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阳微小牛蜱流行病学及其防治

2011-04-13斌,黄新华

山东畜牧兽医 2011年1期
关键词:焦虫信阳体表



信阳微小牛蜱流行病学及其防治

黄 斌 黄新华(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微小牛蜱()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原性疾病的媒介,主要寄主是牛,也能寄生于羊、马、驴、猪、犬、猫和野兔等动物,有时也侵袭人。有些疾病的病原体在蜱体内不仅能发育繁殖,且可经卵、经变态期传递,甚至能传很多代,起到长期保存病原的作用。所以蜱类不仅是一些疾病的传播媒介,还能起到贮存宿主的作用。目前由蜱传播的莱姆病已在我国至少25个省、市发现与流行。近几10年来,对蜱类学及其传播疾病的研究取得迅猛的进展,我国各地相继做了大量的蜱类及蜱传疾病的调查,但河南开展蜱类的研究较晚,报道甚少。现将信阳微小牛蜱的生物学习性、流行病学与防治报道如下:

1 信阳微小牛蜱的生物学习性

1.1 微小牛蜱的生活史 微小牛蜱是不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在信阳1年可繁殖4代,完成一代生活史需50~60d。微小牛蜱在动物体表上进行交配,交配后吸饱血的雌蜱离开宿主落到地面,爬到地面、墙壁缝隙内或土块下静伏不动,一般经过4~8d待血液消化和卵发育成熟后,开始产卵。微小牛蜱也能进行孤雌生殖,末受精卵发育成雌蜱。微小牛蜱发育各期吸血所需时间为:幼蜱2~4d,若蜱7~9d,雌蜱7~9d。雌虫饱血后落地,经过8~10d开始产卵,微小牛蜱雌蜱吸血后体重300mg时,产卵量一般在3000个以上;体重在100~200mg时,产卵量为500~1500个;体重低于50mg时,产卵量为100~200个左右,微小牛蜱主要以末吸血幼蜱在家畜厩舍附近的地缝或土块下越冬。

1.2 吸血习性 微小牛蜱寻找宿主多在白天,在17~20℃、无阳光直射时,活动能力最强,活动多在上午10时以前及下午4时以后。吸血时间一般为幼蜱2~4d,若蜱和成蜱各需7~9d。其吸血时间长短与环境温度关系密切,吸血过程分为分预备期、增长期和伸长期。预备期是指从叮咬到吸血之前,一般持续稳定12~24h,体重不增加。增长期体重均匀增加,持续时间最长。伸长期是指离开宿主前12~24h,体重猛增,吸血量为前两期之和。吸血期间微小牛蜱的表皮增厚,干重比吸血前增加近20倍。饱血雌蜱从宿主身体上脱落时有一定的节律,在夜间很快吸饱,常常在天亮前和清晨离开宿主,白天的强光照对其吸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微小牛蜱的脱落节律与宿主的动物活动节律有关,脱落节律有助于落到适宜的环境,便于以后的继续发育和有机会遇到其宿主。

1.3 季节消长 微小牛蜱在1年内的活动高峰期在各地不尽相同,主要与当地的气温,湿度相关。调查发现,微小牛蜱在河南信阳的活动1年可出现3次高峰期,即4月下旬~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10月中旬,其中以6月下旬~7月中旬最多,l0月下旬在黄牛、水牛体表身上仍能采到少量的微小牛蜱,这是夏末秋初从若蜱蜕变出来的成蜱,有一部分爬到宿主身体上过冬。

2 微小牛蜱的危害与流行病学

2.1 微小牛蜱的分布及危害 微小牛蜱是信阳家畜体表上常见的一种吸血寄生虫,主要分布于山区,丘陵次之,平原少见。在信阳商城县、新县、光山县、罗山县、信阳平桥区、浉河区均有分布。寄生在家畜体表,造成机械性皮肤损伤,在固着或叮咬部位形成伤口,继而引起皮肤或伤口蛆病,使皮、毛质量降低。少量微小牛蜱叮咬时,多数牛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微小牛蜱数量增多时,牛等家畜显现痛痒、烦燥不安,经常摩擦、舐咬导致动物体表局部出血、水肿、发炎和角质增生等病变;大量蜱虫寄生时,可引起贫血、消瘦、发育不良、产乳量下降。若大量牛蜱寄生于犊牛后肢,可引起犊牛后肢麻痹,导致行动障碍等。另外,微小牛蜱还是其他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重要媒介,既可传播病毒性疾病,也可传播细菌性疾病,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家畜、其它动物或人的死亡。

2.2 蜱病流行情况 信阳因微小牛蜱等蜱类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以牛双芽焦虫病、瑟氏泰勒焦虫病、牛柯契卡巴贝斯焦虫病流行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其发病率为10.5%,死亡率为2.62%。在常发性疫区,当纯流行双芽焦虫病、柯契卡巴贝斯焦虫病时,1年出现2次高潮,第1次高锋期多4月下旬~5月份,第2次高锋期多在7~8月份。当地出生的牛以1~2岁最易感染,当从非疫区购进牛时,几乎不同年龄的牛都会发病,但以l岁左右的牛引进发病率最高。人群中流行的蜱病主要是莱姆病,主要发生在山区、林区,患者主要表现为隐弱型,早中期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发现的病例主要是以关节炎表现的晚期病例。另据报道,至2010年9月,河南省共监测发现蜱虫疑似无形体病例、综合症病例557例,死亡18例,其中信阳72例,死亡9例。病例发生的疫区均有微小牛蜱分布,很可能与微小牛蜱的传播有关,但还待进一步证实。

3 微小牛蜱的防制措施

3.1 人工摘除蜱 发现动物或人体表有微小牛蜱寄生时,用镊子夹着硬蜱的躯体或假头,轻轻摇动,并使蜱的假头与皮肤呈垂直方向顺势拔下并及时杀死。为了防止假头拔断残留在动物体内,采集前可用煤油、氯仿、乙醚等药物涂在动物被叮咬的部位,待其麻醉后再慢慢拔出。

3.2 化学药物防治 目前,国内家畜微小牛蜱等蜱病的防制主要是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驱杀,常外用药品有:0.02%的氰戊菊脂、0.05%万的双甲眯、0.05%万的林丹乳油、0.05%的敌敌畏、2%的敌百虫、2%的倍硫磷、0.03%万的巴胺磷、0.04%的胺丙畏、0.05%的螨净、0.4%的新克疥、0.01%的倍特(又名敌杀死,有效成分为溴氢菊酯)等药物进行喷洒或涂擦于体表,喷洒重点是动物的胸腹部、四肢内侧、尾内侧、耳后,使毛皮完全湿润为宜。如果采用药浴剂量要减半;常用于皮下注射的药物和剂量:害获灭(0.2mg/kg)、碘硝酚注射液(10mg/kg)、阿维菌素(0.2mg/kg)。以上药物对蜱都具有好的驱杀作用,但保护期仅在10~15d左右。

微小牛蜱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比较常见,经常使用单一药物会对对大部分药物产生抗药性;大环内脂类药物对微小牛蜱传染病的体内治疗有一定疗效,它们对微小牛蜱传染病的控制方面能起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3.3 中药防治 目前已开发出一些低毒、低残留、无公害的环保型植物性杀蜱药物,如鱼藤酮、烟碱、百部碱、避蚊胺、苏云金杆菌等。实验证明:用5ml/m3的0.5%百部碱醇溶液在蓄舍内以气雾熏蒸,对蜱有较好的驱杀效果。

另外植物菖蒲对蜱也有较好的驱杀效果,方法是:取鲜菖蒲全草,切成2~3cm,放在砂锅或铝锅中煎煮20min,取汁,再加水煎煮20min,取汁,2次药汁棍合,熬成100%的浓汁备用。当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用本药汁遍身涂擦,稍干,再涂擦1次,涂擦15min左右后,牛蜱自行脱落。

3.4 蓄舍、草场的防治措施 对有蜱孽生密度较高的草场,可用有机磷类杀虫剂喷雾灭蜱,灭蜱时间在蜱侵袭畜体的最盛期,特别是选择幼蜱活动盛期的8~9月份采取相应措施,可大大减少越冬成蜱和若蜱的数量。另外,在蜱活跃期,尽量避免在蜱密度大的草地放牧。定期对微小牛蜱的越冬栖息地喷洒杀蜱药物,以杀死越冬蜱。蜱的越冬和栖息场地主要以山坡草场的石块下和畜舍墙壁、地面的缝隙内为主。因此在深秋和冬季有计划地对羊、牛圈舍及周围清扫,除去乱草杂物,对地面、墙角、自然缝隙及时喷撒灭蜱药物,并用泥灰封死,造成不利于蜱生活和繁殖的环境,这样可消灭大部分越冬成蜱和幼蜱,对蜱病的预防有良好效果。

S852.74+6

B

1007-1733(2011)01-0027-02

(2010–11–05)

猜你喜欢

焦虫信阳体表
牛、羊焦虫病的诊治措施探微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牛焦虫病防治
信阳茶魂
浅析牛焦虫病
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及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