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教育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11-04-13陈超然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教育观后现代心理健康

陈超然

(1.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与认知学院,上海 200062;2.河南大学 公共卫生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4)

后现代教育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陈超然1,2

(1.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与认知学院,上海 200062;2.河南大学 公共卫生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4)

后现代教育观是在对现代教育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于现代教育的统一性、本质性和封闭性,后现代教育观则强调差异性、多元性、平等性和开放性。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观点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很多启示,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针对性、开放性、要贴近大学生生活等。

后现代教育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也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前途。目前,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压力,如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等,他们往往难以应对,不知所措,加之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各种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通过对全国28所大学的3 422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分析发现:学生认为感到心态压抑和比较压抑的高达32.2%,而认为自己心情舒畅和比较舒畅的只有31.8%。而且,近年在校园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暴力等恶性事件的增加也说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受到政府和学校的重视,但发展还不成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已严重阻碍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及时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作为颇具影响力的西方文化思潮开始流行,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理论观点个性鲜明、独具匠心,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一、后现代教育观

后现代教育观是在现代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对现代教育对科学和技术的信仰和信任,后现代教育观则提出了大胆的怀疑。“相对于现代教育的统一性、本质性和封闭性而言,后现代教育观则强调差异性、多元性、平等性以及开放性等观点。”[1]

1.批判同一性,主张多元性、差异性

后现代教育观反对以认知主义和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认为仅仅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性和行为上的训练很难使其完全掌握普遍的道德法则,并成为有道德的人。在后现代教育观看来,这种方式是一种待物而非待人的方式,是一种粗暴的道德权威主义,它仅仅是把一套现成的、固有的对世界的看法强加给学生,丝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多元性。[2]因此,后现代教育者主张必须容纳一切思想、允许任何方法、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多元的、开放的教育,塑造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个性的主体,使教育真正成为能动的解放式的教育,使个体从限制他的现代理性以及与这种理性相联系的社会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地接受教育。因此,后现代教育观重视事物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差异性,反对单一性与同一性。

2.反对同质的平等,主张异质的平等

后现代思想体现了对平等的一种新的认识。一般来说,平等有两种层次。一是指同质的平等,即使用同一的标准评价和要求多样性的对象;二是异质的平等,即使用不同标准评价和要求不同的对象。后现代教育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去中心”、“去权威”、“拆结构”,其核心思想似可归纳为:承认异质的平等观。后现代教育者认为现代教育关系是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和再生。因此,导致学校教育从观念、方法到学生受教育程度,无不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愿和利益。这种不平等的教育无法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类自我解放的目标,因而必须以适应大众利益的教育方式取而代之,真正无条件地给每个学生以符合其兴趣、个性特征和智力状况的充分教育。教育中不能人为地把学生随意划等归类,不能采取二元逻辑来施教和管理,在教学中教师也不能作为优势一方出现,以防止教育中新的不平等的出现。

3.反对科学至上,主张建设动态的开放的课程

后现代教育观倡导建构的、去中心化的、开放的知识观。后现代主义认为,生活世界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不存在绝对的、不变的东西,认为一切事物都在经历不断变化。这反映在教育观中则是倡导建构的、开放的、去中心化的知识观。在教学内容上,后现代教育观反对科学至上,主张建设动态的开放的课程,因为科学至上是西欧理性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的产物,它维护的是现存的社会秩序。在科学技术已成为意识形态即元叙事的当代,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编制课程的结果,必然会使学校课程与相关知识也成为“试图对种族的、家长式的、人类中心的、理性的、穷兵黩武的欧洲中心的范式所反映的现代观念的组织”。因此,必须以“解放的知识”来进行课程编制和教学,才有利于人的解放。

二、后现代教育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在当代众多的教育思潮中,后现代教育思想异军突起,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与现代教育有着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主体教育、通识教育,并强调教育目的的多元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后现代教育观通过对现代教育思想的批判,给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也带来诸多的启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针对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由于受教育者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体,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承认差异性的存在,要因人而异,帮助受教育者成为可能成为的人,坚决反对“完人”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每个大学生的社会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等方面各不相同,心理发展情况及心理问题也各有差异,因此,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以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生理、心理、个性特征和具体教育目标为出发点,针对不同个体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有侧重点的教育指导。临床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忽视个性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理冲突和障碍。同时,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教育时,要通过定期问卷调查、心理测量等方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他们建立身心发展档案,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的放矢,不要一味强调受教育者达到某种“标准”,而是要维持其个性特征,建立“尊重差异、尊重个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观。正如后现代教育者认为,教育的发展不能以受教育者个性的泯灭为代价,达到教师预定的“标准”,而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要借鉴后现代主义提倡的“多元化”思维方式,采用个别面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不同的途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另外,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关注的同时,还要重视“边缘群体”的心理状态,比如人格偏常的学生,贫困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等特殊群体,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具有开放性,要贴近学生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途径之一,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校中专门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大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全面、高效开展的重要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立,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多元化,贴近生活,避免过于浓厚的学术色彩。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因此,不应仅局限于学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要满足大学生实际要求,在师生“对话”中适时调整,贴近大学生生活,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教育心理学也证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作用,必须以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多元化,教师要洞悉学生各方面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使教育内容多元化,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还应避免浓厚的学术色彩,生成具体的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使大学生在学习中消除疑虑,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应用于现实生活,促进其心理发展。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要更重视大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产生情绪情感体验,提高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文本式的灌输,要容许和鼓励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挑战,通过师生的互动,促进问题的解决,使心理健康教学过程实现更高层次的“平衡”发展。

再次,建构动态、多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避免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后现代教育者反对课程评价标准的单一性,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其心理发展的起点和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的设计上,应该注重适度动态、多元的评价标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共同发展。

3.把平等性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关系中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否定价值的等级性,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彼此宽容。因此认为师生之间不应有绝对的权威,而应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对话过程中围绕着不同的问题各自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通过沟通达到相互认同。教师的角色有时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有时也和学生一样,是一个求知者。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尤其应强调师生的平等、互动与合作,因为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但反对教师的权威,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作用,因为后现代教育观反对的是教师的外在强制性的权威,提倡的是在民主、平等氛围下产生的内在的权威,是学生对教师发自内心的肯定,因此,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不仅没有否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反而更能加深教师和学生的相互理解、沟通,有利于教育的进行。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促使学生进行积极地认知与反思,获得情感体验,并把学到的内容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心理问题并实现心理素质的优化。

平等“对话”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平等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合作的有效方式。对话不仅包含语言上的沟通,而且还包括双方互相接纳、相互包容,强调的是精神层次上的沟通。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学生也才能理解教师,促进双方精神上的交流,实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接纳,师生通过对话共同得到成长进步。[4]但在现代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进行独白式的教育,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成为了被动的受教育者,这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导致了师生之间缺乏语言沟通和交流,整个课堂缺少活力。针对这种现象,后现代教育者认为教育领域要去中心化,建立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大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大学生的内在体验,因此,不能进行心理知识的简单灌输,要通过开放式的活动,促进精神的交流和自我反思,于是“对话”就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教育方式。正如后现代主义者所强调的那样:“对话的本质并非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达到一种新的视界。”

总之,后现代教育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从理论意义方面看,站在后现代教育理论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梳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根据实际需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进一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发展的趋势;从应用价值方面看,后现代教育的部分理论,如提倡开放的课程实施过程,呼吁平等的师生关系等,都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存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高晓芝,石建国,张华岭.后现代教育观对学校德育的启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19-120.

[3]张 瑶.基于后现代教育理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Revelations of Post-Moder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on Undergraduat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HEN Chao-ran1,2
(1.College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2.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475004,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Post-Moder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was based on the criticism to Modern education.Modern education emphasizes consistency,essence and closeness,however,post-modern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differences,diversity,equality and openness.These views have important revelations to undergraduat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lso,such a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targeted,opened to students,and closed to life of students.

post-moder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undergraduate;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640

A

1671-6124(2011)04-0121-03

2011-02-12

陈超然(1975-),男,河南信阳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教育观后现代心理健康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90后现代病症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