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1-04-13王明星任剑锋
王明星,任剑锋,陈 峰
(1.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2.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53001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包括骨质量和骨密度两个方面)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大为特征的全身性、代偿性骨骼系统疾病[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本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长[2]。目前医学界已将治疗骨质疏松症性骨折与高脂血症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性脑中风的治疗放在同样重要位置[3]。目前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居第7位,患者总数超过2亿人,美国、西欧、日本有7 500万人,中国患者已超过9 000万,即每14人中就有1人患不同程度骨质疏松[4]。在我国,60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患病率约为50%~60%[5],可见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中西医各界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研究与探讨已渐深入,目前针对骨质疏松症采取的治疗主要有西医学的骨转换抑制剂、骨形成刺激剂和骨矿化药物的应用[3],以及中医学以补肾为主,对机体的全身性、多环性、多通路进行调节的治疗方法[6]。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分类
根据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病因,可大致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前者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即Ⅰ型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即Ⅱ型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7]。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继发于某种药物治疗及其他情况或疾病的骨质疏松,常见的原因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营养摄入或(和)吸收不良、废用等[8]。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段,但多发生在绝经后妇女,亦见于男性和老年人群。I型骨质疏松症是内源性雌激素缺乏导致的;Ⅱ型骨质疏松症是骨重建效率、钙和维生素D等的营养状况、肠和肾对矿物质代谢的影响及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等的综合平衡的结果[9];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2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发病的理论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藏精,精生髓营骨”,“肝主筋、藏血”,“脾主肌肉、四肢、统血,脾主运化”。王文健[10]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肾阳虚及肝肾阴虚为主要特点。而朱运平[11]则认为脾肾两虚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基础,血瘀则是在脾肾两虚的前提下产生的重要病理产物,瘀血的形成又会进一步加剧脾肾的损伤,从而加速骨质疏松的发生。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本虚标实之证,“虚”为肾、脾胃的脏腑之虚,“瘀”为脉络瘀滞。
近年来有学者利用骨矿仪进行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虚证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人体骨骼中骨矿含量却逐渐减少,肾的盛衰与骨矿含量密切相关[12],进一步证实了“肾主骨、藏精,精生髓营骨”和人体壮盛衰老与肝肾有关的中医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13]。根据以上中医理论,吴四九等[14]采用益肾填精、滋阴退热、健脾养肝、强筋壮骨、益气活血、通筋舒络、消肿止痛的治则自拟健骨汤剂,方中女贞子、淫羊藿、紫河车、鳖甲、龟板、骨碎补滋阴退热、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为君;党参、灵芝、龙骨、牡蛎、枸杞子养肝固精、健脾养胃为臣,增强君药补肾壮骨的作用;土鳖虫、川芎、当归为佐药,行血破血、软坚逐瘀、活血止痛、续筋健骨;全蝎、甘草为使药,引经通络、行痹止痛、补脾益气、和调诸药,以达到肝肾同治、气血并重、壮阳补阴的治疗目的。中医理论的阴虚生内热与西医的体温升高和基础代谢增高相关,体温又与甲状腺等机体脏器有关,人体长期阴虚内热,骨钙进入血液从尿中排走。所以,中医主张滋阴壮阳、阴阳平衡是非常有道理的[15]。
3 西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的认识
李海风等[16]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为多因素致病,如遗传因素: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基因控制的骨病,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造成了骨质疏松危险性增高;内分泌因素:①性激素缺乏或水平降低;②系统激素及骨代谢调节因子水平异常;营养因素:包括钙、蛋白质、维生素的缺乏及体内微量元素水平的异常;运动和负荷因素:主要是运动减少,肌肉对骨组织的机械力作用降低。而肖建德[17]将生活习惯、免疫因子和细胞因子等因素也概括为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发病因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就是每个骨再建部位的骨吸收和骨形成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重建呈负平衡,骨小梁结构破坏,从而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形成骨质疏松症。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
4.1 中医药治疗
中医学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以肾虚为主,《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云:“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肾治脾,治虚之道毕矣”,又“虚则补之”,故对骨质疏松症多以调补脾肾为本,佐以养肝补脾之品。目前中医学者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还是以研究单味中药为主,如陈坤[18]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威灵仙(淫羊藿)对破骨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谢华[19]用黄芪水提液给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灌胃,不脱钙骨制片,用图像定量法对大鼠近端骨代谢的静、动态指标进行测算。结果黄芪水提液加激素组与激素组比较,骨吸收减少6.9%,骨形成增加100%,骨小梁面积增加27%,提示黄芪能预防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陈涛[20]研究发现山茱萸水提液能显著增加SAM-P/6小鼠(自然老化模型小鼠)(SAM)的骨皮质厚度及骨中细胞数目和骨小梁面积。但也不乏有学者研究复方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如袁昌劲等[21]以步健虎潜丸为主方配合双磷酸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58例,总有效率达89.56%。沈新云等[22]以三参壮骨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37例,其中优9例,良21例,可5例,差2例,总有效率81.08%。贞丽芳[23]以补肾壮骨膏治疗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58例,有效率为75.9%。现代实验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途径可能包括类性激素样作用;升高体内1,25-(OH)2D3水平;直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对破骨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增加肠黏膜Ca2+的吸收利用;调节体内内环境微量元素的平衡,促进骨生成;改善骨基质的分子结构,使骨机构力学特征得以加强等[23]。
4.2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常用的治疗手段有营养疗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脉冲电磁场疗法等[17]。许惠英[24]按药物的不同作用途径将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归纳为:①骨吸收抑制剂:雌激素、抗雌激素剂、降钙素、双磷酸盐;②刺激骨形成药物:雌激素、促蛋白合成激素、维生素K、微量元素、他汀类调血脂药;③兼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药物:植物性雌激素药物、维生素D[25]及其衍生物;④其他:甲状旁腺激素、噻嗪类药物。黄力等[26]则归纳为:①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药物:雌激素、降钙素、双磷酸盐异丙氧黄酮、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②促进成骨细胞生成的药物: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蛋白合成激素;③促进骨化的药物:钙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等。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多因素、多环节、多靶点的全身性骨骼代谢疾病,单一的药物治疗常因疗效或毒副作用的原因难以满足临床治疗之需要,而多选用联合治疗的方法,以获得最佳疗效和最小毒副作用。常用的联合治疗方案有:性激素替代疗法、钙维生素D联合疗法、ADFR方案等。ADFR方案为一种序贯疗法,是由Frost于1979年首先提出的,即激活(activate,A)、抑制(depress,D)、停药(free,F)和重复(repeat,R),包括骨吸收与骨形成这两个过程。即在激发骨重建启动后,及时抑制骨吸收,而促进骨形成,对骨重建各阶段使用有针对性的药物,使骨重建始终处于正性骨平衡状态。
4.3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皇甫跃等[27]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32例,采用中药内服辨证施治、中药熏蒸以及按摩疗法辨证施治,并补充足量的含钙、蛋白质、磷的食物,口服钙剂和维生素A、D胶丸。同时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并加强户外日光照射。1~2个月后,总有效率达93.75%。薛荣涛等[28]治疗本病60例,取六味地黄汤为主方,加味以补肾壮骨、补益脾胃及活血通络;中药离子导入、电频刺激治疗;运动疗法及健康教育。1~3个月后,总有效率达96.7%。韩麦鲜等[29]治疗本病58例,钙尔奇D600口服,密盖息肌肉注射,并口服活络骨康丸;患者每天保证2 h的户外活动,多食高蛋白食品;脉冲电磁场治疗。3个月~1年后,总优良率为91.38%。汪利合[30]采用ADFR方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本病86例,自发性腰背痛改善率100%,改变体位性腰背痛改善率100%,步行时腰背痛改善率96.50%,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展望
在我国骨科临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突出的优势病种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所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在增强疗效、有效撤减激素用量和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已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众多学者也一直期待对该病的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寻求实质性的突破,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及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辨证论治表述了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中医药治疗的精华,“证”是遣方用药的依据,法随证立,方依法制,正确的辨证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临床症状以及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分型种类繁多,各医家多以自己的经验辨证,临床研究仍缺乏客观、定量的辨证指标。这不仅造成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认识上的混乱,也严重制约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规范化、科学化,直接影响了临床疗效的衡量、确定和推广。可喜的是,已有学者在进行大样本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运用流行病学、DME、循证医学的科研方法使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证型标准化、规范化,这将进一步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的发展。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作用机制正成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药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植物雌激素是一种理想的抗骨质疏松替代药物,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利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研制一批以补肾为主,着重调整机体功能,达到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制剂已成为一种趋势。
[1]叶任高,付祖值.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85.
[2]丘明才.骨质疏松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中华医学杂志,2001,25(1):14-15.
[3]田剑,康雪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4):464-465.
[4]张娜,曹艳,史亦丽.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6(5):286-290.
[5]张克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13(10):29-31.
[6]何濛.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现状与展望[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6,12(4):46-48.
[7]胡丽萍.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防治[J].山西医药杂志,2008,33(9):839-840.
[8]陈德才,卢春燕.原发性骨质疏松症[J].现代临床医学,2007,33(1):44-47.
[9]宋轶萱,樊继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J].医学综述,2008,14(3):400-402.
[10]王文健.肾主骨理论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8,4(1):42-44.
[11]朱运平.骨质疏松症从脾肾论治及相关机理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6):589.
[12]丁桂芝,刘忠厚,周勇.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6,2(3):19.
[13]丁桂芝,李榕.从骨矿含量变化规律看肾主骨理论的科学性[J].湖北中医杂志,1991,13(2):27.
[14]吴四九,樊小平,卢江宁.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4):26-27.
[15]沈霖.补肾法防治绝经后妇女骨丢失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9):515.
[16]李海风,周伟生.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3,9(5):450-451.
[17]肖建德.实用骨质疏松症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6.
[18]陈坤.黔岭霍对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作用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6,2(3):59.
[19]谢华.黄芪水提液对大白鼠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J].中草药,1997,23(1):25.
[20]陈涛.山茱萸水提液对骨质疏松模型小鼠骨形态学影响[J].天津医学,2003,15(4):5-32.
[21]袁昌劲,张潞.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1):22.
[22]沈新云,陈爱琴.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5):289.
[23]卢丽芳.补肾壮骨膏辅以理疗治疗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5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0):23.
[24]杨海燕,陈亚琼,黄艳红,等.补肾中药加蓉片对去势小鼠骨丢失的预防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7):1 572-1 575.
[25]Ooms M E,Roos J C,Bezemer P D,et al.Prevention of bone loss by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in elderly women: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J].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5,80(4):1 052-1 058.
[24]许惠英.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应用进展[J].广东药学,2004,14(5):35-39.
[26]黄力,李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1):112-117.
[27]皇甫跃,吴流河,张明.综合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32例临床体会[J].中医正骨,2000,12(9):28.
[28]薛荣涛,张雄.六味地黄汤加味配合电疗及运动疗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报告[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3):16-17.
[29]韩麦鲜,杜良杰.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4,16(8):12-13.
[30]汪利合.ADFR方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86例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4,33(3):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