的定义。四川大学的杨文全教授对“流行语”的定义较为全面、严谨,因而本文采用他的定义。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1]。高校流行语是流行语的一支,不过是上述定义中“一定社会群内”这一定语的具体化而已。它特指在大学校园中广泛盛行的被大学生群体广泛使用的语句、词汇。也可以称为校园流行语、高等院校流行语等。高校流行语是在社会语言大环境中蓬勃发展起来的,它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时代性强、传播面广、使用频率高,是大学生活的全景展现,体现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二、高校流行语的特点及其所折射出的大学生心理
作为特定群体的流行语,高校流行语有着自己不同于其他群体流行语的特点。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表征,作为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流行语最能敏锐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特征以及变迁,高校流行语也最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质。
(一)高校流行语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真切地反映了青年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高校流行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反映。从一些大学生常用的流行语中可以窥见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生活状况。反映学习态度的流行语排在前几位的是“挂科”、“过级”、“中招”、“报班”、“超生”等[2]。“挂科”和“中招”是考试不及格的意思;“过级”指四、六级英语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也泛指各级各类证书考试;“报班”指为考研、考各种证书而参加考前辅导班;“超生”是“抄生”的谐音,指考试时专靠抄袭而得分的学生。此外还有“特困生”——上午第一节课就发困、课堂上睡觉的学生,还有“考托”、“铁托”、“托派”等。这些流行语反映了愈演愈烈的就业大战让大学生不堪重负,要么积极寻找出路,要么得过且过的消极心态。
高校流行语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大学生凭借智慧、想象,把一个词拆开表达多个词的意义。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大学生活用所学知识赋予一些旧词以新意,使交际口语诙谐具有风趣性。如“天才”实指“天生的蠢材”,“偶像”实指“呕吐的对象”,“冒号”指“冒充病号”,“可爱”意指“可怜没人爱”。
高校流行语在感情上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许多流行语属于情绪的发泄,如“郁闷”、“去死吧”、“我吐”、“我晕”、“我倒”、“狂”、“爱死你了”等等。其中“郁闷”以55.2%的得票率高居高校流行语的榜首[2],风行大江南北,几乎成了每一个同学的口头禅。做事不顺、无所事事、郁郁寡欢、失去目标时都会说“郁闷”。反映出大学生存在着的一种低迷的心理情绪状态,折射出大学生无奈、自嘲的心理。
(二)高校流行语具有知识性、创新性、高雅性,大大减少了其方言性、底层性、礼俗性,体现出大学生这个群体较高的人文素养
高校流行语大多具有特定的文化知识内涵,与其他群体中的流行语比较起来富有知识含量,相对高雅一些。因为高校流行语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高校学生,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受过相对多的知识熏陶,因此,他们在创造和使用流行语时,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他们的人文素养,对文化知识的运用、崇拜或者说是卖弄。比方说把个子矮的同学称为“根号2”,因为根号2的值约等于1.4,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是不能理解其中的妙趣的;把反应慢、行动迟缓的同学叫286,如果不知道286是第一代计算机产品的话,就不懂得286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新意;“贝多芬”用来指长得不好的女生,因为从背后看还可以多打几分,如果不知道其谐义,没准被称为“贝多芬”的女生还在洋洋得意呢;把天天用自行车接送女生的男同学叫“柴可夫斯基”(司机);把自作多情的人叫“孔雀”;把假装纯洁的人叫“工业酒精”——“工业酒精”学名“甲醇”,“甲醇”与“假纯”同音。其他如“找寄托”(考GRE和托福)、“DIY”(自己动手)、“秀”(英语show的音译)等外来语被大学生改造后成为高校流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流行语涉及数学、化学、文学、艺术、生物、政治、外语等多学科,体现了大学生的智慧,成为具有高校特色的流行语。
一些高校流行语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调节“三点一线”单调的校园生活,给生活增添乐趣,给人际交往加入一些润滑剂。他们用“冬瓜”形容胖子,用“苦瓜”形容挨批评的学生,用“挂红灯”指称考试零分。你在听到这些词并知其词外之意后就会觉得忍俊不禁。还有,把其貌不扬的男生叫“校草”,人长得丑说成“长得抽象”,把“失恋”叫“下岗”,把笨叫做“竹本一郎”等等。青年大学生是最不安分的群体,他们自我意识很强,富有创造性,在和同学朋友高谈阔论的时候,他们往往不忘表现自己,会蹦出许多奇思妙语,博取众人一笑。大学生由于其人文修养,在选择词语时,尽量避免那些粗俗的、带有人身侮辱的字眼,而选用一些委婉的说法,表现出其避免粗俗趋于雅致的思想。
(三)高校流行语来源广泛而又简明快捷,表明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涉猎范围广,也表明其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在语言运用上的从简从易的心理
高校流行语具有一种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来源非常广泛。有的直接来源于校园生活,如“找寄托”、“早恋”、“黄昏恋”、“翘课”等;有的来源于电影、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传媒。每年的春晚都会诞生若干流行语,港台影视及韩剧的盛行,也为高校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的流行语来源于网络、广告等新式的传媒。网络用语转换成的流行语不可小觑,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日益普及,网民日益增加,而青年学生是网民的主力军,随之网络词汇大量涌入大学生的口语及书面语中,并向社会各群体渗透,成为许多人交际交往的用语。如“楼上的”(前一个发帖子的人)、“斑竹”(版主)、“美眉”(漂亮妹妹)、“恐龙”(很丑的女人)、“顶”(支持)、“东东”(东西)、“I服了you”(我服了你)、“很out”(很土、很落伍)、“很in”(很入时、很时髦)、“很high”(很高兴、很兴奋)、“小case”(小事一桩)、“我I你”(我爱你)、“菜鸟”(什么都不懂)等。
由于高校流行语简明快捷,多使用汉语拼音的简写、英文单词的缩写和谐音字母。如DD指弟弟,MM指妹妹或美眉,JJ指姐姐,FB指腐败。还有数字式,借用数字与汉字的谐音。7456:气死我了。7998:去走走吧。5196:我要走了。911:恐怖。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这些流行语简明扼要、生动形象,便于记忆和使用。这表明在当今生活快节奏、信息交换日益频繁的时代,青年人快速传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欲望,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更为迅速的从简从易心理。
除此之外,高校流行语也有一些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有一定的随意性。还有一些流行语偏激、粗俗。如“找死啊”、“有病啊”、“欠扁”、“智障”、“恶心”、“去死吧”等等。这些反映消极的词句夹杂在高校流行语中,带有讽刺、挖苦的感情色彩。这表明大学生的空虚迷茫、浮躁和烦躁心理,这种心理外化为语言就显得尖酸、刻薄、粗俗。
三、从高校流行语看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高校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达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心态。认真分析和研究高校流行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流行语作为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环境、政策导向给人们的价值观打上了深深的印记。”[3]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生活发生了以政治生活为重心向以经济生活为重心的改变,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经济结构的变化,由此触发了价值观的全方位改变。在高校流行语中,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文化生活和大学生自己的校园生活用语,都可以成为流行语的主角而风靡一时,大学生对前途、工作、个人发展以及个性的展示以及情绪的宣泄占据流行语的半壁江山,时尚与新鲜的流行用语频频使用,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流变性表明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开放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放弃了前一方面而向后一方面极端地倾斜,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在许多表层观念较容易受到生活潮流影响而发生变化或进行更新的同时,一些轴心观念在深层次上仍然保留着社会主导文化长期形成的重要影响[4]。当代大学生比他们的父辈强调自我、个性,但他们并非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奥运会”、“十七大报告”、“神七”、“抗震救灾”、“国庆60周年”等相继成为高校流行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希望祖国强盛、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在人生理想方面,既注重精神价值,又注重物质价值,人生价值呈现出鲜明的务实取向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由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当代大学生关注国际、国内大事,关心环境,关心经济政策,关心社会问题,他们更关注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实现。“你考公务员了吗”成为高校流行语,公务员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又有良好的社会保障,表现出大学生既注重精神价值,又注重物质价值,理想价值与精神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2000年一项针对北京高校的调查可以佐证这个结论。针对“保尔和盖茨谁是英雄”的问题回答显示:44.9%的人同时选择了“保尔”和“盖茨”; 而当进一步回答“保尔和盖茨谁是你的榜样”时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44.2%的人选择了“盖茨”,只有13%的人选择了“保尔”。这说明大学生人生理想呈现出务实取向:更倾向于将保尔作为精神世界的偶像,而将盖茨作为现实世界的榜样。在职业选择方面,大学生最崇拜的是科学家,最愿意做的却是企业家。
(三)当代大学生积极肯定个人价值,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前,极左盛行的年代人们总是把个人价值放在从属的地位,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到无条件牺牲的地位,表现了人们的主体意识湮灭。今日的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思想解放,敢于肯定个人的价值,并努力奋斗去实现人生的价值,积极张扬自己的个性,在高校流行语中出现“我真佩服我自己”、“一般一般,世界第三”、“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我特故我在”等,就是这种心理的写照。他们总想与众不同,“我的地盘我做主”、“酷”、“潮”等流行语在校园的流行,表明大学生对于个人价值的重视。
当代大学生平等意识明显增强。市场经济讲究平等,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平等意识。“走,找校长聊天去”本来是某一大学学生随口说出来的,却迅速流行起来,一度成为学生挂在嘴边的流行语,表明学生渴望与最高领导进行平等对话与思想交流。
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的观念会不知不觉深入人心。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更容易接受并树立竞争观念,再加上巨大的就业压力,使许多大学生很注意培养自己的竞争力。“找寄托”、“你考研吗”、“报班”、“考证”成为流行语,反映了大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人生职业的规划,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努力,积极进取,努力争取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胜的地位。他们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竞选学生干部,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业余时间打工磨炼自己,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四)从高校流行语中可以透视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困惑的部分,需要正确引导
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道德观念也在更新。比如,在感情生活上对于感情的移位过去人们往往使用带明显侮辱色彩的字眼来称呼,现在演变成“感情走私”、“重新洗牌”、“竞争上岗”、“轮流坐庄”等,表现出更多的道德宽容。“一夜情”、“杯水主义”、“见光死”表明某些大学生对于感情不再像以前那样执著,重享乐轻意义、重游戏轻情感成为一种时尚。
“郁闷”一词在高校的广泛流行、高频率使用,折射出大学生很多时候低迷的情绪状态,面对压力、面对困惑时茫然无措的情态。这与青年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青春飞扬、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形象是不相符合的。
所以,在肯定大学生价值观中积极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因素之外,还要针对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困惑、消极部分进行正确的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武装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党、团的建设,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正确引领作用,以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现身说法,学习先进,纠正价值取向上的错误观念。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高雅的校园文化抵制社会上低级、腐朽的东西,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25—130.
[2]邱贵芹,张兰英.关注校园流行语 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J].教育与职业,2007,(20):190—191.
[3]王全权.从青年流行语看社会价值观的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7,(9):234—237.
[4]唐国战.高校德育应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变化的对策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0—33.
G4
A
1007-905X(2011)05-0169-03
2011-07-03
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17)
张箭(1970— ),男,河南沈丘人,河南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吕学文
(E-mail:dalishi_sohu@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