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蒲黄汤治疗眼底出血疗效观察
2011-04-1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200071
朱 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生蒲黄汤治疗眼底出血疗效观察
朱 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目的:观察活血祛瘀类中药配伍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生蒲黄汤(生蒲黄、荆芥碳、仙鹤草、牡丹皮、当归、丹参、白茅根、郁金、旱莲草、甘草等)治疗本病 62例(79眼),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79.7%;对照组总有效率 51.6%。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活血祛瘀的功效。
临床资料从 2007年 3月~ 2008年 12月间,选取眼科门诊及病房有眼底出血的患者,共 118例,其中男性 67例,女性 5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62例,年龄最大 74岁,最小 41岁;对照组 56例,年龄最大 72岁,最小 39岁。两组间的性别构成与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备①患眼视力有不同程度下降,②眼底检查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治疗方法对眼科临床有眼底出血的患者,治疗组 62例(79眼)采用生蒲黄汤加减:生蒲黄、白茅根各15g,旱莲草、荆芥碳、仙鹤草、牡丹皮各 12g,当归、丹参、郁金各 9g,甘草 6g,每日 1剂,1d2次服;对照组 56例(70眼)予口服沃丽汀,每次 1粒,每日 2次。疗程约6~ 8周。
疗效标准[1]痊愈:眼底出血完全吸收,视力恢复在 0.8以上或视力提高 5行以上;显效:眼底出血基本吸收,视力恢复在 0.6~0.8或视力提高 5行以下,3行以上;有效:眼底出血部分吸收,视力恢复在 0.3~0.6或视力提高 3行以下 1行以上;无效:眼底出血无吸收,视力无提高。
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眼数)治疗组 62例 79眼 ,治愈 13眼 ,显效 35眼 ,有效 16眼 ,无效 15眼 ,总有效率 79.7%。对照组 70眼,其中:治愈 6眼,显效 11眼,有效 19眼,无效 34眼,总有效率 51.6%。两组经卡方检验,χ2=13.40,P<0.01,两组间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讨论眼底出血是眼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以中老年患者为多见,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盘血管炎、黄斑变性等均可引起眼底出血,因其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视力,所以越来越引起眼科医师的重视。眼底出血的辨证分型,各位医师都大同小异,一般分为阴虚火旺,迫血旺行所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脾失统摄,血溢脉外所致(黄斑变性);肝阳上亢,气血上逆,血不循经而外溢所致(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但是治疗原则均是遵守止血、宁血、活血、养血的四大法则,方能取得疗效。
本院眼科选取生蒲黄汤治疗眼底出血,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疗效。方中君药生蒲黄为止血活血的君药,其止血兼能行血消瘀,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荆芥炭、仙鹤草加强止血,为臣;丹皮、当归、丹参、白茅根、郁金、旱莲草凉血活血化瘀,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2]。
生蒲黄汤功效: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收涩止血、行血利尿。可预防继发性出血,使积血快速吸收[3]。针对出血的不同时期,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出血早期,以凉血止血为主;淤血期,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凉血止血;恢复期,以宁血补虚为主。根据不同辨证分型再作加减。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蒲黄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清胆固醇、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降脂作用[4]。
生蒲黄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其煎剂、总黄酮、有机酸及多糖均能明显抑制 ADP、花生四烯酸及胶原诱导的家兔体内、外血小板聚集作用;同时其煎剂有明显的促凝血作用。生蒲黄通过增加血小板中的凝血酶达到止血目的,其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而非鞣质[5]。
总黄酮部位为炒蒲黄、蒲黄炭饮片止血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试验证明黄酮类成分可能是活血止血成分,且有证据表明蒲黄中的黄酮既有止血成分,又有抗凝血成分[6]。
[1] 徐惠玲.生蒲黄汤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眼底出血的疗效观察 [J].四川中医杂志,2006,24(1):100.
[2] 李振萍.生蒲黄汤为主综合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 37例 [J].广西中医药,2006,4:19-20.
[3] 王跃进.生蒲黄汤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 68例 [J].河北中医杂志,2006,28(4):307.
[4] 朱铭金.生蒲黄治疗高脂血症 60例疗效观察 [J].九江医学,2002,17(4):218.
[5] 齐玉歌.生蒲黄与炒蒲黄止血作用的药理实验研究[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0,10(2):7-8.
[6] 陈佩东,严 辉,丁安伟.蒲黄活性部位的药效学筛选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02-303.
眼底出血 /中医药疗法 活血化瘀剂 /治疗应用 @生蒲黄汤
R773
A
1000-7369(2011)01-0041-02
(收稿 2010-1-07-11;修回 201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