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耳的经历看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的境况
2011-04-13刘文毅
□刘文毅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从重耳的经历看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的境况
□刘文毅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春秋时期公子流亡外国的现象已很普遍,晋文公重耳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通过对重耳流亡经历的个案分析,考察春秋时期流亡公子境况的大致情形,可得出公子流亡外国的行为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公子与收留国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利益关系;多数公子在流亡过程中拥有较好的经济状况;返国为君的公子只占流亡公子总数的六分之一,绝大部分公子默默无闻,还有的公子在流亡中被杀。
春秋时期;重耳流亡;流亡公子;生活境况
春秋时期,各国频现贵族逃离母国流亡外国的现象,其中流亡公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郑文公曾目睹大量往来路过的流亡公子,不禁发出:“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的感叹。经笔者统计:《左传》一书录有80多位有名姓的流亡公子,约占《左传》所见流亡贵族的三分之一。所谓公子,据《仪礼·丧服》云: “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讨论的公子既指各诸侯国的太子、公子、公弟、公孙,也包含周王室的王子、王弟、王孙。“流亡”则是指在本国不能存身逃亡外国的行为。《诗·大雅·召旻》:“瘨我饥饉,民卒流亡”郑玄笺:“病国中以饥饉,令民尽流移”。 《左传》中用“奔”、 “出奔”、 “出居”、“孙”等字来表述贵族逃离本国的行为。《国语》中,流亡者多自称“亡人”,如“亡人无亲”、 “亡人何国之与有?”本文所用“流亡”一词,实是对“奔”、“出奔”、“出居”、“孙”、“亡”等字字义的概括性表述。
一
晋文公重耳,献公庶子。《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夫人骊姬得献公专宠,于是萌生了废太子申生改立其子奚齐为嗣君的观念。她将阴谋指向太子申生,陷害他向献公进献毒胙,“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于新城”骊姬又诬陷两位公子参与了事件:“申生之药肺,二公子知之。”晋献公大怒,派人斩杀重耳、夷吾,并尽逐群公子。重耳逃离晋国,开始了十九年流亡外国的经历。
重耳的流亡与当时的君位继承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西周建立之初,在周公主持之下,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对嫡长子继承制有这样的概括:“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为防止意外的发生,还有补救的措施来执行嫡长制,“太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钧择贤,义钧则卜,古之道也。”考察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君位继承的史实,我们发现,春秋时代的君位继承确实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的,大多数君位继承都能遵循嫡长制。当然,立嫡以长是在一般情况下所讲的,在“礼崩乐坏”和周天子约束力缺失的春秋时代,乱嗣现象并不少见。国君的存立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母子的受宠程度、公子的个体差异、卿大夫及外国势力的干预等等。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大量嫡子不能继位,而没有嗣君权的庶子却希冀得位,从而引发了各种纷争。晋献公九子,太子申生的自杀使嗣君之位出现空缺,本与国君无缘的八位庶子此时拥有了潜在的国君继承权,而最终谁能够取得国君之位则要取决于实力。实力不佳者无法在本国立足,只能流亡到其他国家避祸,以图东山再起。公子重耳和夷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迫流亡外国的。
二
公子重耳摆脱献公追杀,来到柏谷,不知何所,占卜投靠齐国还是楚国。从亡谋士狐偃说“无卜焉。夫齐、楚道远而望大,不可以困往……夫狄近晋而不通,愚陋而多怨,走之易达,不通可以窜恶,多怨可与共忧。”建议重耳投奔母舅家——狄国,重耳从命。重耳之母为狄女,近密的姻亲关系,使重耳在狄国得到收留和款待,公子处狄达十二年之久。晋献公死后,大夫里克杀掉了骊姬姐妹所生的奚齐和卓子,派人请重耳回国,准备立他为国君。狐偃告诉重耳“不可。夫坚树在始,始不固本,终必槁落……不哀丧而求国,难;因乱以入,不殆”认为重耳的根基不稳,不能回国去冒险,及时阻止了重耳。结果公子夷吾当上了国君,是为晋惠公。在母舅国的庇护下,重耳在狄国居住了十二年,娶妻生子,生活安定,谋士狐偃却不敢忘记返国之事,他建议重耳离开狄国,另投大国寻找发展机会,狐偃说:“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今戾久矣……盍速行乎!”重耳一行于是投奔齐国,在到达齐国的第二年,齐桓公去世,齐国发生群公子夺位的内乱,齐国的霸业也显露出衰势。重耳离开了齐国,投靠了当时崛起于汉水流域的楚国,不久秦穆公派人到楚国召请公子重耳,“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
流亡公子对于投靠国家的选择,需考虑的是,他国是否接纳自己。投奔亲戚国最容易获得收留和援助,因此一部分公子选择流亡到亲戚国。重耳从晋国逃出后,首先就流亡到狄国,在母舅国的庇护下,积蓄力量十二年方才离开。齐国内乱,公子纠在管仲和召忽的辅佐下,流亡到公子纠的母舅国——鲁国。莒国公子展舆因国内政变,被迫出逃,因为她母亲是吴国女的缘故,展舆流亡到了吴国。有的公子则选择投奔大国,为的是寻求有效的援助。重耳流亡后,公子夷吾也被逼逃出晋国,他原本打算和重耳一样投奔母舅国——狄国,但谋士冀芮建议他流亡梁国,理由是“梁近于秦,秦亲吾君”。流亡梁国可以就近得到强秦的援助,后来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继承了君位,是为晋惠公。宋国华向之乱,公子城辗转流亡到晋国,因为晋国能为其提供军事援助攻打华向氏。
流亡公子能为已所用,是接纳国最根本的考虑。流亡公子有四个可利用的价值:其一,流亡公子有可能回国任君,若能早日与之结交,为之外援,则公子即位后,该国于公子即有拥戴之恩,襄助之谊,如此以来,两国必定亲睦。其二,接收敌国的流亡公子,有利本国政治的发展,通过他们来扰乱敌国,如楚国接受吴国的公子掩馀、公子烛庸,目的就是为了“害吴”。其三,公子的从亡诸臣多具有较高的政治才干,可以为接纳国出谋划策。其四,春秋时期的中原地区仍处于“地旷人稀”的局面,流亡的公子多带有随从人员,长期定居者还将在接纳国繁衍生息,积小流以成江海,可为接纳国增加人口,这符合当时各国扩大人力资源以增强国力的需要。
三
记载重耳从亡人员的史籍主要有《左传》、 《国语》、《史记》三种,其史料互有补充,细考史实可得出以下结论:重耳的从亡人员,有名可查者11人,其中谋士9人:狐偃(舅犯、咎犯、子犯)、狐毛、赵衰 (子馀)、胥臣 (司空季子、臼季)、贾佗、魏犨 (魏武子)、颠颉、介子推、舟之侨。劳苦者2人:头须 (里凫须)、壶叔 (又作陶叔狐、陶狐)。《史记·晋世家》载:重耳从晋国流亡到狄国,从亡的除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 (魏武子)五位贤士外,“其余不名者数十人”。一个落难公子带着数十流落他国,经济问题怎么解决?如果说重耳能在狄国落脚十二年,是亲戚的缘故,那么流亡非亲戚国家,生计问题又是如何解决呢?
首先,公子自身拥有的财货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在出亡时,往往会携带部分财货出行。重耳出亡时就拥有大量的财货,并拥有管理守藏财物的官员——头须,只不过头须监守自盗,窃藏以逃,害得重耳一行拮据难行;秦国公子后子,惧罪而流亡晋国,“其车千乘”,在他宴享晋侯的时候,“造舟于河,十里舍车,自雍及绛。归取酬币,终事八反”财货之丰,令人咋舌。郕国的太子朱儒在流亡时不仅携带大量的财富,还把国之重宝——郕邽卷走,连同夫钟这块地一起投靠了鲁国。莒国的太子仆也“以其宝玉奔鲁”。
倘若某国觉得前来投靠的公子符合自己的国家利益,则会对公子收留款待,赐予爵禄。给予安置的标准,子产和叔向的说法不太一致。《左传·昭公七年》晋国韩宣子询问子产对于流亡晋国的罕朔应当安排什么官职,子产答:“卿违,从大夫之位,罪人以其罪降,古之制也。”,即按公子在故国的标准降低一级进行安排。而《国语·晋语八》载:子干与秦后子两位公子流亡到晋国,韩宣子徇问叔向二公子应当按什么规格安排,叔向回答说“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夫二公子者,上大夫也,皆一卒可也”。主张对外来公子爵禄的安排不作变动,仍同于母国的爵禄。无论哪一种情形,公子都会被赐予能够安身立足的爵禄。流亡公子在外国被赐予爵禄的现象,频见于史书。“齐桓公七子皆奔楚,楚尽以为上大夫”,郑国公子子革流亡楚国后,被任命为右尹,吴国公子掩馀和公子烛庸流亡到楚国,楚人“使居养,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城之,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之”。
除此之外,对于那些统治者认为有极大利用价值的公子,还会给予特别的待遇。“齐桓公厚礼 (重耳),而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重耳安之”,齐国生活的舒逸程度已达到“乐不思晋”的地步,重耳殆心渐起,意志销蚀,甚至放弃了复国之志,他对从亡诸臣说:“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群臣多次劝说无效,在这半途而废的要紧关头,只有用特殊手段才能奏效。在狐偃的指挥下,群臣把重耳灌醉,然后用车把他强行拉离齐国。车行一阵,重耳酒醒,当他弄清真相时异常愤怒,挥戈欲杀狐偃。木已成舟,重耳无可奈何,只得听从狐偃意见,继续流亡他国。
接收国为获得更大的政治利益,往往还要给流亡公子缔结“良缘”,以便安插势力。《左传》记录有五起公子在流亡时的婚姻,当事的公子,晋国有两位: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齐国两位:公子完和公子阳生;公子随从人员流亡婚姻一起:重耳流亡狄国时,狄人送给公子二女,重耳为笼络谋士赵衰,把其中的一女嫁给赵衰。为流亡公子婚姻,是政治利益考量下的产物,不足为奇。
四
重耳一行在秦兵的护送下渡过黄河,吕甥、冀芮奉怀公之命率领晋军抵拒重耳,经秦穆公调停,狐偃与秦、晋两国大夫在郇地会盟,由重耳接管晋军,随后,进入绛城即位为君。政局稍稳,晋文公重耳就郑重地“赏从亡者”,表彰跟随他流亡外国、复国有功的人员。《史记·晋世家》记载了晋文公分等级报答诸臣的原则,据先德而后力的顺序,封赏分为四个等级:“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的人受上等赏赐。“辅我以行,卒以成立”的人受次等赏赐。“矢石之难,汗马之劳”的人受再次等赏赐。“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的人受最次等赏赐。赏赐还没有圆满结束,因为周朝发生祸乱,周襄王逃离京城,晋“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文公封赏因周襄王之难只得草草收尾,留下了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是不公开言禄的介子推,他对封赏感到十分失望,隐入绵山,以示抗议。其次是劳苦者壶叔前来质问: “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再次是魏犨、颠颉二人对封赏不满,心生埋怨,公然抵抗文公命令。晋国围曹,文公为报当年曹大夫僖负羁馈赠璧玉之恩,“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颠颉怒,曰: ‘劳之不图,报于何有?’”,于是火烧僖负羁家。“劳之不图,报于何有?”明确表达了他们对封赏的不满。然而文公初立,正是收集威望之时,魏、颠两臣如此行为,违反了军令,如若不处,恐将来难以维持法令,于是杀颠颉以徇师,魏犨幸留一命,但也受到了处罚。虽有不如意之处,但封赏基本实现了重耳“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的诺言。
能像重耳一样返国为君的公子,《左传》记载有12人,约占流亡公子总数的五分之一。现分述如下:齐国三人:齐桓公、齐孝公、齐悼公。晋国二人:晋惠公,晋文公。宋国二人:宋庄公和宋桓公。其他诸国的有:卫宣公、郑穆公、莒国公子去疾、楚国公子比、卫庄公。以上返国为君的公子涉及8国12人次。
多数公子复国无望,生根异国,默默无闻,日渐式微,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陈国公子完奔齐后子孙昌盛,后来代齐成为诸侯。也有的公子因母国局势变化,奉召回国,如郑公子冯、齐公子鉏、公子贾等;还有一些公子被杀害,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如郑子臧出奔后,郑伯“使盗杀之于陈、宋之间”。
总之,流亡公子以其独特的出身,传奇般的经历,活跃于春秋史的舞台,重耳流亡的经历仅仅是春秋时期公子流亡事件中的一小幕。以上对流亡公子境况的考述仅是一个初步直观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来可泓.国语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To See the Circumstances of Exile Princ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from Chong Er's Experiences
Liu Wenyi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9)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it was common that many princes were exiled from the country,among which Duke Wen,Chong Er,was a typical example.By analyzing the case of Chong Er's exile experience,and exploring the situations of exile princ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behaviors of princes exiled from their country we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There was interest relationship between exile prince and receiving country.Most exile princes had owned large wealthy in exile,however,the princes who returned home to be officials took up about one-sixth of exile ones,and most princes lived an inglorious life,and the others were killed in exil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Chong Er;exile princes;living conditions
K225
A
1008—8350(2011)02—0096—03
本文责编 安春娥
2010—11—10
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群体研究”(09YZZ10)。
刘文毅 (1985—),男,云南楚雄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