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时代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调整
2011-04-13文平
文 平
(河南科技学院 旅游管理系,河南 新乡 453003)
低碳时代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调整
文 平
(河南科技学院 旅游管理系,河南 新乡 453003)
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根据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结合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理论,首先要树立低碳乡村旅游的价值观,以绿色经济理论为指导,实现乡村旅游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应当建立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将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
低碳经济;乡村旅游;绿色经济;碳金融;战略调整
一、低碳时代实施乡村旅游战略调整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巨大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乡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潜在游客和现实游客。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而旅游者和经营者数量增长太快,使得我国乡村旅游业存在先天不足的症结,如发展模式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从业者专业水平低下、服务质量不高、游客和经营者环保意识薄弱、相关法规不健全、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分配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以上矛盾和冲突使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成为必然趋势,这也为乡村旅游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2010年1月25日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强调将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出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城镇等示范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的特色化、生态化、多样化发展[1]。
(二)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潜力巨大
乡村旅游业作为城市旅游和著名自然、人文历史景观旅游的补充,以其低廉的价格、独特的乡村风俗和自然环境,加上出行的便捷,深受短途游、驾车自助游客人的青睐。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全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接待人数接近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数的1/10[2]。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这一比例增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乡村旅游将在国内旅游这块大蛋糕里分得越来越多。
(三)经济危机给我国乡村旅游业带来的机遇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旅游企业的国际化水平相对来说较低,受国际金融资本的影响较小,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旅游企业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而乡村旅游多为个人或乡村集体经营,受影响的程度就更小。在全球经济危机尚未见底,何时转暖尚属未知的情况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从业者应该从长远着手,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尽快对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换代,以应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四)乡村旅游战略定位应以建立低碳旅游经济模式为导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在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2009年“中国工程管理论坛”上说:“应对气候变化,低碳时代到来不可逆转,低碳发展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3]为了应对全球低碳经济的挑战,未来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应该是:立足国内旅游,以建设低碳乡村旅游经济模式为导向,吸引国内外资本,引进和开发先进技术,开拓新的乡村旅游资源,改变小农旅游经营模式,开发洁净能源和替代能源,调整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低碳乡村旅游经济运行模式。其蕴涵的意义包括:一是满足国内民众日益增长的对乡村旅游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二是满足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的要求;三是树立低碳乡村旅游经济模式的品牌,迎接世界经济复苏后国际旅游高峰的到来;四是以低碳乡村旅游经济技术模式为依托,开拓境内外旅游市场;五是引导全社会树立低碳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乡村旅游战略调整的作用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以自然环境资源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业,其作用的正负效应与人们的经济行为密切相关。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经对社会和环境两个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是“旅游排斥现象”,这对我们实施乡村旅游战略应该起到警示作用。
(一)促进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通过乡村旅游战略调整,以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为契机,创造多层次、多维度、多空间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导向,加大科技和资本投入,不断创新产品,降低乡村旅游资源成本的消耗,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加大营销宣传力度,按照保护和开发并重、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旅游企业与乡村居民双赢的目的。
(二)促进乡村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伴随着乡村旅游热潮的高涨,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我们另一个要关注的重点。乡村旅游的本质就是它的“乡土性”,这是它的“魂”[4]。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我们不应该把它视作负面的因素,应该看到这种冲突带来的机遇,通过资本和科技的投入,保持每一个乡村旅游地的“魂”,吸收其中独特健康的文化元素,并把它与人们的现代审美理念相融合,使其成为本旅游地所有旅游产品的“标志”,从而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如果一味地迎合某些顾客的“口味”,梦想一朝致富,把乡村旅游最本质的“乡土性”硬性地与现代文化融合,甚至引入“黄、赌、毒”来招徕游客,那么这些短视行为最终会毁掉整个乡村文化资源,本地乡村旅游对外来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丧失了。
(三)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低碳运行目标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在地区分布上呈现不平衡状态。一些著名的乡村旅游地人满为患,新开发的旅游地由于产品的同质性,游人稀少,甚至部分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已接近生命周期的后期,势必导致乡村旅游颓势的出现。而且不少乡村旅游地因发展旅游业而出现生活污水、污物的处理能力跟不上,加之现代化的楼堂馆所在乡村旅游地拔地而起,使原有乡村旅游特征明显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等等。这些因素势必影响到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实施新的战略调整,以构建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为目标,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时代乡村旅游战略调整的方向
(一)树立低碳旅游的价值观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再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5]。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认识到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和勇气,在吸引更多游客和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增加的同时,通过技术和资本投入在乡村旅游地逐步实现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加而碳排放量下降的双赢目标,并引导全社会树立低碳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以绿色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实现乡村旅游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绿色经济”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来的。它是以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珍惜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以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增长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形态。目前倡导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都可以归属于绿色经济的大范畴。低碳经济强调的是以较低的碳排放实现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6]。各乡村旅游地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金融创新手段,在乡村旅游地道路交通、给排水、公共基础设施、村居新建改造、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农业生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等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等为切入点,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加大对传统农林畜牧业的绿色投资,培育新兴绿色旅游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进程中促进乡村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乡村居民群落的建设目标,从而使乡村旅游从内容到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三)建立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法规体系
从中国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看,能源和环境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为避免乡村工农业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视野,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7]。要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乡村旅游战略框架和规划体系,包括将低碳乡村旅游经济纳入“三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将与乡村旅游经济有关的低碳能源开发技术、洁净生产技术、碳获取和碳开发技术的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建立低碳乡村旅游法律法规体系、低碳乡村旅游经济评价考核体系、乡村旅游业碳金融交易体系、国内外资本和技术引进开发法规体系、乡村旅游行业进入和退出法律法规体系及行业公平竞争法规体系等。
(四)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建设,加强金融对乡村旅游经济的支持
所谓碳金融,就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8]。各乡村旅游地本身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在同等条件下率先达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超额的部分可以参与到全社会碳金融交易体系之中,为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国外在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领域有很多先进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开展国际合作,特别是要加强与欧盟、美国有关方面的低碳合作。要积极探索与西方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9]。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本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使我国乡村旅游业的低碳技术和产品达到国际适用乃至领先水平[7]。
[1]国家旅游局2009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EB/OL].http://www.lzsta.gov.cn/jdxw/system/2010/01/8/000010736.htm.
[2]中国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EB/OL].http://blog.163.com/dfdc-cctv/blog/static/11196448120091064325427/.
[3]低碳经济:无可回避的资源分配和政治博弈[EB/OL].http://www.ofweek.com/2010-02/ART-270001-8100-28421310.html.
[4]赵承华.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8(4):18-19.
[5]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34-36.
[6]吴晓青.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思考[N].中国财经报,2009-11-25.
[7]陈柳钦.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70b590100gmjg.html.
[8]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47-50.
[9]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23-27.
[责任编辑迪尔]
F592.7
A
1000-2359(2011)01-0134-03
文平(1977-),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管理与旅游教育研究。
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