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在脑梗死后软化灶和V-R腔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011-04-13冯秀芝

山东医药 2011年23期
关键词:供血区基底节软化

陈 坤,亓 敏,史 浩,冯秀芝

(1莱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莱州261423;2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3山东省千佛山医院;4莱州市中医院)

MRI目前已成为颅脑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T1WI、T2WI和FLAIR序列等常规检查即能确定病灶位置、范围、数量和性质[1],而弥散加权成像(DWI)能进一步确定梗死病灶的发病时期,利于早期诊断脑梗死[2]。临床实践证实,脑梗死后所形成的软化灶与脑内血管周围间隙(V-R腔)在MRI表现上有许多共同点,其鉴别诊断存在一定困难。2009年~2010年,我们对43例脑软化灶患者与32例V-R腔患者进行了MRI检查,旨在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中脑软化灶患者43例(A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34~83岁,平均53.61岁;V-R腔患者32例(B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27~84岁,平均50.34岁。两组均经临床随访证实诊断,并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A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或无力;3例小脑软化灶患者存在共济失调表现,20例有高血压病史,15例血脂升高,36例脑内软化灶与脑缺血和梗死灶并存。B组5例自述头晕,3例有头痛病史,5例与脑软化灶并存患者具有肢体麻木和无力表现。

1.2 MRI检查 两组均采用西门子1.5 T磁共振扫描仪检查(8通道相共阵头线圈和头颈联合线圈),扫描序列包括常规 T1WI、T2WI和 FLAIR序列,T1WI序列 TR/TE=500.0/7.7 ms,矩阵 =312 ×512,扫描时间155 s,层厚为5 mm,层间隔为1cm;T2WI序列TR/TE=4 000.0/95.0 ms,矩阵 =448×512,扫描时间为96 s,层厚为5 mm,层间隔为1cm;FLAIR序列TR/TE=9 000.0/108.0 ms,矩阵=448×512,扫描时间为63 s,层厚为5 mm,层间隔为1cm。扫描方位包括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观察内容包括病灶数量、位置、大小、形态、信号,是否伴发其他病灶,病灶有无占位效应,周围有无水肿。

2 结果

A组共有108个病灶,其中32例为多发病灶(2~7个),病灶位于基底节区23个、放射冠区27个、半卵圆中心区32个、脑干12个、小脑14个,病灶直径0.3~2.7cm(84个病灶直径<1cm),96个病灶呈不规则形,8个病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均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改变,FLAIR呈低信号改变,94个病灶在FLAIR序列上见周边高信号影,102个病灶内部信号均匀、6个病灶内部信号略不均匀(可能为部分容积效应所致),边界均清楚、局部无占位效应、周围无水肿影。B组共计51个病灶,其中13例为多发病灶(2~10个),病灶位于前联合区24个、基底节区4个、放射冠区6个、半卵圆中心区15个、脑干区2个,病灶直径0.2~3.9cm(47个病灶直径<1cm),48个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3个病灶呈不规则形;病灶均呈长T1长T2信号表现,FLAIR呈低信号(仅有2个病灶周围于FLAIR序列呈略高信号改变),内部信号均匀、边缘光滑,未见占位效应和周围水肿征象。

3 讨论

脑软化灶是最常见的颅脑病变之一,形成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脑血管畸形、脑部手术后等,病灶位置、形态、数量大小各异。本文仅选择高血压动脉硬化、脑缺血梗死导致的脑软化灶患者。研究表明,脑动脉硬化所致动脉狭窄引起的脑梗死多位于大脑中动脉所发出的供应基底节和放射冠区的豆纹动脉,因而病灶多位于双侧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尤其是豆纹动脉供血区,且可见包括缺血灶、梗死灶和软化灶在内的不同时期病灶[1,2];此外,较易出现梗死软化灶的区域为脑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即脑干和小脑[3,4]。因软化灶由小动脉分支狭窄和阻塞导致局部供血区内脑组织缺血坏死引起,故病灶形态和范围随受累血管供血区范围和大小而异,且病灶边缘常欠光滑。V-R腔最早由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与法国生物学和组织学家Robin提出,也称血管周围淋巴间隙,是神经系统内正常的解剖结构,随年龄增长可变大。V-R腔一般横径为1~2 mm,>2 mm时即被认为扩大[5]。V-R腔所处位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位于以前联合为主并向基底节方向延伸区;第二部分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向表面灰质延伸区;第三部分位于以中脑为主的脑干区[6]。由于V-R腔与中央血管呈平行状结构,其断面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规则,长轴上呈长条状、边界光滑规则。本研究显示,脑梗死后软化灶和V-R腔在MRI常规序列上表现相似,如病灶均表现为小点状或小片状病灶,直径一般约1cm;病灶均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内部信号均匀,边界清楚等。其不同之处如下:前者多具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多位于基底节、放射冠和半卵圆中心,而后者多位于前联合、大脑半球皮髓质交界区和中脑;前者多形态不规则、边界不光滑,而后者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规则;前者在FLAIR序列上可见病灶周围呈环状高信号表现,后者无此特征。

综上所述,MRI可通过观察病灶部位、形态和有无FLAIR周边高信号等对脑梗死后软化灶和V-R腔进行鉴别诊断。

[1]Wechsler LR.Imaging evaluation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1,42(1):12-15.

[2]Rosso C,Drier A,Lacroix D,et al.Diffusion-weighted MRI in acute stroke within the first 6 hours:1.5 or 3.0 Tesla[J].Neurology,2010,74(24):1946-1953.

[3]Son EJ,Bang JH,Kang JG.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infarction presenting with sudden hearing loss and vertigo[J].Laryngoscope,2007,117(3):556-558.

[4]王军,陈建武,余文华,等.脑胶质增生的CT和MRI诊断7例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4):53-54.

[5]Rouhl RP,van Oostenbrugge RJ,Knottnerus IL,et al.Virchow-Robin spaces relate to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severity[J].J Neurol,2008,255(5):692-696.

[6]Adachi M,Hosoya T,Haku T,et al.Dilated Virchow-Robin spaces:MRI pathological study[J].Neuroradiology,1998,40(1):27-31.

猜你喜欢

供血区基底节软化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前后脑CT灌注评价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与病因的关系
后循环供血区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早期髌骨软化症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