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复方治疗脾虚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78例
2011-04-13崔宏春杨小利陕西省岐山县中医医院宝鸡722400
崔宏春 杨小利 闫 肃 陕西省岐山县中医医院(宝鸡 722400)
胃复方治疗脾虚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78例
崔宏春 杨小利 闫 肃 陕西省岐山县中医医院(宝鸡 72240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疏肝和胃、化痰消痞类中药治疗脾虚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胃复方(党参、白术、柴胡、陈皮、莪术、佛手、半夏曲、生姜等)治疗本病 78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89.75%,对照组为 76.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疏肝和胃,健脾益气,除湿化痰,消痞除满之效。
笔者自 2008年 6月~ 2009年 12月以来,采用自拟胃复方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78例,并设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进行对照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 15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均经胃镜和病检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78例,男 40例,女 38例;平均年龄为 50.4±7.2岁;平均病程为6.5± 0.8年。对照组 72例中,男 38例,女 34例;平均年龄为 50.2±6.8岁;平均病程为 5.6±0.7年。发病以中老年人最为多见。治疗组中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62例,对照组 58例;治疗组伴胆汁返流者 15例,对照组 14例;治疗组中伴肠腺化生 6例,对照组 4例;治疗组伴异型增生 3例,对照组 2例。中医辨证均属脾虚气滞证。诊断符合第二届全国慢性胃炎共识会议制定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的内镜及病理诊断标准。中医证候符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痞满证诊断标准及 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之胃脘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
治疗方法治疗组以胃复方加减治疗:党参、白术、白芍各 15g,茯苓、柴胡、陈皮、莪术、佛手、半夏曲各 10g,生姜、炙甘草各 6g,大枣 3枚。随证加减:肝郁气滞证见烦躁易怒、胁肋窜痛者加青皮 10g,郁金 12g;脾胃虚弱较重,症见神疲倦怠、四肢无力者加炙黄芪30g,人参 10g;痰湿较甚,症见胸脘痞满、痰多不利加南星、天竹黄各 6g;湿邪困脾证见脘闷纳呆、苔腻便溏加苍术、厚朴各 15g;肝胃郁热证见脘腹灼热,嘈杂者加丹皮、山栀各 10g;脾胃虚寒证见胃脘冰冷,便溏泄泻者加干姜、附子各 10g;瘀血阻滞证见入夜疼甚、舌边青紫者加丹参 30g,玄胡 10g。中药每日 1剂,水煎 2次,共取汁 450mL,分早、中、晚 3次饭后温服。待病情缓解后可将汤剂改为散剂或丸剂服用。治疗期间一般不用西药。
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胶囊 0.5g,3次 /d;吗叮啉10mg,3次 /d;维酶素片 1.0,3次 /d。两组均以 4周为1疗程,观察 3个疗程评定疗效。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治疗结果治疗 3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 78例,临床痊愈 32例,显效 28例,有效 10例,无效 8例,总有效率 89.75%,对照组 72例,临床痊愈 18例,显效 20例,有效 17例,无效 17例,总有效率 76.3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张某,女,63岁,农民,上腹痞满、疼痛,纳呆,嗳气,消瘦 13年,伴体倦乏力,饭后嗳气,大便不爽。查体:血压 12/8Kpa(90/60mmHg),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不大,莫非氏征(一),剑下压痛(+),腹内未扪及包块,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B超检查肝、胆、胰、脾、肾均正常;X线检查提示胃排空延缓,胃动力减弱,无胃下垂;胃镜检查提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褶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以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等,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黏膜固有腺体减少,可见异型增生,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痞满”病,辨证为脾虚气滞证。给予胃复方加旋复花10g,槟榔 15g,鸡内金 10g,进服 1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增加,上腹痞满、疼痛基本消失,大便畅利,再服 20剂后症状消失,改为散剂饭后冲服,每次 6g,每日 3次。2月后胃镜复查黏膜以红为主,血管无明显显露,病检固有腺体无减少,未见异型增生和肠腺化生,幽门螺杆菌阴性。
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易迁延,难治愈。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为胃癌前状态。故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防癌变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西医治疗多应用胃动力药、抗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和抗(HP)抗菌素治疗,虽然有一定治疗作用,但效果并不十分满意。多数研究表明,根除 HP可防止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的进一步发展 ,但萎缩、肠化是否能得到逆转尚待更多研究证实。
本病属中医“痞满”、“胃脘痛”、“嘈杂”等病。中医认为本病系由于饮食失调、精神刺激或素体虚弱致脾气亏损,肝气郁滞,脾胃升降失常,纳运失调。中医辨证常分为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痰湿中阻、湿热阻胃、肝胃郁热、胃阴不足、瘀血停胃、寒热错杂等证,但以肝气犯胃证最为常见,其次为脾胃虚弱证。总之,脾虚是发病的基础,肝郁是发病的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诸症的原因,脾虚气滞是本病的根本病机所在,且贯穿疾病的始终。因此,治疗应从肝、脾、胃论治,宜健脾、疏肝、和胃为基本法则。胃复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白芍柔肝止痛、养血敛阴;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陈皮、半夏理气健脾、除湿化痰;莪术、佛手行气解郁、活血祛瘀;全方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除湿化痰之效,切合病机,适用本病。本文治疗组临床有效率达 89.75%,说明治疗脾虚气滞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药疗效优于西药。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5,128.
萎缩性胃炎 /中医药疗法 补益剂 /治疗应用 理气剂 /治疗应用 @胃复方 /治疗应用
R57
A
1000-7369(2011)01-0015-02
(收稿 2010-08-12;修回 201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