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义利”思想与人生道德境界的提升
2011-04-13尹业初
尹业初
(1.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071;2.湖南文理学院 法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论儒家“义利”思想与人生道德境界的提升
尹业初1,2
(1.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071;2.湖南文理学院 法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儒家“义利”思想内涵丰富,并非只有单一的价值取向,而是包涵多个层次。大体而言,儒家“义利”思想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读:见利思义;以义取利;义处是利;义即大利。这4个层次都指向建构现实人生的道德境界,但又体现出不同的道德意义。在今天市场经济盛行功利主义大倡的时代,提倡儒家“义利”思想的这些积极因素,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不过时,不但可以发挥其补偏救弊和匡时正世的现实作用,也可为培育具有中国特色价值观的一代新人提供理论资源与智慧!
义利;层次;人生境界;价值
一谈到儒家“义利”思想,一般认为儒家重义轻利,甚至于认为儒家为义不为利。坚持这种看法的人进一步指出,儒家这种“义利”思想在重农抑商的小农经济时代,有其生存空间,存在价值。一旦进入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品经济为主的现代工业社会,就与时代相隔阂,不为世人所普遍认同,以至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空间。其实,这是对儒家自古以来的“义利”思想片面的理解,没有真正领悟儒家“义利”思想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超越时代的常新价值。只要全面深刻解读儒家“义利”思想,就会发现对其不能作平面化单线性的理解,而应该进入到它由浅入深的立体化建构的、层次分明的价值世界里去领悟。大致而言,儒家“义利”思想至少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解读,且只有充分认识了儒家“义利”思想的这4个层次,才能真正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住儒家“义利”思想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理想,从而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盛行、功利主义大倡的时代,个人不至于失去精神价值而被异化为非人,而成就人的道德境界;社会不至于失去发展方向而无序,而成为和谐稳定的社会。
一、见利思义
“义利之辩”是儒家伦理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问题之一。这一论题指对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关系之论辩,其本质内容反映了儒家以道德为归依的价值观。“义者,宜也。”[1]意思是指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指利益、功利,主要指物质利益、欲求。儒家“义利”思想的层次首先表现在“见利思义”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思考这种利是否符合道义:该取则取,不该取则不应据为己有。《论语.宪问》中记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2]子路问怎样才算是成就自己的人,孔子说像鲁国大夫臧武仲智慧高,知识渊博;像孟公绰清心寡欲,非常廉洁;像卞庄子刺虎勇气足、不怕牺牲;像冉求才艺超凡卓绝,这些人的优点再加以礼乐的修饰,就称得上成就了自己。现在的人成就自己,还不必要求这么高,只需做到见利思义,临危受命,恒久不忘此生信守的做人的基本原则(见利思义),就可以称得上是成就了自己的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最基本的伦理要求就是在利益面前,应该反思这种利益是否符合道义。这就意味着不义之利不能取,如果见利忘义,则会使一个人堕落,失去一个人做人的基本条件。因此,儒家有一个人之为人的最低的道德底线,人与动物区别也即在此,动物是无所谓道义与不道义。这是一种通过社会价值标准来规范人、指引人、成就人的思想。因此,儒家认为人是有道德价值取向的,具有道德境界的人才是合格的人,而不是只在自然境界或者功利境界中沉沦,不能超出动物性的一面,或与动物性无异的那种“人”。这一思想对治今天在市场经济下那种见利忘义,甚至为利泯灭人性的人,无疑是一剂复归“成人”的良药,使其在利欲熏心的生存状态中蓦然醒悟,回到正常的人生之道上来,体会做人的尊严与快乐。
二、以义取利
人在现实生活中,总要面对义与利的选择,正如荀子提出“义与利者,人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3]。如何对义与利进行取舍,反应一个人的思想水平与境界层次。儒家主张“见利思义”,可知儒家并不反对人去追逐利益,只是反对人去追逐不正当利益。这样一来,怎样去获取利益就成为一个问题。对此儒家提出的方法是“以义取利”。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4]儒家主张通过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利益,这不但是无可厚非,而且切实可行,如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5]礼本指社会形成的各种道德规范,后来上升为处理人事关系的制度。当礼制大行之时,各种社会关系处理得当,则社会和谐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实实在在的好处。孔子在此所讲的义已经超出了个人利益实现的范围,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是从整个社会如何实现利国利民的角度来立论的。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君子目光长远,看到的是符合道义的长远利益,或者是符合道义的更大利益,不会被眼前不符合道义的短期利益与个人小利所迷惑,君子是最能“以义取利”的人。而小人刚好相反,他汲汲所取的是眼前不符合道义的短期利益或蝇头小利,看不到更高更长远的利益,“小人”实际上是最不会获取利益的人。荀子进一步对此加以透彻说明“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6]。在儒家看来,现实生活中人们首先应该明确其行为动机是否符合人之为人的道义,这样才能不致于给自己带来人格方面不利的损伤,给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正如朱熹所说:“凡事不可先有利心,才说着利,必害于义。圣人做处,只问义边做。”[7]儒家这种“以义取利”的思想,可以对治在现代社会出现的为谋利而不择手段,丧失良心的种种行为。如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都能遵守社会道义去从事经济活动,那么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必定更加健康完善。而人们生活在一个讲求公平正义、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也一定更能体会做人的价值与意义,实现人生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
三、义处是利
儒家之所以重视“义”,主要在于儒家充分认识到了“义”对人的重要性。孟子与梁惠王讨论治国方案时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8]在孟子看来,不讲利,不是不要利,而是实行仁义就是利。理由何在?因为在孟子看来,所谓利,不仅仅是感官物质方面的利益而已,对人而言,更重要的利是涵养人的精神生命或者说德性生命。孟子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9],人不但有其感性生命需要涵养,还有更重要的精神生命或德性生命需要涵养。人就是因为这个“几希”从而高出动物,凸显出人的尊严与高贵。如果说人人认识到活在这个世界上涵养精神德性生命比涵养感性肉体生命更有意义,则就不会汲汲于物质利益方面的追逐,而无视于精神生命方面的严重缺失。所以作为一个统治者认识到“义处即利”,就能更好地推己及人,建构良好的社会秩序。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认识到“义处即利”,也能更好地调适自己的生命,在灵与肉之间求得安宁舒畅。儒家学者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是有切肤之痛的,他们一直在思考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因此他们高瞻远瞩,进一步阐发了“义处即利”的价值观念。汉代董仲舒针对当时社会高贵者只贪图感官声色犬马之乐,不肯为自己精神求高尚,为灵魂求安顿,不肯为社会大众谋福利义,使得老百姓越来越穷,无立锥之地,而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的现象,提出“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10]的忠告,希望统治者能充分认识到“义”对自己、对老百姓、对社会的重要性。董仲舒的思想后来概括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11]。其实,在董仲舒看来,正其谊自有其利,而且利莫大焉!明其道自有其功,而且功在千秋。仁义处自有利在,这是儒家一个真实的信仰。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市场经济生活中,仿佛追名逐利才是真实的信仰!事实上如果说人们冷静地去反思,会发现许多名利对于人的生存与生活而言,真不过是虚名浮利,并不一定是真实需要。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儒家“义处即利”思想揭示的“利”,不仅仅是感官物质方面的利益而已。感官物质方面的利益对人的生存与生活及至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而言不过是低层次需要而已,人的生存与生活还有更重要的精神生命与德性生命需要涵养与培护,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的进步与提高。从利生与利国的角度上广义地说利,是人生道德境界提升的结果。我们并不希望看到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而文明越来越退化,人类精神越来越堕落,灵魂越来越空虚的世界,人类未来的理想生活状态应该是诗意地安居在地球上才对。
四、义即大利
儒家“义利”思想最高远的追求是以“义”的圆满完成来实现“天下大利“。这是儒家对人类最高理想生活状况的追求,可以称之为:义即大利。这种境界来自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2]和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3]。总而言之就是“舍生取义”与“杀身成仁”。“仁”与“义”为什么值得人用最宝贵的生命去追求?因为这里体现了儒家的终极关怀:儒家不以小我的有限生命为局限,而是以实现整个人类大我的无限生命为依归。只有坚守住这个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仁”与“义”,个人生命才最有价值,人类也才能实现永恒价值。这是一种文化生命的延续,也是人类价值高贵之所在!一个人要达到“义即大利”这么高度的认识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人往往被现实利益所缚,不能真正超越小我小利的局限性。因此真正有为之人有为之君就要尽可能地避免这种局限性。“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4]孟子还说:“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15]把义放在后面,把利放在前面,没有懂仁爱却遗弃亲人的事,没有讲道义却背叛国君的事。《资治通鉴·卷二》中记载了孟子问学于子思的话:“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其实子思、孟子之言,道理是一样的,都是阐述了“义即大利”的思想,只有那些真正境界高远以天下大利为己任的人才能理解这种仁义即大利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历史上不断地在许多仁人志士身上得到体现发扬光大,如司马迁著《史记》;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不胜枚举。这些人无一例外都体现了儒家这种“义即大利”超越时空的永恒精神境界。时至今日,我们不难发现,沉迷在商品经济汹涌澎湃的物质享受的人们,早已经忘记了对精神的洗礼与超越,没有了儒家那种“义即大利”的高远境界与终极情怀,这实在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不幸。如果说世人只是及时行乐,把自己始终局限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人的精神生命与德性生命必定会枯萎,而人类文化生命也必将黯淡无光。所以重新理解儒家“义利”思想,无异于一声呐喊,目的是试图惊醒沉睡在温柔梦乡里的现代人,让其生命活出更大价值,活出更多意义来。
五、小 结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儒家“义利”思想发展到宋明理学时期,理学家们为了建构自己精致的思想系统,往往把“理”抬高到绝对普遍的高度加以弘扬,同时也赋予“义”以这种特性。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表现出“重义轻利”的特征,甚至于有以义来否定利的极端倾向,与原始先秦时期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存在着较大差别。但摒除消极方面的因素,儒家“义利”思想确实具有这4个层次,体现了儒家对义利关系由浅入深的理解。这4个层次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相涵蕴的。每一层次都指示生命由一个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的超越,最后“义即大利”层次的理解更上一层楼,甚至于可以把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到与天地境界相对的高度。如果说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能够以真诚的态度去反思,并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对儒家“义利”思想加以解读,则会猛然发现自己的生命赋予的意义,由小我小利趋向大我大利,最终使自己融入人类文化生命的永恒之流中。
[1]四书五经.中庸(陈戍国点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四书五经.论语·宪问(陈戍国点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2.
[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大略·新编诸子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四书五经.论语·里仁(陈戍国点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2.
[5]四书五经.左传·成公二年(陈戍国点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2.
[6][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荣辱·新编诸子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五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四书五经.孟子·梁惠王上(陈戍国点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2.
[9]四书五经.孟子·离娄下(陈戍国点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2.
[10]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班固.汉书·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2]四书五经.论语·卫灵公(陈戍国点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2.
[13]四书五经.孟子·告子上(陈戍国点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2.
[14]四书五经.论语·子路(陈戍国点校)[M].长沙:兵麓书社,2002.
[15]四书五经.孟子·梁惠王上(陈戍国点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2.
Confucianist“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View and Enhance of The Moral Realm Life
YIN Ye-chu1,2
(1.College of Philosophy,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2.Department of Law,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Hunan 415000,China)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fucianist“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is rich,usually understood by no means sole value orientation,but forgives many levels.Says roughly,the Confucianist“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view”may explain at least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First,sees the Lyeth righteousness;Second,takes the benefit by righteousness;Third,righteousness place is an benefit;Fourth,righteousness itself is big advantage.These four levels direction lead to construct the moral realm of real life,but reflect the different moral significance.In the vogue time and in modern market economy utilitarianism,it leads and advocates greatly the Confucianist“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view”,regardless of which level is not obsolete from,but may also display it to correct errors and rectify abuses in the world’s reality.To cultivate a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will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values of resources and wisdom!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level;life boundary;value
G410
A
1671-6124(2011)04-0064-03
2011-02-12
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儒家伦理精神的现实性研究”[09C716]
尹业初(1975-),男,湖南长沙市人,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湖南文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