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 《论语》中孔子的 “好学”形象

2011-04-13□李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子罕贤者卫灵公

□李 翔

试论 《论语》中孔子的 “好学”形象

□李 翔

(晋中学院师范分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孔子知识渊博,文化积淀深厚,是一位旷世大儒,他用他的一生阐释了“好学”思想,弘扬了“好学”精神。从孔子求学的信念、求学的目的、求学的态度、求学的方法、求学的品格上剖析他的好学精神,还原孔子在《论语》中的好学形象,以期能对当下教育改革提供点滴启发。

好学;善道;躬行践履;敏行

翻开《论语》,我们随处可见的是孔子对于“学而知之”的实践,随处看到的是他对好学精神的弘扬和好学思想的阐释。可以说,“好学”一词在孔子求学和教学思想中是一以贯之的。

孔子知识渊博,文化积淀深厚,深得弟子的敬仰,子贡曾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张篇》)。这样一位跨世大儒,从《论语》记载的点滴求学片段中,我们不难推断出孔子是怎样的一位求学者。

一、在求学的信念上,孔子可谓笃实而守恒

孔子称“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泰伯篇》),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一生之中立志追求善道,在这条路上,多艰险,多困难,孔子都孜孜不倦的求索。我们知道,尽管孔子是殷商的苗裔,但早已经从贵族降为一般平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篇》),“吾不试,故艺”(《子罕篇》)。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从事贫贱的鄙事的生活和从政路上的不顺利并没有泯灭了孔子求学的欲望,并没有阻碍了孔子求学的道路,反倒使孔子以此为契机,从鄙事中探寻出大境界,从不顺利中升华出大智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孔子在自己的一生当中都毫不松懈的求学,其志向可谓之坚,其信念可谓之笃。

二、在求学的目的上,孔子可谓专注而单纯

就学习的目的,孔子谈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宁问篇》),意思是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在于装饰自己,给别人看。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可见孔子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内修。他与子贡谈“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陽货篇》)。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可见孔子也是把学问当成是修道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课。那孔子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一种道呢?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张篇》),孔子说“死守善道”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推断出,孔子追求的是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圣人之道,孔子的求学目标只在求正道,甚至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往人们把孔子看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至德之人,其事实不是这样。孔子说“学也,禄在其中矣” (《卫灵公篇》),可见孔子并不排斥在通过求学来求禄。但孔子不主张把求学的目的直接定位在求禄上,他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篇》),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篇》)。今天的人求学或是为取得好成绩,或是为父母争气,或是为将来找份好工作,或是为自我更舒适的生活。与此相比,孔子一生都在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施,求学的目的是那样专注和单纯。

三、在求学的态度上,孔子可谓诚恳而庄重

孔子对于子路“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的疑问,孔子竟以“是故恶夫佞者”的回答,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仅是对于不学习者的不屑,甚至是愤怒。他倡导学习,而且在求学的态度上表现得是那样的诚恳和严谨。

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弟子樊迟向他学习稼圃,他竟诚恳承认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子路篇》)。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子罕篇》)。在求学的路上,孔子从不不懂装懂,一有机会,孔子总是诚恳地学习。从《诗经》中他提升了自己兴、观、群、怨等能力,学会了事君、事父的道理,认识了鸟兽草木的名称;从音乐中,他懂得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状态;从尧舜、周文武王等贤者身上学得德行;甚至认为“后生可畏”(《子罕篇》),从弟子身上也能有所得。他“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季氏篇》)。求学态度是极为诚恳。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学而篇》),在求学的态度上,孔子还表现得极为庄重。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篇》)。其实,他自己就如古人,“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篇》)。这种态度,不仅庄重而且还很严谨。

四、在求学的方法上,孔子可谓灵活而多样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篇》)。孔子无常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他学习的范围极其广泛,他称自己是“多能鄙事”(《子罕篇》),是“下学而上达”(《宁问篇》)。孔子是靠什么从鄙事中求得善道,从一些平常的知识中获得高深的道理呢?我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孔子靠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闻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篇》),靠的是举一隅能以三隅反能力;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篇》),靠的是内省自讼的反思能力;“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陽货篇》),靠的是勤勉的精神;“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可见孔子还靠着一以贯之、触类旁通的能力。

孔子尽管无固定的老师,但他时时处处都能找到老师;尽管无系统的求学方法,但他不拘一格,所有方法都能用于求学,其学法真是灵活而多样。

五、在求学的品格上,孔子可谓慎言而敏行

孔子认为“巧言乱德”(《卫灵公篇》),认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宁问篇》),认为“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公冶长篇》),因此他讨厌巧言令色,主张“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篇》),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因此,对于古代的学问,孔子自称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篇》),对于做人,孔子主张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他主张“学而时习之”(《学而篇》),认为学习要在实习中得到提升。面对美玉,他反对“韫匮而藏诸”(《子罕篇》),主张“求善贾而沽诸”(《子罕篇》),进而实现美玉的价值。认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篇》),可以说,用自己的躬行践履带动或者提升人世间的善道成了一生的追求。因此,他常常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篇》),用这样的反省来督促自己的行为。孔子的学问并不在言语上,而更深刻的体现在其行为上,是用一种“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篇》)的品格在求学。

孔子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篇》),在好学上,素来谦虚的孔子竟然也当仁不让,回顾散落在《论语》中的有关孔子的点滴言语,孔子恰恰是用自己的一生来成就和阐释什么叫“好学”。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倡导学法多样、教法丰富的同时,在我们尝试各种教育改革的同时,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在用他的好学精神告诉世人什么才是素质,什么才是素质提升的根本。

逝者如斯,但逝者留给我们后人的又何曾真的被我们所承袭!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On Image of"Loving Study"in"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Li Xiang
(Teachers'Branch of Jinzhong College,Jinzhong,Shanxi,030600)

Confucius is knowledgeable and profound in cultural accumulation,and he is the master Confucian scholar.He spent all his life to explain what it meant"loving study",and promoted the spirit of"loving study".From the Confucian faith of study,the purpose of study,the attitude of study,study approaches and the characters of stud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irit of"loving study",and then reverts his studious image in"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so as to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loving study";nice qualities;practice by himself;quick in action

G650

A

1008—8350(2011)02—0094—02

本文责编 安春娥

2010—10—20

李翔 (1979—),女,山西榆次人,晋中学院师范分院。

猜你喜欢

子罕贤者卫灵公
子罕不受玉
子罕不受玉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七)
文人天趣清犹水 贤者风期静若兰——画家若兰写意画浅析
贤者与魔镜
弥子瑕是对是错?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子罕却宝
子罕却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