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颈癌组织中 SCCA、p53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2011-04-13,

山东医药 2011年30期
关键词:癌基因基因突变宫颈癌

,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 458030)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是较公认的妇科恶性肿瘤最可靠的血清标志物。连续监测 SCCA水平可反映肿瘤对放疗、化疗的反应,及治疗结束后的临床进程[1]。p53为重要的抑癌基因,研究显示,p53蛋白是判断原发性肿瘤的较好指标[2]。2006年 9月~2010年 10月,本研究通过观察 SCCA、p5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子宫肌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旨在探讨 SCCA和 p53蛋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宫颈癌患者 45例(肿瘤组),年龄40~77岁。TNM分期Ⅰ期 11例,Ⅱ期 25例,Ⅲ期 9例;无淋巴结转移者 16例,有淋巴结转移者 29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术前均未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均行宫颈癌根治术,术中留取肿瘤组织。子宫肌瘤患者 20例(良性瘤组),年龄 33~67岁。均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术中留取肿瘤组织。另取良性瘤组瘤旁 2 cm以上正常组织作对照(对照组)。每例标本同时取材 2块,1块用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用于免疫组化、病理确诊、组织分型等;1块备用。

1.2 SCCA、p53蛋白的检测 SCCA的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加入 SCCA样品后,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结合,经洗涤后,由电极激发发光,根据发光量对其进行定量。SCCA表达量 >120μg/L为表达阳性。p53蛋白的检测采用 ELISA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p53蛋白的阳性颗粒在细胞核,细胞核中出现棕黄色颗粒即为阳性细胞。综合染色强度和阳性范围,对 p53蛋白的表达进行临床病理评分。染色强度:基本未着色为 0分,着色浅为 1分,中度着色为 2分,强染为 3分;阳性细胞百分比 <10%为 0分,10%~24%为 1分,25%~49%为 2分,50%~75%为 3分,>75%为 4分。两项评分相加,≥2分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1.5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 SACC、p53蛋白表达比较 肿瘤组 SACC阳性 23例,p53蛋白阳性 21例,良性瘤组分别为 3、2例,对照组分别为 1、0例。肿瘤组与良性瘤组、对照组相比,P均 <0.01。

2.2 SACC、p5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宫颈癌组 SACC阳性的 23例中,有 p53蛋白阳性 14例、阴性 9例;SACC阴性的 22例中,p53蛋白阳性 7例、阴性 15例。SACC与 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505,P<0.05)。

3 讨论

宫颈癌为妇科常见恶性肿瘤,早期确诊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生存率。SCC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自鳞癌细胞分离的一种糖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serpin)家族。其可存在于正常鳞状上皮的棘状层和颗粒层,但在上皮起源的肿瘤细胞中典型表达。它可以避免肿瘤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并通过信号调节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生长[3,4]。SCCA作为一种新的妇科恶性肿瘤血清生物标志物,敏感度较高。抑癌基因 p53基因在受到各种致癌物的作用时可发生突变,丧失抑癌功能,并可能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目前证实 p53基因突变与50%的人类肿瘤发病有关,如肝癌、乳腺癌、膀胱癌、胃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软组织肉瘤、卵巢癌、淋巴细胞肿瘤、食管癌、肺癌、成骨肉瘤等[5]。野生型p53可以促进 p53基因的恶性转化,造成抑癌基因转化为原癌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而 p53突变后在恶性组织细胞中大量堆积,在肿瘤细胞和异常转化细胞中其水平常可高 100倍。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的 p53蛋白可以用于反映 p53基因突变的结果[6]。

本研究分别对宫颈癌组织、子宫肌瘤组织及正常子宫组织中的 SCCA、p5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SCCA、p53蛋白在肿瘤组的表达高于良性瘤组和对照组,且二者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 SCCA和 p53突变共同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且 SCCA可能是促进 p53基因突变的重要因素。SCCA表达增高及整合可能引起癌基因的过表达,或抑癌基因 p53功能缺失,这些都可能导致正常细胞向恶性转化[7]。研究认为,SCCA增高常在基因不稳定区域内、转录活跃区域内,后者生物学特点为可变性较强,如抑癌基因所在位点为 FRA3B 3p14.2和 13q14t,13q14位点是 pRB,SCCA整合后可使 pRB基因功能完全失活而转变恶性[8]。由此推测,SCCA、p53突变蛋白高表达及其协同作用可能会引发一连串分子事件,导致染色质不稳定,遗传物质的改变,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7]。

[1]韩存芝,郑曙民,荆洁线,等.宫颈癌患者病毒感染及其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研究调查[J].肿瘤防治研究,2005,32(7):442-444.

[2]吴敏,陈清,王雅贤.p53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鸡卵黄抗体的制备[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5):491-493.

[3]居文惠,何福仙.宫颈癌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煤炭医学杂志,2004,7(3):204-205.

[4]占强,严洁,蒋志阳,等.粪便 p53基因突变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502-505.

[5]杨霞芳,朱心智.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实验室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6,28(9):1412-1414.

[6]AnelliA,Brentani RR,Gadelha AP,et al.Correlation of p53 status with outcome of neoadjuvant chemot herapy using paclitaxel and doxorubicin in stage IIIB breast cancer[J].Ann Oncol,2003,14(3):428-432.

[7]Levine AJ,Oren M.The first 30 years of p53:growing evermore complex[J].Nat Rev Cancer,2009,9(10):749-758.

[8]罗速,张逢春,刘成柏,等.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42(4):625-626.

猜你喜欢

癌基因基因突变宫颈癌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Hepsin及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相关性分析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抑癌基因LRIG1对PC-3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E-cadherin、Ezr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探讨抑癌基因FHIT在皮肤血管瘤中的表达意义
抑癌基因WWOX在口腔肿瘤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