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类专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研究
2011-04-13常永翔乔美华郭艳萍
□常永翔,乔美华,郭艳萍
高职旅游类专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研究
□常永翔,乔美华,郭艳萍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旅游类院校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可从课程开发、培训、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产学研;校企;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指企业、教育、科研机构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合作使技术创新实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提高创新效率并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已达成广泛共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被我国的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所重视。
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指出:“实施《规划纲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表明产学研合作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进一步探索,任务十分艰巨。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山西旅游职业学院(简称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与方法,探索出一条符合高职旅游类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
一、山西旅游职业学院产学研合作实践
学院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做好“校”与“企”的合作,“工”与“学”的结合。依靠得天独厚的行业优势,与各大中小企业紧密合作,寻求校企双赢的有效结合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按学院“四定”原则实行校企合作,增强了办学活力,形成“订单式”的办学模式,加强专业与行业之间的生产服务领域的科研、技术、服务等交流,使专业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一)校企共同制定人才需求目标。企业是人才的最终需求方,企业能不能及时提供人才信息,学校能不能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信息,这是能否真诚合作、实质性合作的前提。只有双方都充分注意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并以此来确定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合作人才。这样的结合才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
目前旅游类专业与旅行社、饭店和景区的合作不断加深,人才需求信息畅通。合作单位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促使旅游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更适合市场需要。以山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分析,近几年山西省始终把旅游业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每年旅游接待人次迅速递增,增长幅度也逐年上升,旅游业已成为山西省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需要大量从事旅游工作的高素质人员。但是目前大多数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较低,来自旅游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占旅游从业人员的比例很低,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这为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探索、研究,旅游企业当下比较紧缺的专业人才有:旅行社高级计调、高级导游、小语种导游、营销人员、出境游领队,饭店督导员、领班、主管、业务经理,景区规划管理、电子商务、会展策划管理等。通过产学研合作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未来学院人才的培养目标,可及时解决企业的人才缺乏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组成由企业行家里手、教学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此,一方面我院培养目标上移,主要定位于培养上述紧缺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跨岗位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可定期邀请省旅游局、旅行社总经理、优秀导游、院校专家教授、景区管理人员等到校进行研讨、座谈,对现行岗位群、预期岗位群等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岗位职责、任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计划更加科学与实用。
(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企业聚集着一大批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是市场新需求、新领域、新技术产生的前沿阵地。学校能不能全心全意地依靠他们,企业能不能全心全意地让员工为学生传帮带,这是学生能不能切实提高职业能力的关键,也是衡量校企合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学院坚持面向社会实行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加强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使旅游专业的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实际接轨。学院在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力。为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院的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旅游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面向企业需求,校企共同制定如下人才培养规格:
1.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旅游事业,具有敬业爱岗、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职业态度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现代服务意识。
3.能力素质。(1)旅行社接待、计调、营销、导游业务能力;(2)饭店前厅、客房、餐饮等业务能力;(3)景区 (点)服务及管理能力;(4)协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独立工作能力;(5)出境游担任领队能力;(6)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交流的能力。
4.岗位群。(1)旅行社高级计调、导游、营销、后勤、接待服务、督导、管理工作;(2)旅游行业行政部门的旅游管理工作;(3)景区景点讲解服务与管理、规划工作;(4)旅游饭店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服务与管理工作。
(三)校企共同制定人才评价办法。结合目前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校企之间共同制定人才评价办法。我院树立了正确的质量观,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兼顾其他培养目标的质量观,就业率、在就业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等都是衡量高职人才的重要方面,质量标准改革了过去学科本位,评价只测试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对能力的考核,实行能力本位,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多元整合的评价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口头与书面回答、直接观察等),同时人才评价与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评价更具职业导向性和实效,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结合目标评价形成了有机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了校企结合的评价机构,改革以前单一的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办法。以旅游类专业为例:学生的评价体系从三个方面进行。
1.专业知识评价。本专业毕业生具备下列专业知识:(1)掌握旅游经济、旅游服务心理、旅游社交与服务礼仪、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营销等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旅游政策、旅游法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路线规划的相关知识。(3)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知识。(4)饭店前台与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与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5)具备较为扎实的旅游英语应用知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市场信息的调查、收集、加工处理、整理分析的理论知识。
2.能力结构评价。职业能力包括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公共技能等方面。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下列能力:(1)具有较强的旅游行业、企业管理与服务的能力;(2)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公关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3)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力,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处理能力,处理旅游和酒店商务的能力;(4)取得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中级以上的从业资格的能力。(5)具有较好的职业延伸和发展能力。
3.素质结构评价。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院与企业共同培养必要的与职业密切相关的道德素质、现代意识和社交能力、人文与心理素质。将学生的素质分成“思想道德(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 (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科学)素质、人文 (包括人文修养、现代服务意识、社交能力)素质和身心 (含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确保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上胜任未来的工作,也确保人才在职业素养上能符合企业的标准。
(四)校企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学院通过对企业需求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以“线路”为教学模式主线的导游专业课程体系,并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创新,真正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教学内容与企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五个对接”。
如前所述,首先信号按顺序抽取为4路,分别与本地序列求相关运算,输出合并为一路信号。4路相关器具有相同的结构,主要由移位寄存器、相乘器、累加器组成,具体的相关器内部结构如图4 所示。在时钟的驱动下,接收到的数据进入到一个长度为24的移位寄存器,将该数据与对应位置的本地参考序列对应相乘。然后将相乘器输出的数据送入到累加器,将24个数据求和后得到相关峰值输出。
二、山西旅游职业学院产学研结合经验及成果
(一)校企双方合作开发课程,更加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有用性。旅游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许多课程内容仍在探索阶段,新课程的开发又必须以实践的需要为基础,为此,校企双方在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1.根据山西商务国旅、山西四季风旅行社等旅游一线人员反馈回来的信息,学院及时组织有关教师重新编写了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增补了一些教材中没有包含但是实际带团中能用得上的知识,加大了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以期达到理论知识适度、职业能力突出、学生全面素质均衡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学校根据企业需要,为学生开设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晋商文化》、《山西导游才艺》、《导游思维训练》等课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2008年校企共同开发《旅行社运行管理》成为山西省省级精品课程,校企联合编写了《山西旅游导读》特色教材,共同参与了国家级“十一五”规划课题两项。
2.学院聘请行业专家、旅行社管理人员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为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论前沿和实际应用的了解,我们努力吸收社会智力资源,聘请了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一方面,通过聘请专家主办专题讲座和直接对话,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的了解,增强了专业意识,开阔了专业视野。由于讲座内容切合实际,生动具体,在给师生传达知识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问题,增强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价值感。另一方面,我们聘请了多名有着丰富旅游工作经验的高级导游、旅行社总经理、旅游规划师到校兼职授课,直接讲授本专业相关课程,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际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还经常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同在校生进行座谈,用他们的实际经历教育学生认知实践知识的重要性。
(二)学院面向社会、行业进行技术培训方面的合作。多年来,学院教师面向社会、行业进行技术培训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1.开展了导游人员资格、旅游咨询师、计调师等多项技术培训,有效地提高了社会和行业的整体业务素质,提高了导游人员持证上岗的比例,也在社会上提高了本校的声誉。同时,在校学生中,很多同学也积极报名参加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保证了在山西省同类院校中连续五年过关率第一的佳绩。
2.参加太原市导游风采大赛评委活动,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积极指导我系学生踊跃参加比赛,而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担任每年的山西省导游资格考试考评员,准确把握导游考试动态,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
3.为各旅行社导游人员举行了多次岗前培训工作,这些导游经过几年的锻炼与实践,大多数现已成为旅行社的业务骨干。
4.积极参与企业下岗职工的转岗培训,为他们开拓就业新路子提供保障。先后为平遥、介休、大同、运城等地区培养转岗再就业人员万余人。
除上述以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培训外,学院部分教师还担任了一些企业单位的旅行社兼职导游、旅行社总经理、旅游规划师等,他们为企业在规范导游工作、提供业务咨询、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员工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直接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受到企业的肯定和欢迎。如学院在与山西太行国际旅行社合作的过程中,对其下属的一些分社、办事处等进行了指导,受到了旅行社的欢迎。
(三)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方面的合作。校企人员的互兼与互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学院从旅行社及其他部门聘请兼职教师,并对兼职教师进行专业考核与管理,为学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力量。兼职教师丰富的实战经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教师走出校门,担任旅行社、景点景区、旅游规划公司等单位的顾问,为企业提供理论、学术、科研等方面的支持。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不仅提高了师生的科研能力,使科研更具针对性的实践基础,而且科研成果在企业的应用与推广也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学院牵头成立了山西旅游教育集团,吸引省内旅游院校、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企业参与进来,使得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频繁。目前学院行业兼职教师达30%左右,导游产业优秀教学团队正在形成。
(四)学生实习、实训方面的合作。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在学生实习实训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根据双方的合作计划,安排学生进行观摩、见习、顶岗等实习。通过这些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带团能力、旅行社业务能力和沟通协调等能力,并且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学生受益匪浅,同时又很好地弥补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校企实现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如下成绩:
1.近三年旅游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旅游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我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行业和山西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并且具备从事本行业的资格证书,如导游人员资格证、酒店职业资格证、初级职业经理、旅游咨询师资格证、劳动部门导游员证、计算机资格证、英语等级考试资格证等,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为企业和学生搭建就业双选平台,旅游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达98%以上,其中96%的学生到对口单位就业,他们分布在旅行社、景点、酒店、交通企业、行业协会、旅游主管部门等。近两年来,部分学生通过专升本或者研究生考试等方式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深造,这也是本专业教学宽口径、多层次特色的体现。
2.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情况。学院成立了由学生处、各毕业班班主任、单位企业相关负责人员组成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组,采取函件、座谈、调研、电话联络等多种方式进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并多方收集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在用人单位的表现,我们主要通过用人单位填写的“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用人单位评价表”等对毕业生的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进行跟踪调查。调查表明社会各用人单位对学院旅游类专业毕业生的各方面满意程度达到95%以上,特别是对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综合应用素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太行国旅总经理吴彤先生认为“贵系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尤其是毕业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得到了游客的认可,希望能够与贵系长期合作”,山西财经大学张遂教授说“贵系在教学过程重视实践教学,体现了高职高专的办学特点,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等,都对我院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山西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不难看出职业教育集团作为政府推进集团化办学的产物,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产学研的合作教育单靠高校或单靠旅游企业都是无能为力的,要产生真正的效果,还需要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从全局、整体、长远的高度,站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利益的战略角度上,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和激励三方的合作,为解决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的培养做出切实的努力。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旅游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应该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缺一不可: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及法律保障;高校方面的制度、师资保障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企业方面的重视及参与。具体而言:
(一)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目前,山西省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很多,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互相模仿,改革步伐缓慢,而且各院校在师资上投入有限,小弱散差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因此,国家要建立和健全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形成鼓励各方联合,规范各方行为的政策体系,并应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保障机制。以资产为纽带、以利益为杠杆、以实习基地建设为重点,确定彼此的义务和责任。由于旅游和酒店等服务行业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一些企业领导就是怕学生实习影响企业效益,不愿接受实习生。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一定要在制度上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互惠互利,以此来提高企业接纳实习生的积极性。
(二)高校方面的制度、师资保障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制度保障方面旅游高校要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搭建产学研三方合作的平台,以组织和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落实;在师资保障方面,旅游院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当前旅游院校师资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具体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已有师资进行培训,并通过考核确定其上岗资格;二是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旅游企业的领导、资深管理人员等;三是积极引进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旅游院校要建立以技能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围绕技能培养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并从各个环节予以保证。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通过案例分析、专题研究、课程论文等形式要求学生独立研究旅游业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另外,考核方式与教学方式要匹配,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三)旅游企业方面的重视与参与。调动企业与大学联合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旅游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热情度与主动性都高于企业,而企业方面比较消极、被动,缺乏主动关注教育发展和改革提出系统的建议、要求。国内旅游企业管理主要依据的不是科学管理,大部分是凭借自身经验,用行政管理的办法来管理企业。因此,我国旅游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除了政府方面的法律保障、高校的制度、师资保障外,还必须有企业的重视与参与。
产学研合作是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共同的事业,只有政府给予积极的财政、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院校、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达到共赢的目标。
注:本文为2008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专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中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组负责人:何乔锁;课题组成员:常永翔、陈彩霞、乔美华、郭艳萍等。
[1]董大奎.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2]柳晓斌,彭光辉.高职“产学研”联盟策略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3]罗焰.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9.
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Academe and Research in HVE Tourism Major
Chang Yongxiang,Qiao Meihus,Guo Yanping
(Shan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Tourism,Taiyuan,Shanxi,030031)
The cooperation of industry,academe and research is the outcom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ing into certain stage,and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HVE tourism colleges must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 talent training specifications,and explore the cooperative model of industry,academe and research that suits their development.College should cooperate with enterprise from the curriculum,training,and students practice,thereby achieving to the talents-training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y,academe and research;college and enterprise;talents-training
G710
A
1008—8350(2011)02—0043—04
本文责编 安春娥
2010—09—28
2008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专项课题(EJAO7025409)。
常永翔 (1965—),女,山西大同人,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乔美华 (1980—),女,山西昔阳人,山西旅游职业学院,讲师;郭艳萍 (1976—),女,山西忻州人,山西旅游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