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文性理论及其对同本多译现象的影响

2011-04-13□张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互文蒂姆互文性

□张 颖

互文性理论及其对同本多译现象的影响

□张 颖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回顾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关于互文指涉的分类方法,并从互文指涉理论的缺席前语篇的角度剖析了一本多译现象的产生原因是不同译者采用了不同前语篇链接,以及对于复调式语篇的翻译策略。

互文性;调整度;前语篇;同本多译现象

随着符号学的影响辐射到各个不同的文化领域,互文性也越来越成为文本翻译理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互文性,又叫做文本间性,其理论强调不同文本之间的互相影射与互相参照,建议将语篇研究放在宽广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形成一个庞大的符号辐射系统,而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的范畴。本文将从其理论发展过程及其对同本多译现象的影响来探讨互文性问题。

一、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过程

20世纪60年代,西方符号学界著名的理论家尤莉亚·克里斯蒂娃 (Julia Kristeva)提出“互文性”概念。她用这一概念来描述作为符号系统的文本和其他意指系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过去的文本和现在正在创作的文本相互联系着。“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书中论述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通约性,认为不同的文本都可以作为对方的镜子,相互嵌入和相互映照,彼此相互吸收、相互转化,形成一个从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维度向文本不断生成的开放网络。

1972年,福柯 (Foucault)提出关于互文性的一个重要见解,即“任何语句都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重复着其他语句。”

1986年巴赫金 (Bakhtin)指出,“我们的话中充斥着他人的语言,它们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评论腔调,而我们对其进行同化、改写、重新定调,以组织我们自己的语言。”

1980年,博格兰和德雷斯勒 (Beaugrande&Dressler)则以“调整程度”来看待所有的互文关系。如果语篇是在答复、反驳、报导、概述或评价其他语篇时,互文关系的调整度最小;而借用或指涉一些著名的语篇时,互文性调整程度较为广泛;涉及到语篇类型的形成,互文性调整度最大。

1992年,Fairclough将语篇的互文关系分为“显著”互文性和“构成”互文性。显著互文可以以语篇的表层特征,如措辞或引号辨别出来,而构成互文性是指语篇使用了某种语篇规范构成方式。

1995年,哈蒂姆 (Hatim)则提出,互文指涉可分为两个层面,即:社会文化层面与社会语篇层面。

从上述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互文性研究的一步步深入。克里斯蒂娃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福柯和巴赫金的论述使得这一概念更具体。而博格兰和德雷斯勒、Fairclough、哈蒂姆则从不同的角度对互文指涉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其中,哈蒂姆的划分方法,从翻译的语用角度和符号层面探讨了语篇的互文指涉,体现了近十年来话语学派发展的新趋势。

二、互文指涉的分类方式

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看,把互文指涉的分类理论应用于具体操作,真正把各语篇的互文指涉意义体现于译文之中,上述的各种分类方法才能从纯理论阶段走向翻译工作的实际。

按照哈蒂姆的分类法,互文指涉分为两个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和社会语篇层面。社会文化层面的对象,指一些制度惯例、风俗习惯、生存方式、特定文化和社会倾向等较为稳定的社会符号。而社会语篇层面的对象则涉及到社会文化成员对其自然使用的话语和阅读的文字进行思考的方式。下面将看到一些互文指涉的例子。

e.g.1“我向毛主席保证,我没喝。”(电影《没完没了》中,有人因酒后驾车,被警察送往医院,出来后,那烂醉如泥的家伙在警察同志的搀扶下,信誓旦旦地如上说。)

e.g.2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吴衙内邻舟赴约)

e.g.3李商隐的诗作中虚无缥缈的神话氛围和美人香草式的托比,使读者联系到屈原式的古典浪漫主义风格。

e.g.4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

e.g.5网上流传的一篇小学生的作文:昨天上午,阳光明媚,鲜花斗艳。刘小华同学家里欢声笑语,人头攒动。五年级一班班长赵二蛋、副班长杨伟在体育委员欧阳猛南、文娱委员李美媚陪同下,不远千米,深入到患感冒发低烧的班级成员刘小华家中,为他带去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赵班长与杨副班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刘小华的小房间,饶有兴趣地玩了四盘“魂斗罗”游戏,与普通同学同乐。接着,班级领导与刘小华同学的双亲亲切地拉起了家常。赵班长还愉快地回忆起去年和刘小华一起作弊的往事。在交谈中,赵班长多次关心地强调:“刘小华生病了,就不要做作业了。好好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刘小华激动地说:“感谢班干部的关心!我一定要战胜病魔,克服一切困难,早日回到温暖的大集体中,回到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中间!”接着,赵班长一行又在刘小华家门口兴致勃勃地踢起了毽子。蓝天如洗,鸟儿也受到这集体温暖的感染,唧唧喳喳,歌唱美好的生活。中午,刘爸爸买来香喷喷、好吃看得见的某某牌牛肉干和清凉可口的鲜榨橙汁,宴请赵班长一行。席间,宾主就小学生连吃两根冰棍是否会闹肚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愉快的双边会谈。如上例子,全部符合“互文”的特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重复着其他语句。”从博格兰和德雷斯勒的来看,e.g.1 和 e.g.5 对于被指涉的语篇调整度大,e.g.2、e.g.3、e.g.4 对于被指涉的语篇调整度小。从 Fairclough的观点来看,e.g.1、e.g.2 和 e.g.4 为“显著”地引用,e.g.3、e.g.5 为“构成”,即对于语篇格式和规范的应用。从哈蒂姆的观点来看,上述都是社会文化符号在社会语篇实践中,引起读者不同思考的过程。由于套用了新闻联播式的语篇模式和貌似庄严的“我向毛主席保证”,引起读者对该语篇字面内容的思考方式发生了转变。可见,社会文化层面的互文指涉调整度小,而将社会文化层面的对象应用于社会语篇,则以很大的调整度,对译者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三、互文性理论在多译本现象中的体现

当原文中遇到了明显而简单的互文关系时,译者可以很容易地从前文或相关文章中找到所涉及的指涉内容;而当遇到了复杂的互文关系,译者则面临了挑战,只好根据各种可能的动机调用自己想链接的前语篇。当然,不同的译者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可能的前语篇。在遇到更复杂的情况——前语篇“缺席”(absence)时,译者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钻研自己的社会文化词汇,然后找到可能的前语篇,如上文的“我向毛主席保证”,就对译者的社会前语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由于原文中前语篇的缺席,译者很容易,或者说不得不在翻译中做出“操控”的行为。而大量所谓的语篇翻译错误,也都是因为译者可能错误地处理了互文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同一文本下,不同的译者所链接的不同前语篇。

e.g.6古典名著《水浒》标题的翻译,不同的译者从各自的角度选择前语篇与原作链接。赛珍珠(Pearl S.Buck)以其深厚的汉学基础,选择了孔子《论语》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为前语篇,将其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而沙博理(Sidney Shapiro)则以《水浒》中好汉的形象,链接了在英语中outlaw的用法,指被剥夺法律保护者,被放逐者,虽是非法,但受人尊敬的含义,将其译为Outlaws of the Marsh。

e.g.7《围城》中,赵辛楣“一肚皮的酒,几乎全化为酸醋”,译者茅国权和Jeanne Kelly链接了中文以吃醋表示妒忌的缺席前语篇,将其译为 The wine in Hsin-mei’s stomach turned to sour vinegar in his jealousy.但有其他译者如香港岭南大学孙艺风建议将其译为:His heavy consumption of alcohol burning through his veins inflamed him with jealousy.他借用的缺席前语篇包括:18世纪爱尔兰哲学家Edmund Burke的话:That fire of jealousy eternally and chastely burning.(嫉妒之火在永恒地燃烧),嫉妒可以象火一样燃烧,这就与酒联系上了;英语还有 alcohol poisoning一说,Alcohol poisons our mind.(酒可以毒化我们的心灵)。

e.g.8上文提到的古典文学作品里形容女子极度美貌的常用话语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根据《汉英词典》的译文:“have features that can make fish sink and bird alight,and looks that can outshine the moon an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用“花”和“月”比作美女的说法,如雪莱(Shelley)把玫瑰比作美女:And the rose like nymph to the bath addressed。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写道:If she unmask her beauty to the moon.古罗马称Artemis(阿忒弥斯)为the god of the moon(月神)。因此,花和月的前语篇在原语和译语中都很容易找到。但在汉语中文化负荷相当重的“鱼”和“雁”,在英文系统里却无法和美貌发生关系,因而在译语中缺少必要的互文性参照,勉强译出,则显得累赘,不自然。而西方形容极度美貌常用的话是:“There she was,in all her matchless beauty.”或“She is radiant in beauty.”

e.g.9李商隐的名作《锦瑟》,“一篇《锦瑟》无人解”,译者们只好在翻译中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链接可能的前语篇。如Turner的翻译承袭了“自伤生平”的观点,有了这样的前语篇,译者便使用了“vain”、“bear thought of”、“vanished things”、“day- dreaming”、“sigh his soul into s bird”、“jade mists”、“recall”和“passed away”,展示了诗人对逝去年华的感伤和惆怅。而许渊冲使用的前语篇是“悼亡”说,体现在译作中,就是“sad zither”、“dim morning”、“amorous heart”、“cuckoo’s cry”、“tears in mermaid’s eyes”和“such feelings”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爱人逝去的伤怀和怀念。

由上可见,不同的前语篇链接,引发了不同的翻译灵感,便出现了不同的翻译侧重点,从而产生了一本多译现象。从另一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说,多译本的横向对比研究,也是对文本的各种可能的前语篇的综合检阅。

四、“复调式”语篇翻译的更大自由度

若更进一步,采用反讽、戏仿、对某个话语有意地歪曲和调侃的方式进行互文指涉,则对指涉的语篇调整度更高。如上文的 e.g.1 和 e.g.5。哈蒂姆也给过我们一个例子:一位电台评论员曾用念宗教咒语的语调和节奏读了杜鲁门总统的一段演讲稿:If they do not accept our terms,they may expect a rain of ruin from the air the like of which has never been seen on this earth.(杜鲁门的这一演讲发表于美国在日本长崎投放原子弹之前,以敦促日本投降。)按照巴赫金的说法,这样的前语篇指涉叫做“重新定调”或“复调(double voicing)”;而按照哈蒂姆的说法,这样的指涉是对社会文化符号的“劫持式(hijacked)”的引用。这样的情况对译者的语篇实践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再来看茅国权和Jeanne Kelly版《围城》译本中的两个翻译实例:

e.g.10苍蝇跟蚊子臭虫算得小饭店里的岁寒三友,现在只是深秋天气,还显不出它们的后凋劲节。The flies,along with mosquitoes and bedbugs,are considered the“three companions of winter”at small inns.As it was now just late autumn,their steadfastness in winter was not yet apparent.

e.g.11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The planes kept coming in much the same manner as the peerless bueaty whose“one glance could conquer a city and whose second glance could vanquish an empire.”

对于上述的例子,“后凋劲节”和“倾国倾城”的调整度相当大,如何翻译,则要看译者如何在译文中选择合适的前语篇。按照哈蒂姆的理解,对于这种对语篇劫持式的引用,译者可以以重新定调的方式使用某个特定的互文指涉,甚至可以冲破原作的束缚,译出可与原作竞赛的译文。

[1]Kristeva Julia.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New York:Culo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2]Basil Hatim .Translating Sensitive Texts:Linguistic Aspects,ed.Karl Simms[M].Netherland:Rodopi B.V,1997.

[3]孙秀丽.解析符号学批判——克里斯蒂娃研究之一[J].外语学刊,2006,(5).

[4]孙艺风.视角阐释 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李巧丽.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Intertextuality Theory and Its Influence on Multi-interpretation Phenomenon

Zhang Ying
(Yuncheng Preschool Teachers'College,Yungcheng,Shanxi,044000)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ntertextuality and analyz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tertextual phenomena.The causes of the several translated version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polyphonic texts are also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absent"pretext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intertextuality;adjustment;pretext;multi-version phenomenon

G650

A

1008—8350(2011)02—0070—03

本文责编 安春娥

2010—11—15

张颖 (1976—),女,山西运城人,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师大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互文蒂姆互文性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占卜不靠谱——蒂姆丢了一只鸡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圣犬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外星人蒂姆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